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情商在哈佛為何如此重要
過去人們認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和他的智力水平呈正比關係,即智商越高的人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比智商低的人大。但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在一個人成功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智商一樣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的作用更大。
什麼是情商
關鍵詞 自我認知/情緒管理/自我激勵/認知他人/人際關係
哈佛大學每年都會收到上萬封來自世界各地的求學申請書,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位申請者都有機會到哈佛大學就學。
那什麼樣的人能夠獲得哈佛的青睞呢?每位有幸進入哈佛的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和他們一起申請哈佛大學的人,有很多在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拿了很高分數甚至是滿分的考生被拒之門外,而很多分數並不是很高的人,甚至是平平的人卻被錄取了。他們發現,這些被錄取的分數平平的考生在某些方麵,特別是社會活動方麵表現不凡。
和中國大學比起來,哈佛大學更喜歡那些全麵發展的學生。全麵發展指的是學業優秀、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以及願意服務和奉獻社會的人。你的SAT分數很高,卻並不代表你的情商也一樣出眾,你很有可能在今後的人生中敗落下來。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項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並逐漸為社會大眾所認知。
一般認為,情商是與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過去人們認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和他的智力水平呈正比關係,即智商越高的人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比智商低的人大。但現代心理學家們普遍拋棄了先前的看法,他們認為,情商在一個人成功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智商一樣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的作用更重要。
劉邦之所以能夠從“市井無賴”成為大漢朝的開國皇帝,可以說是情商發揮作用的結果。
劉邦原本街頭小混混,整天遊手好閑,智商不過中人,但其周圍卻聚集了一批仁人誌士。
劉邦對自己可謂“了如指掌”,對自己的實力更是一清二楚,天下沒幾個人能對自己了解到如此。比如,劉邦比項羽先攻占了秦都鹹陽,卻不敢稱王關中,而是恭恭敬敬地等著項羽來,為什麼?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的那點人馬,隨便一個小諸侯也未必能戰勝,這說明,劉邦能夠知己知彼。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劉邦的正確,在同項羽交戰的七十二次戰鬥中,劉邦是“七十二戰皆敗”。同項羽交戰失敗幾十次,而且每次都輸得差不多“血本無歸”。普通人遇到這麼多的打擊,早就放棄了,可劉邦終究是劉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雄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笑傲江湖”。
劉邦既然是“市井無賴”,貪財好色在所難免。可是麵對鹹陽秦宮的數千宮女和堆積如山的珠寶,劉邦卻能視而不見,恭恭敬敬以待“項王”。善於控製自己,劉邦肯定不止表現在這件小事上,在其他問題上他也是拿得起放得下。
此外,劉邦能正確識人,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有如此良相勇將,又何愁不勝?而劉邦能夠將這些人掌握在自己的麾下,誰又會懷疑他的管理和領導能力?
這麼看來,情商高的劉邦戰勝眾多對手,建立大漢朝,應該是“眾望所歸”了。如果,我們自己留意一下身邊,也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走出校園後同學中最成功的不是成績最好的,卻是那些整天遊手好閑和各色人等打得一片火熱的人。出乎意料嗎?那就去好好研究研究情商問題吧。
那麼,情商到底是什麼?國外心理學家將“情商”定義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麵的內容:
一、認識自我的情緒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往往認識自己要比認識敵人更難,所以認清自己顯得尤為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要有這種能力和願望。真正地認識自我要做到審視自我情緒的變化,能夠察覺某種情緒的增長或消融,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
二、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
一個情緒化的人很難控製自己的行動。在危機時刻,能否冷靜分析形勢而不是自己頭腦一熱做出決定,對一個人、一個團隊來說尤為重要,連自己都管理不了,何談管理天下?這大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意味,所以要善於管理和調控自己,適度地讓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
三、自我激勵
人生有很多低穀,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從外界獲得支持鼓勵,這個時候我隻能依靠自己,依靠我們內心自我激勵,才能走出生命中的穀底,重新出發。
四、認知他人的情緒
認知他人,通過他人細微敏感的情緒信號,感受到他人的變化,對他人的情況作出判斷,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情商能帶給你什麼
關鍵詞 機遇/他人幫助/成功
人的一生會有很多失敗,這是誰也無法預料的。但麵對失敗我們可以預先設定自己的態度,是默默屈服還是坦然迎接挑戰,這是一個重要問題。隻有擁有一個迎難而上不斷進取的心態,擁有一個較高的情商,才能最終獲得成功。下麵我們來看看一個人的成長年譜:
一個美國男孩,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
7歲時,全家被趕出居住地。
9歲時,不幸成為孤兒。
22歲,經商失敗。
23歲,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考法學院失敗,失去工作。
24歲,經商再次失敗,欠了一筆16年才能還清的債。
25歲,再次競選州議員,成功當選了。
26歲,未婚妻病逝,精神崩潰。
29歲,努力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失敗。
31歲,爭取成為國會候選人,失敗。
34歲,競選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39歲,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40歲,競選土地局長,失敗。
45歲,競選參議員,落選。
47歲,在共和黨內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失敗。
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
51歲,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
這個人叫林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是在接踵而至的磨難中度過一生的。挫折是他生活的主旋律,失敗是他人生的曲調。但是林肯沒有被這種負麵的情愫所控製,不斷迎難而上,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最後一刻,最終成為這個世界上很成功的人!
