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人生的道路很漫長,關鍵的卻隻有幾步;成大事的道路有千萬條,方法卻很簡單:積極地選擇(3 / 3)

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小的陰影,並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差多少,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想過將紙龍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別留戀眼前的花朵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回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蔥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隻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

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長,前麵尚有更多的花朵,要懂得放棄。放棄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美好,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一開始就選擇享受的人和一開始就執著奔波、千錘百煉的人最後的結局是大不相同的,後者可能成了珍品,前者可能成了廢料。道理就如下麵的寓言所闡述的一樣。

深山裏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於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湧而下,曆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它依然義無反顧執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抒懷,享受著盤古開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許多年以後,飽經風霜曆盡塵世之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第二塊石頭知道後,有些後悔當初。現在它想投人到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後得到像第一塊石頭擁有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曆那麼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瘡痍滿目、傷痕累累,還有粉身碎骨的危險,便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了身碎了骨,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第一塊石頭,選擇了艱難坎珂,懂得放棄眼前的享樂,最後成了珍品,成了石藝的奇葩。隻可惜第二塊石頭,不僅最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而且失去了自我。

漢代皇戚齊王劉肥是一位明智之人。

漢高祖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當了皇帝,呂後成了呂太後。呂太後見劉邦死了,就大肆消滅異己。她把戚夫人的手腳砍掉,挖去雙眼,灌下毒藥,使她變得又聾又啞,然後又把她扔到廁所裏,稱為"人彘"。朝廷的大權都由呂太後一人把持。

劉盈當皇帝的第二年,齊王劉肥來看望他。劉盈聽說哥哥來了,很高興,就吩咐擺酒招待,並且讓哥哥坐在上頭,自己在下麵作陪。

呂太後看了很不高興。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麼能坐在下麵呢?於是,她就叫人斟了兩杯毒酒遞給劉肥,讓他給惠帝祝酒。不想惠帝見齊王起身,也跟著站起來,拿過另一杯酒,準備兄弟兩人幹一杯。呂太後一看很著急,她裝作不小心的樣子,把劉盈手中的酒撞潑了。劉肥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呂太後想置他於死地,所以回到住處後,很害怕。

這時一位謀士獻計說:"太後隻有當今皇上和魯元公主一兒一女,自然對他們特別寵愛。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卻隻有幾個城。您要是向太後獻出一郡,把它作為公主的領地,太後定會高興,你也就免除危險了。"

劉肥聽後,就照著這位謀士的方法,把自己的封地城陽郡送給了公主。太後果然很高興。就這樣劉肥平安地離開了長安。

劉肥以放棄一座小城的代價,保全了自己性命,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生活中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達觀、開朗的心,就會使平凡暗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那種曾有過的莫名的憂傷和生命的空虛,會使一生猶如過客。不要留戀眼前的花朵,前方的路還遠,前麵的世界還很大,前方的鮮花開得更燦爛……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她很愛自己的戀人,生怕失去對方,因此就無時無刻不監視他,弄得他心煩意亂,提出要和她分手。這使她很傷心。她母親是一個很有哲學家氣質的人,聽女兒訴說了自己的煩惱後,帶她到了海邊,捧起一捧沙子對女兒說:"孩子,你看,我輕輕地捧著它們,它們會漏掉嗎?"

女兒看了一會兒,一粒沙子也沒有從母親手中滑落,就搖了搖頭。接著,母親說:"我再用力抓緊它們,你看會漏掉嗎?"說完,就用力去握沙子。

奇怪的是,她握得越緊,沙子從指縫裏漏得越多、越快。不一會兒,所有的沙子就都從母親的手中漏光了。這時,女孩忽然明白了:愛情和沙子一樣,握得越緊,就越容易失去。

對於高級動物——人來說,放棄一段戀情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讓你心動的歲月已悠然遠去,既然那個背景已漸行漸遠,又何必要在一個地點苦苦守望呢?不如冷靜地後退一步。

天涯何處無芳草?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麵對、追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選擇、割舍。為人處世,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例子實在是太少,你在得到一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另外的一些。在得與失當中要想作出正確的選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不斷"獲得"與"失去"。

如果沒有一種豁達的心態,那麼不管怎樣幸運的人,他的人生也不會真正完美、快樂。因為即使是出生於帝王之家,或者含著金鑰匙出生,也不可能永遠隻是獲得,而從不失去。這就需要人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但要有敢於為獲得而拚搏的勇氣,更要有當失去時能夠放棄的豁達。

