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情商——哈佛選人的第一要素(2 / 3)

二、定位要求明確,要有可執行性

缺乏明確的定位,沒有遠大的誌向與抱負,對什麼都不在乎,這樣的人實際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不對自身進行定位,就像水麵上的浮萍,一生隻知道隨風飄動,一輩子也不會離開原點,更不會走得更遠。

比爾·蓋茨的傳奇可謂家喻戶曉,成為眾多人追逐的“成功者”。如果從成功的定義來看的話,蓋茨的成功是從他的定位開始的。年輕的時候,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開始一心一意鑽研計算機,這一決定也讓比爾·蓋茨完成了從大學生到商界精英的人生角色的重大轉變。試想,如果蓋茨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了開一間軟件公司的想法,卻繼續呆在哈佛的校園裏度日,那麼這個世界上很可能少了一個軟件天才。

三、要將自己的長遠定位細化為可執行的小目標

要成功必須對自身進行定位,首先要確定一個長遠的目標,然後將這個目標進行分解: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我20年的計劃是什麼,我10年內要完成到什麼程度,我五年到達哪一步,我每年必須要做到什麼,甚至每一個季度、每一個月、每一星期我都要實現什麼內容。好的計劃要年年看,月月看,日日看,並圍繞這些目標而努力,對規劃期內沒有實現的目標查明原因,不斷地對分解目標進行調整,你會發現你距離自己的人生目標越來越近。

四、有定位必須要執行

很多人都給自己的人生定了一個目標,也給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規劃,而且在別人看來,這個計劃也是切實可行的。但漸漸地人們發現,這個人並沒有按照他自己的規劃走下去,而是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目標,這是為什麼呢?一問其人才知道,不是被這樣那樣的原因耽擱了,就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沒有堅持下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要想成功,就必須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隻要定位好自己,有明確的目標,更願意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就不怕成功拒絕你,問題是你是否有一個堅定的執行力。

)第二節 掌控自我才能掌控一切

致命的詛咒——情緒化

理性分析/轉化情緒/學會宣泄

情緒化的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往往走極端,不是大喜就是大悲,往往很多人認為不值得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也會因此大發脾氣;同樣,也極容易因遇到了常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成功就手舞足蹈。他們歡喜兒時的天真爛漫,讓人滿心歡喜;但是,他們悲傷憤怒時的牛脾氣,卻也令周遭的人走避不及。很少有人能夠適應這種大起大落“晴空霹靂式”的情緒表達,故一般人對這種人充滿了敬畏無奈之情,紛紛敬而遠之。

哈佛曆史上曾有一位校長就犯過這樣的錯誤:這位校長正忙於處理學校的事務,此時秘書報告他說有一對失去孩子的老夫妻要見校長。校長因為學校的一些事情搞得不可開交,所以不得不在一天之內幾次拒絕了那對夫妻的請求。但最後,校長終於接見了這對老夫妻。原來這對夫婦的兒子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但不幸去世了。所以這對老夫妻想給哈佛捐獻幾幢教學樓,完成兒子的遺願。校長此時並未從對學校事務的忙碌中解放出來,甚至對這對老夫妻的接見也漫不經心。當聽到老夫妻天方夜譚似的想法後,校長對這對夫妻的態度終於忍無可忍,諷刺道:“建一幢教學樓要750萬美金,你們的想法真是太可笑了。”這對老夫妻驚歎道,原來修建一幢教學樓隻要750萬美金,那我們何不自己修建一所學校呢?後來,在美國出現一個以老人的兒子命名的學校——斯坦福大學,美國著名的大學之一。

所以我的忠告就是,我們不要成為這位校長第二,不要在情緒化的時候做任何事情,要保持冷靜。

情緒化的人不是不想控製他們無端的情緒,而是不能,或許他們自己也會意識到性格的缺點,卻無力改變。以上種種對他們來說,往往是身不由己的。麵對自己難以為繼的人際關係,他們自己也常常感到無奈。

