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1989年11月9日,深秋的北京,涼風習習,一個寧靜而平凡的日子。亦不是共和國的任何紀念日。

但是,這一天又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日子。鄧小平在這一天辭去了他最後的一個職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曆史會記下這一天。

第二天,鄧小平會見來訪的美國前國務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在人民大會堂的會見廳裏,鄧小平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裝,笑臉相迎,與基辛格握手。他麵對采訪的數十位中外記者說:“博士,你好。咱們是朋友之間的見麵,你大概知道,我已經退了下來。中國需要建立一個廢除領導職務終身製的製度,中國現在很穩定,我也放心。”

“您精神很好,您在中國今後的發展中仍會發揮巨大作用,正像您過去所起的作用一樣。您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基辛格讚揚說。“我仍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在需要的時候,我還要盡一個普通公民和黨員的義務。”鄧小平笑著對基辛格說。

“你現在不當國務卿了,不也在為國際事務奔忙嘛。”他接著說。

11月13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載大幅新聞:

《鄧小平會見最後一批外賓,從此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別。》這最後一批外賓包括基辛格,1989年度日本經濟協會訪華團。他對日本客人說:“我想利用這個機會,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別。你們這個團是我見的最後一個正式的代表團。”

我們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也是這樣。他與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家們結下了友誼)他與國際傳媒的風雲記者們交了朋友。我們共和國的許多重大決策,都是由他老人家向外首先吹風的。

不僅如此,鄧小平在風雷激蕩的外交舞台上還留下了叱吒風雲的大手筆。

1956年,中共八大會議上,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進入中共中央最高核心。此後不久,他便親自參與決策中蘇大論戰,一幹就是七、八年,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

1974年,鄧小平從“文革”的災難中複出不久,就率團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中國闡述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

開啟中日邦交,重建中美友好,迎接香港“九七”,決定“一國兩製”,打開中蘇僵局……

這一係列重大的外交戰略決策,都留下了鄧小平沉甸甸的足跡。

他,與赫魯曉夫論戰,針鋒相對,毫不妥協;

他,與尼克鬆會談,推心置腹,體諒對方;

他,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會晤,立場鮮明,堅決果敢;他,與著名女記者法拉奇談話,談笑風生,舉重若輕……

在外國人眼中,鄧小平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外交大師,一個立場鮮明的國際政治家。

我們獻給大家的這本書,就是要展現這位國際政治大師的外交風雲和外交性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