獲得,並不是非要我們事事精通,無所不能;放棄,也並不是要我們去憤世嫉俗,遠離紅塵。為人處世當中,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僅要能夠人得其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要出得其外,不被一些事情所牽絆。隻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會成為一個快樂而充滿魅力的人;隻有做到這一點,你才會擁有一個成功而幸福的人生。從這個層麵上來講,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獲得又不斷失去的過程。

列夫·托爾斯泰曾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過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就都歸你。"於是那人拚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盡管在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一頭栽倒就再也沒起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指著那個新墳,對周圍的人說:"一個人要多少地呢?其實這麼大就夠了。"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告誡人們,在得與失的這個問題上不可過於強求,而且是在啟發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去思考一下:什麼是得?什麼是失要想拿起更多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學會適當地放下。如果你什麼都想要得到,最後隻會變得一無所有。

林語堂說:"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擁有的,並割舍不實際的欲念。"

人們總想多得一些,結果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也失掉了。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那個人,一心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而不知他所失去的將是自己最為珍貴的生命。

人生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放棄也許是無奈的,放棄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你的每次放棄都將無愧於自我。學會了放棄你才能夠向成功的彼岸邁進,在不斷的放棄與選擇中展現出真正的自我。放棄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標尺,而能否成功並不是要你得到什麼,而是要你放棄什麼。

在師範院校畢業之際,癡迷音樂並有相當音樂素養的帕瓦羅蒂問父親:"我是當教師呢,還是做歌唱家?"其父回答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羅蒂選了一把椅子——做個歌唱家。經過7年的努力與失敗,帕瓦羅蒂才首次登台亮相。又過了7年,他終於登上了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坐上了世界歌壇巨星的寶座。

選擇職業需要舍棄,舍棄其他椅子,而隻選擇其中的一把。人在麵臨選擇的時候是脆弱的,但目標隻能確定一個,這樣才會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將其攻下。確定了目標選定了路,不管路有多崎嶇,同行者怎樣寥寥,你都要忍受孤獨和寂寞將它走完。尤其在誘人的岔路口,你必須不改初衷,有心無旁騖的堅定信念和超然氣度。

人的自我定位如此,企業的自我定位也是如此。諾基亞放棄了包括當時市場很看好的電視在內的所有產品,而選擇了當時市場不怎麼看好的無線通信產品,取得了成功。有很多企業卻像萬能手一樣什麼行業都想涉足,哪行賺錢就幹哪行,一個品牌承受著太多產品的拖累。像這樣的企業,一榮不能全榮,但一傷肯定是俱傷的。

人生是艱難的航行,絕不會一帆風順。有所放棄,才能有所追求。什麼也不願放棄的人,反而會失去最珍貴的東西。放棄是一種靈性的覺醒,是一種慧根的顯現,一如放鳥返林、放魚入水。當必須放棄時,就果斷地放棄吧。放得下,才能走得遠過分執著是愚蠢生活中,我們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太執著某些東西,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不願意放下。結果呢?你捏著不放,別人就不會把他的東西和你一起分享。沒有放棄就沒有得到,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隻吃到了六個蘋果,隻吃到了一種味道,那就是蘋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盡管表麵上你放棄了五個蘋果,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後你還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橘子,那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這就是放棄的藝術。

有時,你不放棄那個看起來價值最大的,你就不可能選擇那個最有可能實現的。所以說,放棄固執就是選擇正確。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一物便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又不願放下一些,終於被壓趴在地上。有人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重負。它爬起來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它的目的是越過一堵高牆,卻因氣力不支,墜地而死。

緊閉的房間裏有一隻蜜蜂,它不斷地振起翅翼向窗子的玻璃上衝去,撞上玻璃後跌落下來,又再次振翅飛起撞過去……如是反複不斷,直至力竭而死。

一隻鷸伸著長長的嘴巴在湖邊悠閑地行走著,突然它眼睛一亮,發現前麵有一隻肥肥的蚌正張開蚌殼在曬太陽,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誘人。於是鷸就不顧一切地衝上前去,用長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

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燈,隻見它忍住疼痛,猛地將蚌殼收緊,把鷸那長長的嘴死死地夾住。就這樣,它們誰也不讓誰,拚著性命僵持在一起。這時,一個老漁翁剛好從這裏經過,說了聲:"下酒菜有了。"輕易地將鷸和蚌收入囊中,揚長而去。

這是有名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很容易得知:鷸和蚌之所以成了漁翁的下酒菜,就是因為它們過於執著,它們的思維已成定式,誰都舍不得放棄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時較之動物更是固執。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適當的放棄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現失誤與過錯在所難免,一時的失誤與過錯不能代表我們將來也會出現失誤與過錯,不能依此來評價我們的將來和一生,大可不必記在心裏,負罪內疚。否則,隻會束縛我們的手腳,禁錮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使我們碌碌無為。

