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一定要“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境界,隻要我們心中常懷感恩之心,我們就已經在回報生活給過我們的一切。
)第三節 遠離那些偽幸福
“得到”並不一定會讓你更幸福
幸福遞減定律/精神滿足/享受幸福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幸福。然而,追求到了“幸福”,你就真的一定會幸福嗎?沙哈爾認為,追求幸福的過程要比追求到的結果更加讓我們感到幸福。如果我們過度地關注結果,我們就會無法真正體會幸福的內涵,甚至幸福可能會變成一種負擔。這其實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可以說明。
當你饑餓的時候給你一個饅頭吃,你肯定會感到很香甜,還想再來一個;再給你一個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滿足;給你第三個吃的時候你或許還能勉強咽下去,但若繼續吃下去,你還會感到吃饅頭是一種幸福嗎?可能這時吃饅頭就成了一種痛苦,絲毫沒有快樂而言!在成功的道路上也是如此,當你獲得第一次成功時,是興奮激動,可是當一個又一個成功接踵而至的時候,你還會有成功的喜悅嗎?這就是幸福遞減定律。
那麼為什麼“得到”並不會讓人真的幸福呢?人們的滿足感往往會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滿足感超過了某個限度,便會變成一種拖累。人們獲得幸福感不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增多而增多,相反卻是在減少。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裏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物品對處於不同需求狀態的人,其幸福效應是不一樣的。其實沒有感到幸福,並不是沒有得到幸福,而是當你處在幸福之中時,對所獲得的幸福麻木了,所以千萬不要讓感官的味蕾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沒有幸福時,我們追求幸福,而當幸福不斷增加時,我們卻厭倦了幸福,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在得到中保持新鮮感,從而追求到更多的幸福呢?
一、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和進取心
在同一件事情上過多“得到”會讓你麻木,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不在同一件事情上取得過多,要不斷挑戰新的目標和新的領域,讓你對人生時刻保持一絲神秘感,會讓你不斷取得成功和幸福。
很多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總是抱怨婚後的生活過得並不幸福,婚前的浪漫總是被生活的磕磕絆絆代替,婚前的激情被眼前的鍋碗瓢盆所糾纏。原本幸福的情侶被各種關係左右,生活充滿了無盡的瑣事,造成了夫妻間的煩惱。那麼是什麼讓婚後兩個人的幸福感不在呢?我想可能是婚前的新鮮感消失了,夫妻之間變成了透明人,所以兩個人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因此,最簡單的辦法是給對方保留一定的空間,讓雙方始終充滿新鮮感,這樣家庭會多一些和睦。
二、少一些物質的滿足,多一些心靈的幸福
有人曾經說過“人最幸福的並不是終於得到了一束花,而是永遠被花香包圍著”,得到一束花會讓你高興一時,而被花香包圍,你會一輩子都幸福。得到是一種現實,而幸福卻僅僅是一種感覺。物質上的享受可以靠錢滿足,而精神上的享受,隻能靠真心感受。物質有時會變成一種拖累,而心靈或者精神上的富裕則永不過時,讓你受用終生。
三、幸福不是用來比較,而是用來享受的
幸福其實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有時候是靈活多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點上所產生的感覺就會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幸福拿來比較,和別人比較會讓你自慚形穢,和過去比較會讓你身心疲憊。所以當幸福在身邊時,盡情地享受它,你會感覺到幸福無時不在。
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少,而在於身心上的滿足。一杯茶或許讓你興奮很久,一座金山也許會讓你負擔一生,不要過分計較生活中的得與失,坦然麵對就好。
對待名利,要把握好度
關鍵詞 平常心/不攀比/控製欲望/正確追求
很多人一生在追逐兩樣東西,一樣是“名”,一樣是“利”。在現代社會中,追名逐利,本身無可厚非,拿破侖也曾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是一種動力,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果把這種追逐當成一種成功,那麼這種追求會變成一種負擔,很多人因為過分去追求這兩樣東西而迷失了自己。因為不懂得知足,很多人被名利拖累了自己。因為過度看重名利,過度追求名利,不僅不會給自己及親人帶來幸福,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甚至會損害到社會的利益。
哈佛小子林書豪一夜成名之後,很多廠商邀請他當產品代言人。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有誘惑力的事情,其中電信業與名表的代言費用預計會超過百萬美元。林書豪的經紀人透露:“最近收到許多廠商上千封郵件,希望與林書豪合作,不隻美國的企業,也有亞洲與大陸的企業。”
但經紀人表示,林書豪“不會輕易參加任何商業活動”,他不想像其他的NBA明星那樣獲得名譽後成為百萬富翁。哈佛畢業的林書豪不會因為錢草率決定某些事情。他熱愛籃球,但暫時不想通過籃球賺大錢,“我希望當牧師,到低收入社區當社工,服務人群。”
人生要追求的東西很多,不是隻有名利兩種。所以在追逐名利中我們要懂得知足,如果不知足,我們追逐幸福的時間就少了,因為我們得到的名利多了,我們得到的其他幸福就會被名利擠占。在名利上懂得知足的人,必定有豁達的胸懷,能夠做到重義輕利,先憂後樂。在名利得失麵前懂得“知足”的人常常豁達胸懷,能理性地看待個人的成長進步。
哈佛大學的輟學生馬克·紮克伯格是臉譜網(Facebook)的創立者,也是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按照常人的想法,這樣的人應該住別墅,開跑車。可是他卻住著租的一室一廳的公寓,室內的擺設也很簡單,隻有一個床墊、兩張椅子、一張桌子。不僅如此,他的早餐也隻是一碗麥粥,他上班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在接受《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他依然穿著T恤和便鞋,並被“揶揄”為“不會買貴東西”。正是這樣一個不會穿衣不會生活的人,卻成了互聯網界的新寵。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名利呢?