丹麥科學家第穀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比較情緒化的人,在他17歲的時候,因為和一個同學意見不合,以致於兩個人在醉酒後最後發生了決鬥,在決鬥中被對手砍掉了鼻子,最後不得不裝了個假鼻子。通過這件事,他發現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便開始嚐試改變自己,變得豁達起來,並在天文學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後來,他的一個學生對他的科學觀點提出了質疑,此時,他不僅沒有和他的學生決裂,相反,他鼓勵他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觀點去研究,這個學生後來終於推翻了第穀的觀點。

如果你不幸是這種情緒化的人,那就應該小心謹慎了。對待自己身上的問題,我們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最忌諱“諱疾忌醫”的心態,如果我們真的存在情緒化的傾向,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克服。

拿破侖曾說:“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所以我們必須反思我們是否有這樣的心態,如果我們不幸中招的話,我們必須及時發現並改正。任何一個人情緒化的人,如果能夠意識到自身的缺點,是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致命缺點的。那又該如何做起呢?

一、轉變你的心態

心態確實是個大問題,擁有好的心態,做起事情來會順風順水,增強你的自信,減少你的焦慮。當你信心不足時,不妨想象曾經走過的道路,達到的成就,或幻想你成功時所有人送來的鮮花與掌聲。你將很快地化解焦慮與不安,恢複自信。

當焦慮襲來時,可以反複地告誡自己“我可以”,“我一定可以”,“我絕對可以”。這樣可使你漸漸消除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等本能反應,你的心態會漸漸平靜下來。

二、不在情緒化的時候做出決定

對很多人來說,在氣頭上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自己一旦平靜下來,就會連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我當時怎麼會做出那麼愚蠢的決定?所以給那些情緒化的人,當然也包括絕大多數人一個忠告,不在情緒化的時候做任何決定,等冷靜下來再去思考。

三、學會宣泄

人在壓力之下,都會產生一種毒素,這會加重我們的情緒化問題。所以學會給自己減壓,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例如在私人場所或者在空曠的原野中放聲喊叫是發泄不良情緒、排出毒素的好方法。不論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適時地宣泄焦躁。

克服你情緒化的傾向,管理好你的情緒,提高你的情商,你就會在人際交往中和事業拚搏中取得成績!

不抱怨,世界會少一些噪聲

自我省察/責任感/健康心理

威爾·鮑溫(Will Bowen)是美國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曾經寫過一本書《不抱怨的世界》,並發起了“不抱怨”運動,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在書中,他寫道:“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抱怨會影響人際關係,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運動。”

在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整天生活在抱怨之中,怨天怨地,今天這件事不容易,明天那件事不順心,就好像他們整天生活在不如意之中。而在你和他不經意的接觸中,你也漸漸被他頹廢的思想感染,也變得愛抱怨了。如果你屬於這樣的情況,那麼你需要注意了。

抱怨可不是一種好習慣,它可以讓我們整天生活在怨恨之中,它會讓我們變得毫無鬥誌,並在其中樂此不彼,我們卻忽略了我們浪費在抱怨之中的時間和精力。

抱怨是上天給弱者的武器,隻有弱者才會拾起抱怨這個武器,抱怨是弱者在麵對困難的時候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作為強者,在麵對困難時,從不會抱怨,因為他們懂得,在困難麵前,抱怨是毫無用處的,真正的強大,是勇敢地麵對困難,想辦法將它消滅掉。

人們常說,與其抱怨,不如改變。那麼我們如何從抱怨的世界中掙脫出來,真正地做好自己呢?下麵是一些建議:

一、做到經常自我省察

抱怨其實是一種胸襟狹窄、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永遠一帆風順,所以每個人都有抱怨的理由。但抱怨能夠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我們不順心的時候,更應該找自己身上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遷怒於他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抱怨,抱怨生活對我們過於苛刻,抱怨我們獲得成功要付出很多,抱怨別人比我們更幸運。可是我們是否想過,生活對我們的對手要求更加苛刻,我們的對手取得成功的付出比我們付出的還要多,我們的對手比我們更幸運是因為他們經曆的磨難比我們更多。當你抱怨你睡得少的時候,你可否想過我們的對手可能徹夜未眠?當你抱怨你辛苦的時候,我們的對手比我們更辛苦;當你抱怨世界對我們不公平,我們的對手從這世界獲得的公平更少。

