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三太祖高皇帝中五年(己亥、前202)(1 / 3)

漢紀三漢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1]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複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韓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複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漢王從之。於是韓信、彭越皆引兵來。

[1]冬季,十月,漢王劉邦追擊項羽到達固陵,與齊王韓信、魏國的相國彭越約定日期合擊楚軍。但是韓信、彭越的軍隊沒有來,楚軍攻打漢軍,大敗了漢軍。漢王於是重又堅固營壘加強防守,並對張良說:“諸侯不遵守信約,怎麼辦啊?”張良答道:“楚軍即將被打敗,而韓信、彭越二人沒有分得確定的領地,因此他們不應約前來會合,原來是應當的。君王您如果能與他們一起共分天下,就可以立即把他們召來。齊王韓信的封立,並不是您的本意,韓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來平定了梁地,當初您為了魏豹的緣故,封彭越為魏國相國。而今魏豹已死,彭越也想自己稱王,但您卻不早作決定。現在,您可以把從睢陽以北到城的地區都封給彭越,把從陳縣以東到沿海地區的區域劃給韓信。韓信的家鄉在楚地,他的意思也是想要重新得到自己故鄉的土地。您如果能拿出以上地區許給他們兩人,讓他們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麼楚國就很容易攻破了。”漢王聽從了這一建議。於是韓信、彭越都率軍前來。

十一月,劉賈南渡淮,圍壽春,遣人誘楚大司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並行屠城父,隨劉賈皆會。

十一月,劉邦的堂兄劉賈南渡淮河,包圍了壽春,派人去誘降楚國的大司馬周殷。周殷即反叛楚國,用舒地的兵力屠滅了六地,並調發九江的部隊迎接黥布,一同去屠滅了城父,接著便隨同劉賈等人一齊會合。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乘其駿馬名騅,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才百餘人。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十二月,項羽到了垓下,兵少糧盡,與漢軍交戰未能取勝,便退入營壘固守。這時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將項羽的軍營重重包圍了起來。項羽在晚上聽到漢軍四麵都唱起楚歌,就大驚道:“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嗎?是什麼原因楚人這麼多呀1便連夜起身,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淚下數行,侍從人員見狀也都紛紛哭泣,全不忍心抬頭觀看。項羽於是騎上他的名叫騅的駿馬,部下的壯士騎馬相隨的有八百多人,當夜即突圍往南奔馳。天大亮時,漢軍才發覺,便命令騎將灌嬰率五千名騎士追趕。項羽渡過淮河,相隨的騎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達陰陵後,項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騙他說“往左”。但是項羽等往左走,卻陷進了大沼澤地中。漢軍因此便追上了他們。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麵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郎中騎楊喜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喜人馬俱驚,辟易數裏。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1

項羽於是又領兵向東奔走,到達東城,相隨的隻有二十八個騎兵了。而這時漢軍騎兵追逐前來的有好幾千人。項羽自己料想是不能脫身了,便對他的騎崐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多次戰鬥,不曾失敗過,這才霸有了天下。但是今天終於被困在這裏,這是上天要滅亡我啊,並不是我用兵有什麼過錯!今天定要一決生死,願為你們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漢旗,接連三次取勝,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隨即把他的人馬分為四隊,向四個方向衝殺。但漢軍已將他們重重包圍。項羽便對他的騎兵們說:“看我為你們斬殺他一員將領1就命令騎士們從四麵奔馳而下,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會合。接著項羽便大聲呼喝著策馬飛奔而下,漢軍隨即都潰敗散亂,項羽就斬殺了一員漢將。這時,郎中騎楊喜追擊項羽,項羽瞪著雙眼厲聲嗬叱他,楊喜人馬都受到驚嚇,退避了好幾裏地。項羽便與他的騎兵們分三處相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究竟在哪裏,於是分兵三路,重又把他們包圍了起來。項羽隨即奔馳衝殺,又斬殺了漢軍的一名都尉,殺掉了漢軍百十來人,重新聚攏了他的騎兵,至此不過僅損失了兩名騎士罷了。項羽就對他的騎兵們說:“怎麼樣啊?”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您所說的一樣1

於是項王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1乃以所乘騅馬賜亭長,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麵之,指示中郎騎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楊喜、呂馬童及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戶,封五人皆為列侯。

這時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把船停泊在岸邊等著他,並對項羽說:“江東雖然狹小,土地方圓千裏,民眾幾十萬人,卻也足夠用以稱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現在隻有我有船,漢軍到來,無船渡江。”項羽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要渡江做什麼呀!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沒有一個人歸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仍然以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麵去見他們啊!即便他們不說什麼,難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嗎1於是就把自己所騎的駿馬騅送給了亭長,命令他的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漢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了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身受十多處傷。這時項羽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司馬呂馬童,就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過臉,指給中郎騎王翳說:“這就是項王1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顱,分給萬戶的封地,我就留給你一些恩德吧1即自刎而死。王翳隨即取下項羽的頭顱。其餘的騎兵便相互踐踏著爭搶項羽的軀體,互為殘殺的有幾十個人。到了最後,楊喜、呂馬童和郎中呂勝、楊武各奪得項羽的一部分肢體。五個人把項羽的肢體會合拚湊到一起,都對得上,因此便分割原來懸賞的萬戶封地,將五人都封為列侯。

楚地悉定,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猶聞弦誦之聲;為其守禮義之國,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以示魯父兄,魯乃降。漢王以魯公禮葬項王於城,親為發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枝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

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獨魯縣仍不投降。漢王劉邦率領天下的兵馬,打算屠滅它。大軍抵達城下,仍然能聽到城中禮樂弦誦的聲音,由於魯縣是信守禮義的故國,為自己的君主盡忠守節,漢軍便拿出項羽的頭顱給魯縣的父老看,魯縣這才投降。漢王用葬魯公的禮儀把項羽葬在城,並親自為項羽發喪舉哀,哭了一陣後離去。對項羽的家族親屬都不加殺害,還把項伯等四人都封為列侯,賜他們姓劉,將過去被擄掠到楚國來的百姓們仍歸他們統治。

太史公曰: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司馬遷曰:項羽起於田野民間,才三年就率領著齊、趙、韓、魏、崐燕五諸侯國的軍隊滅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項羽發布,他的王位雖然未獲終結,卻也是近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了!待到項羽背棄關中而懷戀楚國故土,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這時怨恨諸侯王們背叛自己,可就很難說得通了!還自我誇耀戰功,一味逞個人小聰明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就是要用武力征伐來經營治理天下。結果隻五年的時間,終於失掉了自己的國家,自身死在東城,卻還不覺悟、不責備自己,反倒借口“上天要滅亡我,而並非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荒謬之極嗎!

揚子《法言》: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1

揚雄《法言》曰:有人問:“楚王兵敗垓下,將要死的時候說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這種說法嗎?”回答說:“漢王劉邦盡量發揮、利用眾人的計謀,這些計謀調動了眾人的力量。楚王項羽憎惡采用眾人的計謀,隻發揮個人的作用。而善於發揮、利用眾人智謀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勝利,隻憑一己的智謀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敗,這與上天有什麼關係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