一、要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時,我們會欣賞一個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但不等於他放棄了追逐名利。淡泊名利本意指“不過度”看重名利。如果沒有把握好對名利追求的度,將名利看成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它不但不能給人帶來快樂,甚至會給人帶來痛苦。人生中有很多的名利,我們要正確對待個人的成長進步,不心浮氣躁,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
二、要有正確的追求
人生總會有所追求,關鍵看你要追求的是什麼。如果失去了遠大的目標,自然就會看重眼前的名利。一旦為名利所擾,就勢必會陷入名利的漩渦無法自拔。
三、不攀比
很多人本身對名利看得其實並不重,可是卻在與他人的對比中產生了挫折感、失落感、不公平感,因此變得對名利趨之若鶩,對蠅頭小利斤斤計較。要想淡泊名利,就必須學會正確比較,不要總是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較,不要拿別人的優勢和自己的劣勢比。在攀比過程中他人得到的越多,我們的心理會越不平衡,因為我們在攀比中,總是看到自己沒有的,卻忽略了自己已經擁有的。
四、控製欲望
人有各種欲望,追逐名利是為了滿足欲望,然而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那樣,永遠填不滿。一個人的欲望越多,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強。因此,要淡泊名利,從根本上講要控製住自己的欲望。
學會放下,更能成全自己
少些計較/珍惜擁有/該放就放
在某些時候,我們需要選擇放下,但這是艱難的。但是我們要想自己不被欲望左右,就必須學會放下,隻有放下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全自己,人因為懂得放下而變得更加偉大。
作為大陸軍總司令的華盛頓,領導民眾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戰爭勝利後,他主動辭去了大陸軍總司令職務,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起了農夫。1789年,他當選美國第一任總統,此後並成功連任。兩屆總統期滿後,他拒絕成為總統候選人,為美國開了總統任期不過兩屆之先河。1798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國麵臨外敵入侵的危險,已經賦閑在家的華盛頓依然接受議會的任命,重新披起戎裝,擔任起了美國軍隊的總司令。
華盛頓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總統,時刻為美國人民所牢記。在麵對財富,麵對權力,麵對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們又有幾個能做到像華盛頓那樣清醒,及時選擇放下呢?在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放棄會比我們選擇緊握不放得到的更多。我們總是放不下對利益的追逐,放不下對欲望的渴求,所以我們無法像華盛頓那樣成功。
我們又該如何學會放下,來成全自己呢?
