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口號式的動員性結尾。演講者通過有共同思想、共同願望、共同利益和共同語言的某個問題的闡述,使其觀點得到聽眾的認同,演講達到一定高潮。接著,演講者用感情激昂、動人心弦的話向聽眾指明行動的目標和步驟,對聽眾進行呼籲。
如何寫好演講稿
一篇完整的演講稿都可以分作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在主體部分又縱橫展開,形成不同的層次。體現出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反映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可以記敘與抒情相結合,謳歌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達到鼓勵先進、鞭撻落後的目的:也可以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達到統一思想、興利除弊的效果。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適當調整演講稿的結構,使結構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從而突出演講的主題思想。而演講稿的結構作為整體,是演講稿的形式範疇。但結構的構成,也有它的形式和內容。從整體看,結構是演講材料的組織構造,是演講者依據主旨、意圖對材料進行組合、編排而成的一篇演講稿的框架。分開看,它也有它的形式,即一篇演講稿由哪幾部分組成;也有它的內容,即哪個部分講什麼。結構的中心是回答和解決這次演講“怎樣講”的問題,因此要寫好演講稿首先要掌握好演講稿的結構。
結構的實質是將來自各方麵的分散的演講稿構成因素(主旨、題材、材料等)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使構成因素的原有意義集中、突出出來並升華出一種新的意義和信息傳播給聽眾。
演講稿結構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所認定的“三一律”。它由意義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即開頭、正文、結尾所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講稿結構的形式特點。從形式上看,這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意義和作用;從內容上看,則是統一的,是同一個主題、題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現,要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這裏,開頭處於演講稿的重要位置,應該力求迅速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避拖遝、冗長和客套;結尾則在於使整個演講給聽眾留下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題旨、加深認識、促人深思、耐人尋味,文字不可過長。
一般說來,任何演講稿的開頭和結尾的結構方法及意義、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則不盡相同,至少有兩種特殊模式。這裏介紹的就是正文的兩種特殊模式:議論式結構模式和敘述式結構模式。
(1)議論式結構模式,即以普通論文方式安排的結構。由提出問題、分析論證和得出結論三部分組成。一般隻提一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而議論方式則多種多樣。其結構順序一般是問題在前,分析論證在中,做出結論在後,這其實是大“三一律”中的小“三一律”。這個小模式前加開頭,後加結尾,就是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開頭、問題、分析論證、結論、結尾。
(2)敘述式結構模式,即以聽眾的心理線索安排的結構。主要以趣味、情感打動聽眾,像小說、故事的開頭。不明顯分出問題、論證和結論等各部位,主旨於夾敘夾議中顯露;所敘述的幾件事或以時間為序,或以空間為序,從引人人勝的目的出發進行安排。
每一番夾敘夾議都可以構成一個段落,一篇演講稿可能由幾個段落組成,並按時空順序排列,不分先後部位。把它放在演講結構的一般模式中則為開頭、夾敘夾議(往複)、結尾。
這類演講稿的主體。是展現演講稿主旨的主要部分。它的材料取舍、安排與記敘性文章的方法相似。它可以通過“議”銜接,可以有較大的跳躍性,議論和抒情的成分可以多一些。運用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安排結構,首先要認識材料的本質和意義,把它置於最適合的部位上,才能從本質意義上闡釋或引出議論或抒情、結論;其次要認清幾種材料間的關係,使之在安排時或相同、或相反、或並列、或主從、或包容、或先、或後。
掌握了演講稿的基本結構,再來著手進行演講稿的寫作,自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個主要方麵:
1.演講的開頭
演講稿的開頭在其結構中處於顯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來說在開頭部分,演講者要引入他所要闡釋的主題,使聽眾心中有數;另一方麵好的開頭還要能抓住聽眾,通過一定技巧使聽眾有繼續聽下去的興致。但如果故弄玄虛,亂加渲染,就會弄巧成拙,甚至事與願違,引起聽眾的反感。
有這樣一位演講人,在作演講時,開頭便說:“女士們。先生們,在我講正題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聽眾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過來。可是這位演講者並沒有馬上講他的故事,卻左右看了看,見門沒關嚴,特意親自把門輕輕關嚴。那樣子,仿佛怕別人偷聽似的。之後,他喝了口水,鄭重地清了清嗓子。這一切使聽眾以為他會講個從來未聽過的或是神秘的故事,無一不靜靜地等待著。誰知他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