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眾誌成城,全民皆兵,便是鄢城此時最好的寫照,在軍民齊心協力、拚死抵擋之下,秦軍連打三天,居然沒打進去,鄢城依然巋然不動。
司馬錯是戰場老將,他知道鄢城是通往楚國國都的最後一道城門,楚國上下都拚死守護,硬衝是衝不進去的,便向白起建議,須想其他攻城之策,如此硬攻必然吃虧。
白起也很是著急,要知秦軍是長途奔襲在異國作戰,在鄢城耗下去的話,時間一長,糧草是個問題不說,久攻不下還會影響士氣,倘若楚國軍民的愛國熱情高過了秦軍的士氣,屆時楚軍反撲,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白起看了司馬錯一眼,突然嘴角一彎,不知是笑還是抽搐,“有沒有想過我軍被拖入打持久戰的後果?”
司馬錯一頭皓發如雪,臉色紅潤,眼睛炯炯有神,歲月雖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記,卻似乎叫他變得越發的威武了。聽了白起之言,司馬錯抬手拂了拂頜下灰白的胡須,冷笑道:“豈能沒想過。”
白起訝然道:“既然想過,過漢水後,為何不阻止我切斷後路?”
“怎麼,你後悔了?”司馬錯眼裏精光一閃,似笑非笑地看著白起問。
白起冷冷地道:“白起做事,從不後悔。我是怕你會怨恨我,更怕影響將士們的士氣。”
“要想不讓他人怨恨,不影響將士們的士氣,要想讓他人陪你一起玩命,須盡快拿出攻克鄢城的策略來。”司馬錯沉聲道:“不然莫說是影響士氣,我們都會死在楚國。”
白起沒有做聲,回身走出了營帳。外麵暮色初降,西邊殘陽如血,風吹來,帶來一抹初秋的寒意。白起迎著風望向前方的鄢城,他並不是魯莽之徒,鄢城之堅固,楚人之死戰,他都曾想到過,然也正因為如此,才自絕了後路,在舍命相拚的楚人麵前,如果秦軍不抱著不勝便死的決心,是無法在楚人的拚命頑抗下攻入郢都的,那裏是人家國都所在,國命所在,不存必死之心豈能輕易攻得進去?
如今戰事陷入了僵局,從正麵衝擊,顯然是無法破城的,在這種絕境中,白起的思維反而活躍了起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幾乎打的都是艱難之戰,伊闕一戰,在兵力少於敵軍數倍的情況下,照樣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所憑借的便是山川形勝。在白起的眼裏看來,山川形勝是上蒼所賜的最佳陣形,往往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這時候,白起把目光投向了西山。此山沿漢水一路綿延而去,北抵鄧城,南臨鄢城,巍然而立,氣象萬千。白起突然眼前一亮,此山是鄢城之屏障,將鄢城圍在山體之下,任何屏障都是有利有弊,他決定去西山走一趟。當下叫上了司馬錯,二人兩騎上了山。
此情形與被困伊闕的情況差不多,那時白起也是帶了向壽上了趟山,立於山頂,指點江山,定了勝局。是時,司馬錯也是不明其用意,及至山下,兩人下了馬,司馬錯忍不住問道:“你帶我來此做甚?”
白起卻是一臉的興奮,冷峻的臉微現激動,“你且隨我來。”兩人快步上了山,到了半山腰時,白起停了腳步,望著西南方向,兩眼發光。
司馬錯隨著他的目光望過去,隻見一條大河自北向南而來,宛若一條白色的自天而降的銀龍,蜿蜒繞過重重青山,奔騰著向著長江流去。司馬錯也是一代名將,見到白起的神情時,便明白了他的用意,同時也讓司馬錯看到了勝利的希望,臉上不由得露出紅光,在皓發白須的襯托下越發顯得健朗。
白起看了會兒,隻說一句“讓將士們來挖渠!”便急步下了山。
自那一日起,秦軍便停止了攻城,在鄢城的不遠處安安心心紮下營來,每一日按時吃飯,按時休息,再無戰鬥的動靜。有時候看著秦國軍營裏炊煙嫋嫋的情景,楚軍都是麵麵相覷,均想如狼似虎的秦軍怎麼突然間沒了動靜?
殊不知,一場楚國曆史最大的災難正在朝他們逼近。
白起和司馬錯每日親率一千餘人,去鄢城西麵的山上挖渠,這一千多人分作兩批,日夜輪流著挖,依借著山勢,挖了一條七十餘公裏的長渠。水渠修成後,白起又在上流築了個堤壩蓄水。
秦軍這個巨大的工程終於落成了,楚國也將麵臨一場史無前例的噩夢。
那一日早上,空氣中還飄著薄霧,嫋嫋婷婷地縈繞在青山和廣闊的田原之間。遠處不時傳來雞鳴犬吠之聲,東方隱隱透著抹紅霞,旭日即將噴薄而出,這本該是個美好的早晨,卻在這時,一陣轟隆隆之聲隱隱傳來,若奔雷一般由遠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