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應該有敢於冒險、當機立斷、並迅速執行的勇氣與膽略,這樣的話,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去從事你想做的事。
丹麥著名哲學家克爾愷郭爾曾說過:"在一個人生命的初始階段,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風險。"
精明的人能謀算出冒險的係數有多大,同時作好應付風險的準備,則可以勝算。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平庸。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
年,汽車誕生了。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滿足客戶的要求,勞埃德保險公司在1909年率先承接了這一形式的保險。在還沒有"汽車"這一名詞的情況下,勞埃德保險公司將這一保險項目暫時命名為"陸地航行的船"。
勞埃德公司還首創了太空技術領域保險。例如,由美國航天飛機施放的兩顆通訊衛星,1984年曾因脫離軌道而失控,其物主在勞埃德公司投了8億美元的保險。勞埃德公司眼看要賠償一筆巨款,就出資550萬美元,委托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的宇航員,在1984年11月中旬回收了那兩顆衛星。經過修理之後,這兩顆衛星已在1985年8月被再次送人太空。這樣,勞埃德公司不僅少賠了7000萬美元,而且向它的投資者說明:從長遠看,衛星保險還是有利可圖的。目前,英國的勞埃德保險公司已成為世界保險行業中名氣最大、信譽最高、資金最雄厚、曆史最悠久、賺錢最多的保險公司,它每年承擔的保險金額為2670億美元,保險費收入達60億美元。"敢冒最大的風險,去賺最多的錢"一直是勞埃德公司的宗旨,它最大的自豪就是它的開拓創新精神,就是能敏捷地認識並接受新鮮事物。現任勞埃德公司總經理說:"勞埃德公司的傳統就是要在市場上做最新保險形式的第一名。"
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就是一場博弈。敢冒最大風險的人,在人生戰場上才能賺得最多的錢,在事業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才可能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保羅·格蒂是石油界的億萬富翁、一位最走運的人,但早期他走的卻是一條曲折的路。他上學的時候認為自己應該當一位作家,後來又決定要從事外交部門的工作。出了校門之後,他發現自己被俄克拉何馬州迅猛發展的石油業所吸引,那時他的父親也是在這方麵發展的。搞石油業偏離了他的主攻方向,但他想試試自己的運氣。
格蒂通過在其他開井人的鑽塔周圍工作籌集了些錢,有時也偶而從父親那裏借些錢(他的父親嚴守禁止溺愛兒子的原則,他可以借給兒子錢,但卻從不白送錢給兒子)。年輕的格蒂是有勇氣的,但卻從不魯莽。一次失敗就足以造成難以彌補的經濟損失,這種冒險事他從來沒有幹過。他頭幾次冒險都失敗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產油井,這個油井為他打下了幸運的基礎,那時他才23歲。
是走運嗎?當然。然而格蒂的走運是應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錯。那麼,格蒂怎麼會知道這口井會產油呢?他確實不知道,盡管他已經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資料。
"機會總是存在的,"他說,"你必須相信這種機會的存在。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
所以,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探險,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我們獲得成功,我們可以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我們失敗了,我們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該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
當然,誰也不願經常失敗。如果你是個有"野心"的人,就要確知哪些風險該冒,哪些風險不該冒。隻了解事實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了解你自己。你必須意識到,你是通過害怕和野心這兩個鏡片,來觀察和評估風險的,而這兩塊鏡片下反映出來的東西,並不是永遠不走樣的。在決定冒險的時間、地點之前,一定要認真考慮你自己這個因素,包括你在人生奮鬥中所處的確切位置,以及這個位置對你的思維所產生的影響。但是賭注是一定要下的,即使你知道有可能輸。而且一旦籌碼落地,你就不能再想輸了,要想著贏。
如果你是個有雄心的人,你就要知道,即使你下的賭注輸了,你也不用過於灰心喪氣,因為失敗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
冒險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決策時就應該把這種代價考慮進去。總之,既要敢於冒險,又要盡量減少風險成本。這才是成功之道。
事實上,鼓勵嚐試風險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有利於提高個人對市場變動的敏銳感。一個人往往在冒險並盤算著該做什麼時,成長最快。一位日本專家指出:人類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也擁有了很多智慧,這能給人以更大冒險的可能性。但是,即使有可能性,也不能斷定所有的人都敢於冒險。
