第二節 不怕大明十萬兵,獨怕一個熊蠻子(2 / 3)

始下清、撫,譬火始然;三路覆師,厥攸灼矣;開、鐵去而遊騎縱橫,火燎於原;今且並窺遼、沈,遂成不可響邇之勢。(《熊襄湣公集·東事答問》第8卷)

但是,遼東經略熊廷弼,卓然獨立,力挽狂瀾,針對上述時弊,采取整頓措施。

第一,躬自巡曆,嚴肅軍紀。熊廷弼初抵遼陽,派僉事韓原善往撫沈陽,憚不敢行;繼命分守道閻鳴泰往,至虎皮驛慟哭而回。於是熊廷弼親自巡曆,自虎皮驛抵沈陽,又乘雪夜赴撫順關,勘視屯紮形勢。總兵賀世賢以近敵斥堠,恐有不虞,極力加以勸阻。他說:“似此冰雪滿地,斷不料經略輕身往。”(《熊襄湣公集》第8卷)並鼓吹進撫順關。後金偵報經略巡邊,努爾哈赤命斬木運石堵絕山口,以防明軍襲擊。經略熊廷弼令嚴法行,駢斬逃將劉遇節、王捷、王文鼎,獻首各壇,舉哀大哭,以祭死節兵民。頓時“居民哀感,官軍恐栗”(《熊經略疏稿》第1卷)。他又誅貪將陳倫,劾罷總兵官李如楨,號令專一,軍紀整肅。

第二,籌措糧餉,招集流亡。熊廷弼蒞任後,上書朝廷,疏請調撥銀兩、糧秣;整飭軍伍,裁汰冗兵糧餉;招集流亡,返鄉耕農,足食裕糧。熊廷弼招集流移數十萬人,使“去者歸,散者聚,嬉嬉然室家相樂也;商賈逃難回籍者,今且捆載麇(qún)至,塞巷填衢,不減五都之市也”(《熊襄湣公集》第4卷)。並興屯墾,植糧穀,助兵餉,安民心。

第三,修整器械,繕治城池。熊廷弼在疏言中稱,除請內庫撥發器械外,自籌打造定邊大炮三千數百尊,百子炮數千尊,三眼槍等七千餘杆,盔甲等四萬五千餘副,槍刀、銳叉二萬四千餘件,火箭四十二萬餘支,火罐等十餘萬個,雙輪戰車五千餘輛等(《熊襄湣公集》第4卷)。他又浚濠繕城,修遼陽牆垣,“城高厚壯,屹然雄峙”(《熊襄湣公集》第8卷);城外挑濠三道,每道寬三丈,深二丈,濠外複築大堤瀦水,以加強守禦。

第四,激勵士氣,任用遼官。熊廷弼為振奮士氣,集官兵於教場,殺牛數百頭,置酒數千壇,蒸餅數十萬個,連饗軍士四日,風聲頗盛。又遍巡各營,操練隊伍,賞功罰過,整肅軍容。並任用遼官,采納遼人之議。遼人劉國縉倡遼南四衛聚結抗金,受到熊廷弼的器重與俯納。

第五,聯朝結蒙,兩翼策應。遼東左翼為朝鮮,先是抗倭援朝,戰退倭兵,使朝鮮收其疆土,複其城郭。朝鮮雖出兵寬奠,助明楊鎬之師而兵敗,但仍忠於明朝。遼東右翼為蒙古,其漠南察哈爾部林丹汗,誓抗後金。熊廷弼聯絡朝鮮,籠絡蒙古,以從左右兩翼,挾製後金,緩圖大舉。

第六,疏陳方略,布兵固守。《遼籌》載《答經略熊司馬書》有雲:“惟清野堅壁,以老其師;設機置炮,以挫其銳;出奇埋伏,以乘其惰;厚集固守,勿輕與戰。而奴來不得誌則去,因以重困矣。此安危之機,在台省固自有妙算也。”熊廷弼在廣集眾議,巡視堡隘,刺探敵情,審度形勢之後,上《敬陳戰守大略疏》,請集兵十八萬,馬九萬匹,在靉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河、鎮江諸要口,設置重兵,畫地而守,分合奇正,以成全局。無警就地操練,小警自為堵禦,大敵互相應援。更挑精悍者為遊徼,乘間捉哨探,撲零騎,擾耕牧,輪番迭出,漸進漸逼,使其疲於奔命,徐議相機進征。

熊廷弼鎮遼一年,勇於任事,躬親徼(jiào)巡,號令嚴肅,雷厲風行。他整頓了瀕於潰散狀態的軍隊,穩定了陷於混亂狀態的前線,守備大固,功績卓著。史評其事功曰:“一時大臣,才氣魂力,足以搘拄(zhīzhǔ)之者,唯熊司馬一人耳。”(全祖望:《鮚埼亭集》,《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

努爾哈赤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的一年零三個月期間,見遼東軍容整肅,邊防改觀,便改變了全力向遼東進攻的部署。他把兩支軍事觸角,一支伸向北關,吞並葉赫(見第五章),另一支伸向東部漠南蒙古諸部(見第七章)。據《滿文老檔》所載,這段時間有關蒙古的記錄共二十二條,而有關明朝的記錄僅四條。這反映出努爾哈赤對明朝采取了謹慎的態度。但他也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試探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