情商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情商的作用是什麼?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情商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必殺器。”最早提出了“情商”概念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說“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大量的科學研究也表明,情商對於促進個人成功方麵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情商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把握機會的能力
你參加同學聚會時,是否會注意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獲得了成功的同學,一般都是班上讀書成績平平的,甚至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同學,而當時成績好的智商高的進了社會過後,卻鮮有成就。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智商高的人會發現機會,情商高的人,不會輕易放棄機會。這種說法很有道理,能夠發現機會是一種智慧,而麵對稍縱即逝的機會,能夠及時把握,則是一種素質。當計算機行業飛速發展的時候,很多人都嗅到了這種味道,但很少有人像比爾·蓋茨那樣,迅速從哈佛大學退學,關起門來開發自己的微軟產品。當時哈佛大學學計算機的學生有很多,但是蓋茨卻成了計算機界的佼佼者。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其他的哈佛學子不成功。
智商低並不可怕,完全可以用高情商來彌補,並獲得成功。未來的社會是跨越式發展的社會,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快速的生活節奏,複雜的人際關係,加上激烈的競爭,人們普遍感到心裏的壓力很大,加之各種意外情況,隻有高智商顯然不能應付,還必須有高情商才能夠適應,才能自我管理自我調節。
機會總是光臨那些準備好了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在機會出現的一刹那把握得住。
二、獲得他人幫助
看一個人是否成功,主要看他的身邊的人否成功,看他經常接觸那些人怎樣。你的情商高了,人格魅力就凸顯出來了。哪個成功人士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新東方的總裁俞敏洪,可能每一個學外語的人都知道。他經常說自己的智商不高,他在同別人講述自己當初創業的時候,總是講到他的北大的同學,為什麼?因為同學聽說他要創業,都紛紛解囊相助。究其原因,就是他在大學的時候對同學很好,積極幫同學的忙。反過來,同學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也不會袖手旁觀。
現在俞敏洪去做演講的時候,很少做廣告,卻有大量的學子聽到他的講座後,紛紛打聽新東方的信息。這靠什麼,當然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情商。這是我們一般人所欠缺的。
三、控製自己,取得最終的成功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被情緒左右,做出錯誤的決定。哪怕是一直都生活在困境之中,他們也不失良好的管控能力,隨時化解出現的問題。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挫折和磨難,唯有迎難而上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強者,才是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
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關鍵詞 認識自己/認清自己/評價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時,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他人的表象,或對或錯,卻擺脫不了主觀性和片麵性。自知時,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己的心靈世界,是對自己的全麵認識,是全麵的、無限的。唯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悟道者”,正所謂“了解別人是聰明,了解自己是智慧”。
我們一生中要和無數的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認識的,不認識的,我們對他人都有一個印象,也都有一個評價,比如,我們會對我們在媒體中看到的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事件形成一個評價。同樣,別人對我們也都會有一個評價,遺憾的是,其他人都不能替代我們自己走完人生。因此,評價和認知他人固然重要,怎麼看自己這個問題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
著名的華人史學家黃仁宇曾經立誌要當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為此青年時從南開大學參軍入伍,可是後來他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並不在此。到美國後,34歲的他毅然從大學三年級讀起,先念新聞係,後轉至曆史係取得了學士學位,後又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最終他意識到,自己更適合在史學上有所建樹。終於,他的代表作《萬曆十五年》成為一本雅俗共賞的作品。
試想,如果黃先生不正確認識自己,又怎能在史學界取得一席之地?認識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前提是對自己的接受和認可。這就意味著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這樣才不會出現驕傲自大和自慚形穢,然後為自己製定出合理的奮鬥目標,達到成功的彼岸。如果一個人沒有合理正確地評價自己,心理就會產生差距,形成自我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進而出現“現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的差距。因此,我們應學會正確地了解自我、評價自我。
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我們如果連自己都認識不清的話,我們有何資格認清別人?認識別人和認識自我,是一個矛盾的正反麵,我們應該在這正反麵中清楚地把握自己。