作為青年人,一方麵要通過學習和實驗不斷增長智慧,另一方麵還要永遠保持冒險精神。自卑自憂、謹小慎微並不是成功者的品質;裹足不前、舉棋不定,隻能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被淘汰。
果斷和冒險並肩而行果斷是有充分事實指導下的自信和冷靜的思考,冒險是關鍵時刻的積極行動和勇於向前,二者缺一不可,並肩而行。
積極進取的人,就像有一種烈火似的熱情,雷厲風行。許多人對此非常羨慕,以為他們在這方麵得到了上天的恩賜。實際上,這不過是因為他們專注於一個目標敢於冒險的緣故。
冒險需要膽量,果斷是戰略的方法。膽量與戰略的關係是潛能與智慧的關係,其間的微妙關係也不是純粹一成不變的。隻有把果斷和冒險運用得恰到好處,才能無往而不勝。
欲成就一番事業,非具有大勇氣不可。每一位成大事者在麵l臨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都能細心分析時局,並且毫不退縮地迎接挑戰,這便是決斷大事的能力。
小的勇氣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今天是雙休日,你有好多事要做,你有沒有勇氣起床呢這自然是小事,但勇氣可能需要應用在任何場合,麵對困難是一種勇氣,麵對權勢是一種勇氣,麵對金錢是一種勇氣……大的勇氣則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那麼,我們的勇氣又是從什麼地方來呢?要修煉,隻有敢於麵對一切,我們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我們如果想從困難的痛苦中走出來,就必須擦幹自己的眼淚,勇敢走人充滿快樂的人群中,把自己的痛苦與友人共同分擔。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興高采烈,把歡樂的情緒寫在自己的臉上。
幾十年前,一個中國青年隨著闖南洋的大軍來到了馬來西亞,那時,他的兜裏隻剩下了5元錢。
為了生存,他在這片土地上為橡膠園主割過橡膠,采過香蕉,為小飯店端過盤子……誰也不會想到,他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億萬富翁。他就是謝英福,他的創業史被馬來西亞人津津樂道地談論著。
很多人試圖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們發現,他所擁有的許多機會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平等的,惟一的區別可能是:他敢於冒險。他可以在賺到10萬元的時候,全部把這10萬元投入到新的行業中。這在那個動蕩的並不安全的投資環境中,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爾也熟知他。當時,馬來西亞有一家國有鋼鐵廠經營不景氣,虧損高達15億元。總理找到他,請他援助該公司總裁。他爽快地答應了。
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鋼鐵廠生產設備落後,員工凝聚力喪失,債務難還,這是一個巨大的洞,無法用金錢填平的。謝英福卻坦然麵對媒體。他說:"當年來到馬來西亞時,我口袋裏隻有5元錢,這個國家令我成功,我現在要報效國家,如果我失敗了,那就等於我損失了元錢。"
年近六旬的他從豪華的別墅裏搬出來,來到了鋼鐵廠,在一個簡陋的宿舍辦公,他象征性的工資是每月馬來西亞幣1元。3年過去了,企業扭虧為盈,贏利達13億港元,而他也成為東南亞鋼鐵巨頭。他成功了,贏得讓人心服口服。
而麵對巨大的成功,謝英福竟笑著說:"我隻是撿回了我的5元錢。"
這就是成大事者的境界。
有兩個住在鄉下的年輕人決定外出打工,一個準備到上海,另一個則準備去北京。
兩個人都在候車大廳等車,在他們的耳邊,不時傳來人們的議論。有人說:"上海人太精明了,連外地人問路都要收費。"另外有人說:"聽說北京人很有人情味,看見沒飯吃的人,不僅會送東西給他們吃,還會送衣服呢。"
準備到上海打拚的年輕人,聽到人們這麼說,開始猶豫了,他想到了退縮:"幸虧還沒上車,北京掙不到錢至少不會餓死,上海太恐怖了。"準備去北京的年輕人正相反,他毅然決定改變初衷,到上海去冒險:"在上海居然給人帶路也能賺錢,還是到上海去,一定還有更多的機會。幸好還沒上車,不然我可失去發財的機會了。"
兩個人同時來到退票處,相互詢問之後,剛好可以互相交換車票,分別前往另外一個地方。
來到北京,果然如人們傳言的那樣,年輕人初到北京的第一個月裏,什麼事都沒做,卻每天都能飽餐一頓。他在銀行的大廳喝免費的飲料,在商場裏試吃食品,生活就這麼日複一日地度過。
而來到上海的年輕人,發現上海真的像傳說中那樣"遍地是寶藏",到處都有賺錢的機會,隻要腦子多轉轉,肯花力氣去做,是不會餓死人的。
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感情,第二天,他便從郊區取來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廢土,經過處理包裝以後,以"盆栽土"的名義向上海人出售。
喜歡花卻見不到泥土的上海人都很喜歡這個新鮮的商品,紛紛掏出了錢包。就這樣,年輕人在城郊往返幾次,一天就賺了幾十塊。
一年後,憑借"盆栽土"的銷售資本,他在上海買下了一問小店麵,成立了公司。
如今,他的公司已經小有規模,業務也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
這天,他搭乘火車,準備到北京考察市場。在北京火車站,有個拾荒者把頭伸進車窗,向他要了一個啤酒罐。就在遞拿瓶子的時候,兩個人相互望了一眼,同時都愣住了,因為他們同時想起當年兩個人交換車票的那一幕。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做事不果斷,不敢冒險,不敢選擇冒險,隻求穩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克服隻求穩穩當當的弱點,要敢作敢為,讓自己的膽子大一些,相信自己能衝破人生難關。隻有果斷決策、勇於冒險、敢於冒險的人,才可能成大事放開你的膽子,大膽去闖做事必須要有闖勁,"闖"意味著勇氣和膽量,"膽小不得將軍做"。
