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想成功就要具備強者氣質
套用一句當前的流行語“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不要以為勝敗隻取決於才幹的高低,勝利還需要氣質作為保證。在人生的戰場上,最有才幹的人也難免會招致失敗,隻因為他們不具備取勝的氣質,他們取得的成功往往會被才能較差的人搶走。
撕掉你身上的弱者標簽
奔跑/改變惰性/培養氣場
哈佛曆來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它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精英氣質和優越感。在此受到教育的人,骨子裏都會流露出一股自信。在哈佛畢業生的字典裏,從來沒有“弱者”的概念。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弱者”,往往是因為在嚐試成功的努力中,不斷地麵臨失敗,在外人看來成了“弱者”。在多次嚐試之後,一個人仍然不能擺脫失敗的厄運,如果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別人給他的弱者的標簽,逐漸接受了社會對自己的評價,並開始認同他人的評價,確認自己距離成功“相距甚遠”,進而不再去做努力的嚐試,久而久之,無法自拔。
跳騷原本可以跳過自己身體上百倍的高度,可一旦將它們關在玻璃箱裏,開始的時候它們不斷地撞向頂蓋,可是它們因為無法跳出來,不斷地受挫,以致意誌消沉,後來便不再嚐試跳躍。當某一天突然撤去玻璃蓋時,跳騷仍然不做努力,認為跳不出去。遇到挫折便屈服,不僅跳騷如此,很多弱者何嚐不是這樣的心態?
那麼我們該如何撕掉自己身上的弱者標簽呢?
一、拒絕命運的安排
一些人相信命運,“坦然”接受弱者的標簽。在他們惰性的思維當中,認為一些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是不可能的。“我不可能成功,我不可能比別人做得更好”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如果你生下來就相信命運,接受這樣的安排,那麼你就成為了真正的弱者。
當我們在嚐試成功的過程中,不要根據經驗就輕易地得出結論: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做了沒有成功,那是因為我們的努力還不夠,而我們不做就根本沒了成功的可能。
弱者習慣接受別人的恩惠。很多弱者其實本性並不弱,可是他們習慣接受強者的幫助,久而久之,他們生活在強者的光芒之下,不再去奮鬥,變成了弱者。
弱者缺乏自信的氣質。成功來源於持久、充足的自信。成功的人堅信自己能夠超越一切艱難困苦,堅信能夠打開困境,堅信自己能出奇製勝,堅信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一個失敗的人,所缺乏是這種堅定的信心,缺乏心理上的必勝信念,缺乏做事的能力,更缺乏做大事的智慧,處處受製於人,打不開僵局,最後陷入了不可救藥的泥潭。
二、改變從奔跑開始
在南美生活著一種叫做猛鮭的鋸齒魚,渾身長滿鋒利的鋸齒,雖然身長隻有50厘米,卻敢於攻擊比它體型大幾百倍的魚類。哪怕是碰上鱷魚,它們也會蜂擁而上,直到鱷魚被分割成碎片,成為它們的美餐。
據說在很久以前,猛鮭並沒有鋸齒,性情溫和,它們常常遭到其他魚類的襲擊。為了生存下來,它們隻得快速逃命,可是仍然遭到其他魚類的傷害,身體上形成了很多傷口,身體變得不再平整,形成了很多鋸齒。慢慢地,猛鮭發現,以前習慣攻擊它們的魚類再也不敢攻擊它們。現在,猛鮭麵對強敵,再也不會躲避,而是積極地向強敵發起進攻,由弱者變成了海洋中的強者。
任何艱難困苦,隻要我們有麵對的勇氣和敢於走出第一步的魄力,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如果你是懦夫,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如果你是勇者,你則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你想做一個怎樣的人?在所有的勝利中,戰勝自己的勝利才是最大的勝利!很多時候,看你有沒有猛鮭的勇氣,看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有勇氣拚搏。
三、培養成功者的氣質
套用一句當前的流行語“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不要以為勝敗隻取決於才幹的高低,勝利還需要氣質作為保證。在人生的戰場上,最有才幹的人也難免會招致失敗,隻因為他們不具備取勝的氣質,他們取得的成功往往會被才能較差的人搶走。
氣質會左右人的心情、事業甚至命運。強者和弱者,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隻不過是人的一種修煉、一種心態。成功有時僅僅是一種心態,成功者在不斷勝利的過程中,增強了這種心態。弱者也是如此,但是作為弱者,你千萬不要向這個“標簽”低頭,而是要勇敢地調整心態。
成功的氣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隱藏著這種氣質,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能。隻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來,而有的人終生都沒有去發掘它。