二、提高自己的責任感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中放棄奮鬥,或者放棄對不公正的抵抗。帶有負麵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真正地放棄對社會不公平的糾正。如果你選擇了自己的人生,就應該停止抱怨。分析不公平存在的原因,找出改善的方法,在生活中學會生存,堅持對你的工作和事業竭盡全力、主動負責。這樣的人生將得到極大的考驗和成長。當你真正有了責任感,有了積極進取的心態和能力,相信你的人生將從此發生改變,成為真正的人生強者。不抱怨,讓我們從這一刻開始吧!

三、培養健康的心理

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就會對生活對工作失去信心,做起事情來就會得過且過,應付工作、應付生活。如此對待生活,得到的必將是生活和社會的拋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自毀前程。因為沒有人會願意和整天喋喋不休抱怨的人交往。所以要每個人都要學會停止抱怨,培養寬容待人、嚴格律己的良好品德;摒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私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保持寧靜平和,以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在逆境中追求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

人生從來都不是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如果你隻記住了抱怨,你的人生就失去更多的進取心,在抱怨聲中迎接一個又一個失敗,與成功“南轅北轍”。

不生氣,世界會多一些和氣

引發矛盾/調整心態/修身養性

人也是一種動物,生氣是一種正常情緒,喜怒哀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其他的動物也沒有太大的不同。人生難免遇到這樣或者那樣不公平的事情,於是便會產生各種“氣”,怒氣、悶氣、閑氣、怨氣……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過這種體驗,也都會在平靜下來之後對自己當時的心境做一番檢討,怪自己當時不應生那麼大的氣。生氣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使讓不如意的事情雪上加霜。更嚴重的是,生氣對身心健康毫無益處,可以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誰碰到煩心惱人的事情的時候,也難免心不平氣不和要生氣。如果生氣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罷了,可是生氣卻是加重事情嚴重程度的一種情緒。微不足道的小事發展成為一場決鬥,甚至引發一場戰爭的事情屢見不鮮。

1969,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兩個國家爆發了一場戰爭,事件的起因竟然是一場球賽的比賽結果。這次戰爭共持續了6天,造成了3000人死亡。

學會不生氣,少生氣,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重新認識自我,要認識到容易生氣是自己的修養還欠缺,要有意識地加以克服和改進,終有一天我們會改變愛生氣的習慣。愛生氣不是我們性格中的優點,我們要切實認識到這種習慣的危害,讓自己的內心多一份平和。

一、與其生氣,不如爭氣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不可避免地要和各色人打交道,不論你願意與否。但有一些人在某些時候注定要和我們產生矛盾和摩擦,我們有一些人會因此和別人生悶氣。如果我們不得不麵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生氣,因為我們可以首先改變自己的態度,讓自己變得更加努力。

記得姚明剛到NBA打球的時候,因為有一段適應期,他一直沒有進入到比賽的狀態,做了很久的冷板凳,終於有機會能夠出現在賽場上,可是總是不太順心。美國球員巴克利曾揚言,如果姚明在比賽中得分超過19分,他將親吻驢的屁股。因為這是在電視上做的節目,所以姚明肯定知道巴克利的這句話。如果是我們一般人聽到這些話,肯定第一想法是要和他計較一番,或者自己暗自生一頓悶氣。但姚明當時並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而是努力訓練,找回比賽的狀態。此後不久,姚明便在與湖人隊的比賽中得了20分。

所以當我們遇到別人的挑釁的時候,可以選擇不生氣,因為生氣是懦弱的表現,是你在向對手示弱,最好的辦法是你要努力讓對方所說的話成為一句“廢話”或者讓他的如意算盤落空,這樣,你才是真正地戰勝你的對手。