一、“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應。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一個人對於自我有了某種明確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種想法——湧現在自己心中,一個人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庫利將這種類型的人稱為“鏡中我”。這種觀點類似於我們照鏡子,我們總是在鏡子中才能看見自己,然後我們再對自己作出評價。在現實社會中,自己以外的人對自己而言都是一麵鏡子。
社會學家的觀點對我們認識自己提供了一種理論上的可能,即關注他人對“我”的看法,從他人對“我”的評價中形成“我”對“我”的看法,然後我們再根據這種判斷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乎他人的標準的選擇。
因此,我們必須從個人和集體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個人的,指的是和我們有親密關係的人,如家人、好朋友、關係密切的同事等等,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比別人更了解你。集體的,可以是單位的看法,也可以是綜合大家的看法。
這種方法往往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的,在這種認識中,我們可以變得合乎世俗、社會的要求,變得“合群”。
二、從現實和曆史的狀況中認識自己
別人認識的自己,是從橫向的角度來展現自己。那麼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從過去到現在,也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也可以從今昔的對比中認識自己,即從縱向的角度來認識自己。
這一點很容易,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回顧過去,從兩個不同的時間點來對自己作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找出自己亟待改變的東西。現實中,我們事業、工作等各方麵的情況怎樣,就要從不同角度,全方位進行分析,要盡可能準確。比如,你以前的事業、工作情況如何。從對比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發展變化。
學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學會認識自我,才能學會做人。不斷地總結自己,使自己在行動上更理性,思維與行為更合乎角色的需要,路才能走得沒有偏差。要根據環境、條件、時間的不同,不斷地從心態上調整自己,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三、從微觀的角度認識自己
從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中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特別是在自己的某個時間點或者某個情節上認識自己,都會讓自己能夠更加仔細地分析出自己的真實狀況。
在采用多種方法、綜合各種因素後,在全麵的分析對比中,采納正確的認識,剔除片麵錯誤的看法,客觀、準確、全麵地評價自己,避免因為個人認識或個人動機出現較大誤差,更好地把握自己,發展自己。
隻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夠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正確的坐標,給自己的行動設置正確的目標,讓自己能夠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大凡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都是那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定位準確的人。
找好定位就是成功的開始
決定人生/成功動力/執行定位
我們不會準確預料到自己能奔跑多遠,我們能跑多遠,不要問雙腳而是要問誌向。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良好的素質、良好的心態和成功的技能,而是他們缺乏一個好的目標,缺乏一種成功的動力。
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成功,不在於它培養了8位美國總統、34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大量的海外知名校友,也不在於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師資力量,而在於它為學子提供了最大的成功可能。從大學退學的比爾·蓋茨到NBA的傳奇新秀林書豪,哈佛的傳奇無處不在。哈佛大學定位於精英教育,所以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須是精英,甚至是精英中的精英。
人生必須有好的定位,好的定位必須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好的定位必須是適合自己的,就好比每個人都要穿鞋子,我們不會因為別人的鞋子好,就去照著別人的鞋子買回一雙來穿,鞋子合不合腳隻有我們自己知道。人生的定位也是這樣,人生的路適不適合自己隻有自己知道。
達爾文的父母將他送進神學院,可他卻對神學並沒太大的興趣,相反,他卻對古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乘船作了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樣,寫下了不朽的名著《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結果名垂千古。
達爾文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準確地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目標結合在了一起,這樣,在他的行動中始終存在著一種動力,即為成功而不斷努力的動力。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求每一個人都作出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是說,要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那麼,怎樣自我定位呢?
一、定位前,要對自己有一個充分的了解
要正確地對自己定位,務求做到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所處的位置,同時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待自己。所以說,你的定位準確了,你的人生就會沿著成功的道路走下去。總有那麼一個位置適合你,在此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豐富自己,讓我們變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