任何一個人,隻要點燃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自信之火”,隻要相信自己的能力,隻要肯遵從自己的選擇,找到正確的出發點,鎖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往無前,隻要永遠保持樂觀,從不猶豫,相信自己終究有一天會取得事業的成功,隻要遇到困難決不瞻前顧後、止步不前,同樣能夠達到別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成功不是為弱者準備的
沒有借口/屢敗屢戰/馬太效應
人們常說成功者銳氣逼人,失敗者頹廢萎靡。這話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氣場的強弱不僅關係著他的遭遇和最終結果,甚至對於整個人的心智和行動都會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用意氣風發來形容成功者,而用一蹶不振來形容失敗者。
在哈佛最隆重的畢業典禮上,哈佛大學每年都要請一位名人為畢業生演講。這一年的主講人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K.Rowling)。羅琳坦然地談到失敗的話題。“哈佛大學的學生可能沒有經曆過什麼失敗,以致於你們眼裏的失敗就是普通人眼裏的成功。但我想告訴你們,失敗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羅琳說,“當我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我最害怕的甚至還不是貧窮,而是失敗。我曆經艱辛才獲得的財富,這比我得到的任何資格證書都更有價值。”
任何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在人生奮鬥的征途中,失敗者總願意找到他的同路者。真正的強者是那些永不言敗、屢敗屢戰的人。反之,如果有人一遇到困難就退場,一遭到挫折就放棄,即使已經手握成功大門的鑰匙,他也距離成功越來越遠了。要知道,成功隻為強者準備。
一、成功者找理由,失敗者找借口
真正的強者是永不向命運屈服的人。他們積極自信、勇敢無畏、豁達樂觀、勤奮進取,他們是人類進步的推動者。實際,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真正意義的弱者,有的隻是軟弱的心理和方式。弱者過度沉浸在往事中,一旦他們知道了改變,就會成為強者。
大凡失敗者,總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有的人說是命運的不公,有人抱怨機會不平等,也有的人說盡力之後總是不能達到成功。然而事實真的如他們所說嗎?“沒有機會”往往是那些弱者的借口。他們會說,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能得到像別人那樣的機會。一切好的機會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所以他們就毫無機會了。“隻為失敗找借口,不為成功找理由”,對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其實不值一駁,難道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的機會就是唾手可得的嗎?
二、拒絕命運的安排,強者有反抗的勇氣
無法勇敢反抗命運的人,永遠隻會是弱者。很多弱者沒有對困難說不的勇氣,這種人其實是最可悲的,因為他們從心理上已經徹底失敗了。所以,成功永遠不會向他們招手。
還有一種人確實是努力地追求過,但是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種人即使失敗了,也情有可原,畢竟他們努力過,也順著機會向上爬過,他們失敗的原因,或者是方向不對,或者是方法不對,可是他們為什麼不去好好總結一下原因呢?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飽受貧困、疾病、失意、孤獨的折磨。當他48歲時,他完全失聰了,一點聲音也聽不見,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即使這樣貝多芬仍進行著創作,他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響曲被認為是永恒的傑作,這幾部作品竟然全部是在他失去聽力的幾年中創作的。
作為一名音樂家,貝多芬無疑是“史上最偉大的”,然而更偉大的是他那種為了成功不屈不撓的精神,即使在困境中也曾大聲疾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真正的強者,不是那些身體強壯的人,而是那些身體殘疾,卻不放棄追逐的人。他們的成功,顯得彌足珍貴。
三、讓成功成為一種習慣
成功者的獲勝,容易給人一種印象:他的成功正是在他的掌控之中,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他會發自內心地高興,但他的反應卻是平淡的。而失敗者卻將他的成功歸功於意外巧合,甚至大為驚奇。因為他並未期望成功,而是習慣於失敗。
強者會變得更加強大,成功者會變得更加成功。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一旦某個人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相反,如果你失敗之後不振作,那麼失敗就會成為你人生的絆腳石。如果你是成功者,你就得表現得像個成功者。如果你暫時失敗了,你也可以表現得像一個成功者。因為,你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失敗的陰影當中。
不認輸才不會輸
不拋棄/不放棄/學會堅強
自己選擇的路,即使跪著也要走完,因為一旦開始,便不能終止!
