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製。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幼子多爾哄、多躲,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第4卷)
就這樣,大福晉納喇氏成為後金汗位爭奪的犧牲品。同時殉葬的還有二庶妃阿濟根和德因澤。
納喇氏死後,多爾袞與多鐸年少,失去依恃,無力爭奪汗位。汗位的爭繼主要在皇太極與代善二人之間角逐。代善雖為大貝勒,但性情“寬柔”,先已失寵,並被削奪一旗,無力與皇太極抗爭。他在努爾哈赤生前,因恐皇太極圖己,曾跪在其父麵前泣訴。這說明代善在與皇太極爭奪嗣位時已居下風。四貝勒皇太極兼領鑲黃、正黃二旗,“奢得眾心”,將卒精銳,“智勇俱全”,戰功獨多,又得到其兄正紅旗旗主貝勒代善的退讓,遂得繼嗣父汗以登大位,但是,汗權的執行形式是四大貝勒共同聽政。他們並坐議政,實行貴族共治,暫未形成君主專製。
後金汗努爾哈赤死後,遼東巡撫袁崇煥向明廷奏報:“奴酋恥寧遠之敗,遂蓄慍患疽死。”(《明熹宗實錄》第76卷)朝鮮《李朝仁祖實錄》也作了記載:努爾哈赤於“七月間得肉毒病,沐浴於遼東溫井(泉),而病勢漸重,回向沈陽之際,中路而斃,立其第四子(按:應為四貝勒)。”(《李朝仁祖實錄》第14卷)努爾哈赤之死與皇太極繼立,對明朝和朝鮮的曆史,後來均發生很大的影響。
努爾哈赤死後,梓宮暫安於沈陽城內。皇太極即位後,命諸貝勒大臣選擇墓地,營建山陵。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清明節,努爾哈赤的梓宮葬於沈陽東石嘴頭山,後改名為天柱山,是為福陵,又稱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