這種失誤與過錯,我們更要舍得放棄。

莎士比亞說過:最大的無聊是為了無聊而費盡辛苦。曆史上曾有許多人熱衷於永動機的製造,有的甚至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卻無一成功。達·芬奇也曾是狂熱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經實驗他便斷然放棄,並得出了永動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結論。他認為那樣的追求是種愚蠢的行為,追求"鏡花水月"的虛無最後隻能落得一場空。

如果一個人執意於追逐與獲得,執意於曾經擁有就不能失去,那麼就很難走出患得患失的誤區,必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走向極端。為物所累,將成為一生的羈絆。"執著就能成功"曾經是無數人的勵誌名言。不錯,在歲月的滄桑中背負著這份執著,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盡管筋疲力盡,傷痕累累卻不曾放棄;直到歲月在艱難中躑躅而行,蹉跎而逝,才驀然發現現實的殘酷是不允許我們有太多奢望,所謂的執著也不過是碰壁之後一份愚蠢的堅持。於是,我們需要反思。一個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領域有所建樹,要學以致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能不顧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條件而頭腦發熱,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後我們依然要選擇適時放棄,放棄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在惋惜之餘我們得到最大的解脫,同時發現幼稚的激情已被成熟和穩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漸豐腴起來。誰說這樣的放棄不是一種明智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舍得放棄,把過去的成績與失誤統統忘掉,並迅速轉入新的生活,在工作中重新激發創業的激情與壯誌,重塑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為自己明天事業的興旺發達增磚添瓦。

執著的追求和達觀的生活態度從來就不是矛盾的。所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都恰恰道出了前人在有限的生命裏麵對無限的大幹世界時的感悟。

舍得放棄,說到底是一個人真正屬於了自己,真正懂得了如何駕馭自己。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中國有句老話: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去除那些對你是負擔的東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覺得無味的事情。隻有放棄才能專注,才能全力以赴。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反對大家去努力奮鬥,隻是說相對於無止境的成就來說,一個人達到個人所能及的成就也就可以了。由於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所以就每個人達到何種成就來說又是不同的。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旦出名,是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問題的。與其看著自己奮鬥一生的東西毀於一旦,不如在生活中過一種平穩、安定的日子,這樣的生存也未必就不比大起大落好。這是一種生存哲學,也是一種生存藝術。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過得充實,過得快樂。

有一位房客回到住處後,發現他的房東正在挖屋前的草地。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地問:"這些草你要挖掉嗎?它們是那麼漂亮,而你又花了多少心血呀!"

"是的,問題就在這裏,"房東說,"每年春天我要為它施肥、鬆土,夏天又要澆水、剪割,秋天要再播種。這草地一年要花去我幾百個小時。"

房東在原先的草地種上了一些柿子樹。秋天的時候,柿子樹上掛滿了一隻隻紅彤彤的"小燈籠",可愛極了。這些柿子樹不需要花什麼精力來管理,使房東可以空出時間幹些他真正樂意幹的事情。

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會讓你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開始新的追求,成為一個快樂明智的人。有的人不願放棄是因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客觀事物,或者不能正確地審時度勢。放棄不應是心血來潮的隨意之舉,也不應是無可奈何的退卻策略。而應是對客觀情況的縝密分析,是沉著冷靜、堅強意誌的結果和體現。正確的放棄是成功的選擇。

年,英國探險隊成功登上珠峰,下山時卻遇上了狂風大雪。如果紮營休息,惡劣天氣很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而繼續前行必須放棄隨身的貴重物資和寶貴的資料,還要在食物缺乏、隨時有失去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前進10天。這時退役軍人萊恩率先丟棄了所有的隨身裝備,並和隊友們忍受著寒冷、饑餓和疲勞,相互鼓勵著不分晝夜地行走,隻用了8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安全地帶。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生死攸關的有關放棄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和選擇放棄。

人的執著常常被奢望所鼓舞。世間太多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我們苦苦地追求與向往,成為活著的一大目的。殊不知我們在不斷擁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為金錢所累,為名利所累,而最終付出的將是健康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適時的放棄是對生命的嗬護。當今社會殘酷的競爭帶來的是沉重的壓力和難言的負荷。2005年,傅彪、高秀敏猝然離世,緊隨其後是年僅歲的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的"過勞死",不禁令人頓生感慨。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轉,致使這些年輕的生命過早凋零。也許他們在倒下的瞬問才明白: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錢物也難保性命。人生苦短,那種以生命為代價的磨損是沉重的,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為將來著想,為長遠考慮,為何不學會適時而放呢適時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

適時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鬆,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