很多人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舔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後最終獲得的。當他們站在人生的領獎台時,有人問他們,在他們最失意的時候他們在心裏是怎麼想的,很多人都回答“我不是為了失敗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行不通、辦不到等字眼”,以此來激勵自己。
馬修·埃蒙斯是美國的射擊名將。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埃蒙斯以絕對的優勢領先進入男子步槍三姿的最後一槍——隻要不脫靶,拿金牌就仿佛探囊取物。然而,最後一槍的悲劇上演了,子彈脫靶,他第一次痛失金牌。
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修·埃蒙斯在金牌幾乎唾手可得的情況下,重演了雅典的嚴重失誤,最後一輪僅打出了4.4環,與獎牌失之交臂。但他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失敗,我承擔責任,但我還會回來,去贏得那枚金牌。
2010年9月,埃蒙斯不幸被診斷患有甲狀腺癌,靠著藥物維持,他得到了倫敦奧運會資格。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不幸的是上帝竟然讓悲劇第三次重演。麵對如此殘酷的打擊,他的妻子說道:“他一直瞄著裏約熱內盧的10環呢。”
2016年,必將還有一位射壇老將站立在巴西奧運會的射擊場上!
是啊,隻要你不認輸,又有誰能夠打敗你呢?當一個人的意誌變成了一塊頑石時,他是不可戰勝的,更不會被困難嚇倒。即使身處危境,他也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在困難麵前,沒有真正的輸家,隻有那些認輸的人才是真正的輸家。那麼,我們該如何麵對困難?
一、要有永不服輸的精神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須保持著一股精神——永遠不服輸的精神,盡管這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要麵對很多選擇和各種誘惑,但隻要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默念“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夠打敗我”,我們便不可能失敗,至少我們在精神上從未敗給任何人。正如《老人與海》中那位漁夫所說的話那樣,“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
二、在苦難中學會堅強
我們每一個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所以注定了我們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飽受磨難,充滿淚水與艱辛。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出生,也無法決定我們一些天賦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是艱難前行,咬著牙走下去,還是情甘墮落,得過且過,將事業和生活扔到一邊。所以,當我們從這個世界上離開的時候,我們是痛苦地離開,還是微笑著離開,比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多了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苦難是一筆財富,它讓強者更加堅強,能砥礪意誌,重獲新生。我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困難麵前,我們沒有資格認輸,因為苦難從來不會憐憫我們,它隻會嘲笑我們的懦弱無能。隻有那些不畏艱難,勇敢戰勝苦難的人,才會得到苦難的臣服!
三、永不言敗,敢於亮劍
當我們麵對強大的敵人的時候,也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就好比《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亮劍精神:“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麼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任何一個人都要有永不服輸的精神,視不戰自敗為恥辱,勇敢奮起向前,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鬥誌,始終保持永不服輸的拚勁和韌勁,視困難為考驗,增強敢於“亮劍”的勇氣。
要讓自己擁有強大的氣場
關鍵詞 霸氣/膽識/沉穩/擔當
我們剛一聽到氣場這個詞時,極有可能把它同道教或者佛教的哲學聯係在一起。因為人們摸不到它,看不見它,而且很多人都覺得人們在用氣場故弄玄虛。“氣場”是現代心理學和交際學的一個研究對象,它不僅高深不虛無,而且可以從科學角度加以解釋,如果訓練得當的話,還可以加以培養和提高。
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當你站在某個人麵前,你說話的語氣,行動的姿勢都感到無所適從,你的整個氣勢都被他的某種無形的東西壓倒了,你對這個人發自一種從內心的“崇拜”?對,這就是氣場,它因感受者的存在而存在。從其本質講,它來源於個人的心理與身體的整體狀態,氣場是人們給他人的感覺和影響力的身心狀態。當蕭何麵對還是一個小小亭長的劉邦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被劉邦的某種氣勢所壓倒,心甘情願地跟隨劉邦。這就是氣場!
美國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是一位公眾人物,她擁有強大的氣場,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出端倪。在她四歲時,她和保姆在公園玩耍時走散了。她跑到警察那兒:“我把保姆丟了,請你幫我找回來。”當時那位警察被這位四歲小孩談定的神態震驚了。她18歲的時候,在筆記上寫了一句劃了三個著重號的句子:“雄心——決不做一個家庭主婦。”
在某種情況下,氣場會左右人的心情、事業甚至命運,是真正由心而生的一種能量。我們常說,失敗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氣勢上輸給人家,這才是真正的失敗。氣場的強弱不僅影響著人的遭遇和最終結果,甚至對於一個團隊的士氣都會產生影響。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何等的氣魄,而完成這件事情的人又需要怎樣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