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寧殺親兒,不降後金(2 / 3)

第三,清查糧食。後金本來糧食就不足,大量遷民後出現糧荒。努爾哈赤為籌措糧食,除派夫役搬運繳獲明倉糧穀外,還派人清查遼民的糧食。他下令漢人要如實申報所有糧穀的數量,然後按人口定量。他不許漢人私賣糧食,要低價賣給汗的官衙。漢人缺糧食,向官倉購買,每升銀一兩。糧食極為短缺,如殺耀州喬姓,得糧十三石一升,分給駐居當地的蒙古男丁,每人隻得半升。遼民因缺糧食,餓死的人很多。糧食不足始終是努爾哈赤最頭痛的問題之一。為解決糧食問題,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正月,努爾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滿文老檔·太祖》第61卷)。屠殺“無糧人”可能是因為沒有餘糧養活這批人,或借以警告隱匿餘糧不報的人。然而,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都是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

第四,征發差役。後金向遼民征發繁苛的差役,築城、修堡、煮鹽、刈獲、夫役、運輸,不一而足。以金、複、海、蓋四州為例。後金占領遼東不久,蓋州出牛車運送貢賦鹽一萬斤到遼陽。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春,金州、複州每十名男丁中,出二人修城。又命金、複、海、蓋等州衛,派夫役、出牛車運糧。先是,明朝存糧在“右屯八十餘萬”石(《明熹宗實錄》第19卷)。後金軍打敗王化貞,奪得右屯糧倉。努爾哈赤下令征派牛一萬頭、車一萬輛,每十名男丁中出一人,前往右屯衛運糧。被征的牛,命烙上印記,將牛的顏色、大小及牛主姓名填寫交上備查。但許多牛或死於路,或被奪占,或以羸弱頂替肥壯,牛主既耽誤農作,又損失重大。一年後仍命要飼養公差牛一萬頭。征發差役不僅礙誤春耕,也影響秋收。蓋州要在收成季節出男丁三千一百七十七人,牛一千零三十二頭,修築蓋州城。但工程未竣,又派這些男丁和牛到複州去收割莊稼。遼民的勞力、耕牛、車輛在春耕和秋收時被大量征發,妨礙生產,引起不滿。

第五,強占田地。後金軍進入遼沈地區,滿洲貴族、八旗官兵等,分占田地,建立田莊。努爾哈赤汗諭“計丁授田”,將許多所謂“無主之田”,按丁均分,每丁授糧田五日、棉田一日。大量漢人田地,被分而占。努爾哈赤汗諭設立田莊。每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編為一莊。備禦以上,給莊田一所。而官將實占田莊,“多至五十餘所”(李民寏:《建州聞見錄》)。努爾哈赤汗諭遼西漢民移至遼東,同遼東漢民“同耕”,漢人占漢人之田。後金強占土地的政策,使得滿洲貴族與八旗官兵,占有大量遼河流域的沃土。這對後來清軍入關,圈占畿(jī)輔田地,以及八旗駐防占田,都有直接的影響。

第六,誅戮諸生。後金進入遼沈地區後,由於占地、移民、剃發、苛役等,引起遼東漢人不滿,起而反抗,遭到屠殺。至於攻陷城池之後,陷開原“城中士卒盡被殺”,下鐵嶺“士卒盡殺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3卷),事屬戰仇怨結,屠戮為快,過殺失當,另作它論。但努爾哈赤重滿抑漢之策,實屬偏激。其子皇太極對“昔太祖誅戮漢人,撫養滿洲”(《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64卷),亦覺不當,略作前鑒。其時,據史載:“聞十三站等處,殺遼人之不順者,又執少壯、奪妻子,是以嘯聚林莽山穀間。”(沈國元:《兩朝從信錄》第14卷)被執、被奪者,設法出逃。努爾哈赤始定嚴懲逃人法:“諭凡逃人已經離家,被執者處死;其未行者,雖首告勿論。”(《光緒大清會典事例》第855卷)而未逃幸存之文士生員,多被收在後金汗、八大貝勒包衣下,或在滿洲各級額真下為奴。《清太宗實錄》載述:

先是,乙醜年十月,太祖令察出明紳衿,盡行處死。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遂悉誅之。其時諸生隱匿得脫者,約三百人。至是考試,分別優劣,得二百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貝勒等包衣下,及滿洲、蒙古家為奴者,盡皆撥出。(《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5卷)

上述可見,其時屠儒之酷烈。

上舉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後,強令“剃發”、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征發差役強占田地和誅戮諸生等六例弊政,攪得遼民傾家蕩產,顛沛流離,衣食無著,憤不欲生。女真各級額真及軍卒居漢人村屯,又逞威福,占田宅,索糧穀,侮妻女。廣大遼東漢人不堪忍受女真貴族的威逼、驅掠,焚劫、殺戮,紛紛起來通過各種形式,反抗後金汗努爾哈赤的殘暴統治。

首先是逃亡。遼民難以忍受後金貴族的盤剝和奴役,為圖生存,成戶、成村、成地區地逃亡。如連山關流民男四十人、女二十人,驅趕馬十八匹、牛五頭、騾四頭和驢二頭,集體逃亡。夾山河村二十戶居民,男女共八十人,僅耕田七日,無法生活,把喂養的豬、雞、狗宰殺後放在筐子裏,密議逃亡,但被告密捕捉定罪。紅草島附近五村漢人,用秫秸杆編成筏子渡河逃亡。李永芳哀歎道:沿海一帶漢民想殺女真人,逃往明朝。據《滿文老檔》記載,有的遼民誘請後金駐守台堡官兵到家裏飲酒,或鴆殺,或乘其醺醉殺死,然後棄家逃亡。到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因鬧糧荒,社會秩序混亂,逃亡的人更多。努爾哈赤命在城門設鑼,逃人出城要敲鑼傳報,以派兵追捕。盡管如此,“逃去之人,絡繹接踵”(《明清史料》甲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