一、少一些比較會讓你更幸福
其實,一個人幸福與否,不在於他自己到底有什麼。我們總願意和別人比較,而且比較的往往是我們沒有的。通過比較,不滿足感增強,原始的欲望再次被激發出來,一旦欲望被激發出來,追逐的腳步便無法停止下來。今天你和別人一起步行,你未必會感到差距,一旦明天別人有了車子,你也想擁有車子,你會覺得自己不幸福;當你也有了車子,別人有了別墅,你還會覺得平衡嗎?人往往都是這樣!從比較的那一刻開始,幸福就已經離你遠去。隻有學會放下那些世俗的名利,放下過高的欲望,我們才能尋找到幸福。
二、珍惜你所擁有的
人生要學的東西很多,其中之一是學會放下。可許多時候,我們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人生有了許多傷害和痛苦。普遍的情況是:擁有一樣東西不會讓我們珍惜,而得不到的東西卻總讓我們去渴望,因此,越是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就越覺得有價值。所以一旦得不到,我們心裏便會不平衡。
三、該放就放,不要因小失大
放下不是說什麼都不要,而是說究竟要什麼,要多少,怎麼去要,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總是在取舍之間,麵對欲望,應該學會放下,學會滿足,該放下的就得放下,什麼都想得到,其實是累贅。孔子在評價弟子顏回的時候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顏回仍然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見,得到的多了並一定就幸福,得到的少也不見得就不幸福,這其實是一種心態。人生在世,所需的不過是一碗飯、一張床,再多的東西我們既無法享用,死後也無法帶走。很多小說中描寫的吝嗇鬼就是這樣斤斤計較的人,你要問他們過得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此看來,人隻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才能邁出灑脫的一步,活出自我的風采。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取舍中學會成長的,得到了一件東西會讓你的人生行囊不斷被填滿,而學會放下,就會為你的人生行囊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填裝我們更需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合理取舍,我們就能夠獲得成長並且成就自己。放下是一個智慧,放下會成全你自己。
莫太執著,學會放棄讓你更幸福
學會放棄/設立止虧點/拒絕固執
執著是一種良好的品質,但若過分執著就會變成固執,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過分執著,需要變通。因為,如果“不撞南牆不回頭”,一條路走到黑,我們很可能不會成功。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多條,隻有變通才會找到新的出路。變通就是以變化自己為途徑,走向成功。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多於失敗,是因為他們深諳為人處世的變通之道,都不過於執著一時的成敗,亦不糾結於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得與失。
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出現了著名的淘金熱。年僅20歲的斯特勞斯也加入到了淘金隊伍當中,成為了一名礦工。和很多的淘金者一樣,他當時一無所獲。但他並沒有像當時其他的淘金者一樣,堅持不懈地走淘金這條路,而是決定從淘金者身上“淘金”,實現自己的目標。
有一次,斯特勞斯看到很多礦工穿的棉布做的褲子很快就磨破了。斯特勞斯靜下心來思考,認為用帆布做一批褲子,結實又耐用,肯定會受到礦工們的歡迎。於是他試著生產一批出來,結果銷量很好。於是,斯特勞斯用賺來的錢在舊金山開設了一家服裝廠,專門生產這種帆布褲。經過不斷的改造,這種褲子非常適合人們穿著,從而形成了“牛仔褲”的樣式。牛仔褲一出現,便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斯特勞斯也成為了世界富豪。而此時那些執著於淘金的礦工,卻很少有成為百萬富翁的。
生活中有的人固執地不聽任何人的勸,不到徹底失敗絕不收手,不撞得頭破血流不罷休。他們執著地進行著一種沒有希望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讓他們心力交瘁,卻收效甚微,這就是執著過了頭。
在金融市場上,有時候“執著”並不見得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在股市上,投資應該按照股市的大趨勢來做的,就是所謂的“隨行就市”。那些賠錢的股民總是逆勢而動,在股市上漲時總是貪心,而一旦股票價格下跌,又容易認為股票終有一天會價格上揚,結果是股指越來越低,自己的股票越來越賠錢。然而,價格越低,這些人越是投入大量資金,或者遲遲不願承認失敗。在虧損越來越大的時候,仍然盲目固守原來的判斷,造成較大的損失。這種執著,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固執。很多人直到傾家蕩產之後才徹底悔悟,從此不再踏入股市半步。
一些股民手中的資金被套以後,仍然固執己見,心存僥幸,不止損,不換股,不願就此打住。在一支股票上死磕,在大盤走低的情況下甚至不斷注入新的資本,越賠錢越糊塗,越固執到底,越看不清。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如果股民在資金被套牢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執著,靜靜思考一下,等到股市好轉的時候重新回到股市中來,也許收益會有所改善,至少不至於血本無歸。所以,執著在某種時候並不是一件值得引以為豪的事情。
放棄執著,不是你在現實中屈服,而是你的境界“更上一層樓”,讓自己的心態處於一種理性的狀態。我們在有限的人生裏怎麼能認識自己,在生活中該如何能放下那種執著,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呢?
一、學會放棄,敢於放棄
很多時候痛苦其實源自我們的執念,隻知道緊握卻不懂放手。生活需要選擇性地放手,這是負責的態度。學會適時放手,並讓自己超脫於現狀,重新審視定位。很多時候,太執著隻會讓我們生活得很累。麵對失敗有一種清醒的選擇,就是果斷放棄。隻有學會放棄才會走出煩惱的困擾,生活才會備加絢麗、富有朝氣。
二、給自己的人生設置“止虧點”
在股市中一些人懂得適時給自己設置“止虧點”。所謂止虧點就是當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斷下跌時,在某個點果斷拋售的一種投資方式。人生也應該設置這樣一個止虧點。當我們從事一項事業或者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堅持,但一旦這種堅持超過我們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必須果斷放棄,這樣你的人生才不會輸得更慘。這時候放棄,不僅不會輸光所有,還會給你自己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