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充滿藝術的談判(3)(2 / 2)

由此可見,在麵對麵的談判中,多聽是談判者的基本功。不僅僅是多聽,更要用心去感受,除了聽出對手談話的直接內容,更要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如果連聽都沒有聽明白,自然就無法去理解和回答對方的問題了。

巧妙運用

在談判中,巧妙運用一些常用的口頭語,會起到特殊的談判效果。

1.“順便說說”

一個說“順便說說”的人。意即某事突然出現於心田,他想趕快告訴你以免遺忘。此用語暗示是這句話不重要。可是實際上,使用這用語的人真正要說的是,討論中的論點對他們是很重要的,請注意聽。

2.“坦白地說”

這個措辭很奇特。邏輯上。以“坦白地說”開頭的論點暗示著對方在其他論點上並不坦白、誠實。不過,使用此措辭的人真正要表達的是:“你要特別留心我即將要說的話,因為我認為這句話很重要。”此措辭並不和坦白、誠實有絕對相關之處,隻是一條線索,表明你的對手將要說些重要的話,值得你注意聆聽。

3.“在我忘記之前……”

此措辭類似於“順便說說”,表麵看來並不重要,不過隱藏著對手很重要的論點。如果你仔細想想,會覺得此措辭實在荒謬可笑,不過它被使用的頻率頗高,談判者應視它為信號,表示就提及對談判來說頗重要的事。

4.“不過……”

這是在談判中經常被使用的一種說話技巧。有一位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在訪問某位特邀嘉賓時,就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技巧:“我想你一定不喜歡被問及有關私生活的情形,不過……”這個“不過”等於一種警告,警告特邀嘉賓雖然你不喜歡,不過我還是要……在日常用語中,與“不過”同義的,還有“但是”“然而”等,以這些轉折詞作為提出質問時的“前導”,會使對方較容易作答,同時又不致引起其反感。“不過”具有誘導對方回答問題的作用。前麵所說的那位主持人,接著便這麼問道:“不過,在電視機前麵的觀眾。都熱切地希望能更進一步地了解有關你私生活的情形,所以……”被如此巧妙地一問,特邀嘉賓即使不想回答,也難以拒絕了。

5.“如果……那麼……”

策略能使談判的形式不拘泥於固定模式,用在談判開始時的一般性探底階段,效果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在談判中,不斷地提出如下種種問題:“如果我再增加一倍的訂貨,價格會便宜一點嗎?”“如果我們自己檢驗產品質量,你們在技術上會有什麼新的要求嗎?”在試探和提議階段,這種發問的方法,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方式,它將有助於雙方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選擇最佳的成交途徑。然而,如果談判已十分深入,再運用這個策略隻能引起分歧。如果雙方已經為報價做了許多準備,甚至已經在討價還價了,而在這時,對方突然說:“如果我對報價做些重大的修改,會怎麼樣?”這樣就可能有損於已形成的合作氣氛。

以上所列舉的要點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不要隻是看看就算了,想想各個要點,考慮如何運用在你的談判上。一旦你成為一位好的聆聽者,你會發現人們願意和你說話,而你的知識也會隨之大增,你也將獲得更多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