二、不要將生氣作為選項

老虎是森林之王,平日裏把誰也不放在眼裏。有一天覓食時,它遇到了一隻飛來飛去的牛虻。老虎對在自己眼皮下晃來晃去的牛虻非常不滿,就喝道:“不要打擾我,否則我就吃掉你!”可牛虻一麵嘲笑老虎,一麵飛到老虎鼻子上吸血。

老虎用爪子抓,牛虻於是鑽進虎皮中吸血。氣急敗壞的老虎惱怒地用尾巴驅趕牛虻,但牛虻不斷地轉移位置叮咬老虎。老虎躺在地上打滾妄圖壓死牛虻,牛虻立刻飛走了。但沒過一會兒,它又回到老虎的鼻尖上。就這樣,一隻老虎在和牛虻的搏鬥中,活活累死了。

遇到一些可能導致我們情緒變壞的事情時,我們千萬不要將生氣作為我們的選項,這樣隻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如果我們遇到了糟糕的事情,我們可以讓自己保持最大程度的冷靜,積極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三、調整好心態

遇到生氣的事,就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如果確實生氣了,你就當那天是愚人節,別人隻是和你無心開了玩笑。總之,你不可能天天都過愚人節吧?

有一天,大詩人歌德在狹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和他意見相左的批評家,那位批評家傲慢無禮地對歌德說:“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歌德立刻回答道:“我卻恰恰相反!”說完閃身給批評家讓路。歌德的態度是智者的態度,是給那些喜歡生氣的人一個忠告。

如果你生氣了,那麼你這麼做,從1數到100,如果你還是生氣,那麼就繼續數到200,如果還生氣,繼續數,直到你心平氣和了為止。

不計較,讓人生多一些融洽

斤斤計較/感恩之心/學會知足

近年來,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不是最負盛名的經濟學,也不是數一數二的法律課,而是一名普通的心理學碩士泰勒·本·沙哈爾主講的“積極心理學”,每次都有超過上百人同時聽他的課程。因為在課上他總是教給學生積極應對困難的辦法,而不是去回避。

很多人認為,幸福是最大限度地攫取財富,也有的人認為幸福就是成為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更有人認為幸福就是和心愛的人一起奔赴天涯海角,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得到了他們認為能夠帶給他們幸福的東西,可是他們仍然抱怨自己不幸福。這是由於他們過多計較了外在的東西。記得有位先哲說過,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的張伯倫政府倒台,丘吉爾擔當起了領導大不列顛人反抗納粹的重任,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英國戰時內閣解散。丘吉爾信心百倍,認為憑借自己在戰爭中的功勞定能順利連任英國首相,然而事與願違,他所在的政黨卻在大選中慘敗,丘吉爾本人也與首相一職失之交臂,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當選首相。帶領英國人民走向勝利的丘吉爾被拋棄了,當有記者問他怎麼看待這個民族的忘恩負義時,他隻回答了一句:“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一句簡單的回答後,他便退出了當時的政壇。

或許在我們看來,一位領導一個國家走出困難的英雄應該受到國家的尊重,然而丘吉爾並未計較他個人的得失,在他看來,落選是他個人的失敗,卻是他的國家和人民的勝利,這說明了民族的成熟。

麵對失意或者不得誌,我們可以抱怨,也可以計較,但是這些都於事無補。我們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計較,內心寵辱不驚呢?

我們或許沒有丘吉爾那樣的魄力,也缺乏他那種對待得失的坦然,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計較、少計較、多感恩、多滿足。

有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說有一個人挑著兩筐瓷器去賣,在路上他一不小心將幾隻瓷器從筐裏掉了出來,摔了個粉碎。他頭也不回地向前走,這時有人問他:“你的瓷器摔碎了,你為什麼不回頭來看看?”這人回答說:“既然已經摔碎了,看又有什麼用呢?”

一、不要在失去的東西上過分計較

是啊,既然瓷器已經碎了,那麼我們回頭去把它們收拾起來也沒什麼用。相反,如果我們回過來去看那些瓷器,我們的內心就會多一些惋惜,與其如此,我們還不如不回過頭來看已經破損的瓷器。我們對待自己的過去,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種不計較,不回頭去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