成功的把握總是相對的,失敗的可能才是絕對的。沒有人願意自己在成功的路上出事,也從來沒有一個不出事的成功者。當問題來的時候,如果你越怕誤事,往往就越有事;索性大膽去闖,反倒沒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隻停留在空想階段,一定要把想法快速落到實處,才能行之有效。
做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取得一番大成功,就要能把膽子放大,在不違背社會道德和法律製度的前提下,去冒最大的險。
你不得不為成功而冒險,正如你必須為失敗而冒險一樣。如果你試圖逃避,或被壓垮,你就輸了。所以說,要想成功,你就要敢於冒險,並且敢冒最大的險。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有一個膽小的人,他從來沒有見過真正浩瀚的大海。有一天,他終於鼓足勇氣去看了一次海。當他來到海邊時,海上的氣候讓他慶幸自己不是一名水手。隻見海的上空被濃厚的大霧籠罩著,空氣潮濕且非常陰冷。他想:"幸好我隻是個看海的人,而不是水手。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當一個水手實在是太危險了。"
這時一名水手正準備出海,遇到了在海岸邊若有所思的這個人。這個人奇怪水手為什麼在這樣的天氣環境下還要出海,同時又佩服水手的勇敢;而水手則納悶這個看海的人為什麼在這裏觀海而不到海上去進一步接近海,於是他們交談起來。
這個人好奇地問水手:"你怎麼會愛海呢?海上的環境如此惡劣,空氣潮濕陰冷,霧氣又濃,而且還會有送命的危險。"
水手憨厚地回答說:"海也不是經常陰冷、有霧。很多時候,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是不管怎樣,我都是一名水手,是大海的兒子,使命就是在海上工作。一名水手,當他熱愛自己的工作時,才可以說他是一名稱職的水手。他不會想什麼危險,我們家裏的每個人都對海充滿了感情。"
看海的人問水手:"你父親現在何處呢?"
水手自豪地說:"他已經死在海上了。"
這個人繼續問:"那你的祖父呢?"
水手依然是那副自豪的表情:"與父親一樣也死在海上了。"
這個人接著問:"你的兄弟姐妹呢?"
水手說:"我隻有一個哥哥,去年他在海裏遊泳時,被一條鯊魚吞食了。"
那個人對水手說:"如果把我換做你,我絕對不會再把海當做朋友,也不會再做一名水手。"
水手反過來問看海的人: "那你是否可以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裏呢?"
"他死在了床上。"這個人說。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了床上。"
水手說:"如果按照推理,你也應該與他們一樣,死在床上。如果我是你,我永遠也不會到床上去。"
世上大多數人不敢走冒險的途徑。他們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風景線卻迂回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景和壯美的景致。他們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過了一輩子,直到走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裏爭食,鬧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養活孩子。這種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呢?而且,這是一種難以逃避的風險,是一種越來越無力改善現狀的風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勇氣、意誌、雄心就會被安樂的氣氛逐漸消磨掉,失去戰鬥力。一旦環境發生變化,這種平平淡淡、安安樂樂的生活也過不久了。人們必須隨時注意磨煉自己的意誌,激發自己的勇氣。
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涵蓋在現實的平常生活方式之中,隻有具備探險的勇氣才能發現它。在你的身上,本來具備著打破舊的生活格局迎來新生活格局的巨大潛能,可是它被平庸作為的現實掩蓋著。
隻有具備風險意識,無所畏懼,勇於探索和實踐,你的潛能才能發揮出來。完全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才能領略到人生的歡愉。
如果你不願意冒險,隻會失去更多,嚴重的話甚至全盤皆輸。就算你不肯冒風險,風險終究會找上門來,這是你無法避免,終將碰上的事。
總有一天,你會被迫麵臨一個你不願去麵對的局麵,要麼就勉強接受,要麼就匆匆冒險而行,結果可能更壞。因為冒險與成長是一為二、二為一的事。如果一直逃避冒險,那麼你一輩子可能都長不大,永遠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敢相信任何事。隻要人活著,就隨時有機會成長。然而如果你避開一切壓力,你將受限於越來越少的經驗,你的世界會過於萎縮,生活也終將僵化。當你碰到任何可能的威脅時,動輒便覺沮喪。更糟糕的是,所有外界的動態在你眼裏都是一種威脅,於是你總是本能地想要回避,想要退縮。
放開你的膽子,勇於冒險,你就能比想像中做得更好。在勇於冒風險的過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你提出挑戰,不斷地獎賞你,也會不斷地使你恢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