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上台之前充分準備(2)(2 / 3)

“我要給大家講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歲了……”

聽眾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並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隻是以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作為開頭並沒什麼新奇可言,卻一定要製造出過分神秘的氣氛,聽眾難免會有上當受騙之感,這麼一個嚴肅的故事被演講者渲染得不倫不類,又實在讓人覺得可笑。倒不如平鋪直敘,娓娓道來,讓人覺得真切樸實。

其實,演講稿的開頭部分也從側麵反映出演講者的文風,那種噦裏噦唆、遮遮掩掩的開頭方式很難和簡潔精練的文風聯係起來。

由此可見演講內容不同,開頭的方式也可以靈活選擇,並沒有什麼固定方式。

2.演講的主體

演講稿的主體是指開頭和結尾之間的文字,這是演講的主要部分。主體演講得如何,決定著本篇演講質量的好壞,論點是否令人信服,決定於主體的闡述。

演講內容上有詳有略,篇幅上有長有短,這樣才能使整篇演講顯得有重點,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會因為各個觀點隻是蜻蜓點水似的泛泛而談而讓聽眾沒什麼印象,也不會因為事無巨細一概長篇大論而讓人覺得厭煩。

演講稿的重點,或是要讓聽眾了解的重要信息,或是希望取得聽眾讚同的看法、認識,或是領導者期望下屬心領神會並在行動中加以貫徹執行和大力推廣的意誌、意圖,隨演講內容不同而各有所異。如果在演講稿的篇首提出了重點,那麼在主體部分還要進一步加以詳細闡述。否則演講一結束,聽眾就把重點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著重講演的部分也正是聽眾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部分。重點表現在一兩個問句上的情況很少,絕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幾個段落結合而成的一個層次、一個部分,或集中在一個層次、一個部分的某幾個段落上。重點集中是一個辦法,也可以重點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層層展開,但必須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演講的結尾

結尾是演講內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講稿的有機組成部分,萬萬不可忽視,有的演講者在結尾處要麼草草收兵,要麼畫蛇添足,要麼采用陳詞濫調的套話。如“關於某某問題我再補充幾句”“我前麵講的某一點是很重要的。在這裏再強調一下”“我的話講完了,講得不好,請大家指正”等,都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

做文章,尚有“鳳頭”“豹尾”之說,對於一篇演講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謂“豹尾”,是指演講的結尾收束應該像虎豹之尾那樣剛勁有力而又斑斕多彩,給人鼓舞、耐人尋味。

明確自己所要講的

1.選擇論題

即“講什麼”,是選擇演講所要闡述的主要問題。要把論題選好,必須遵循兩個原則。

(1)需要性原則,就是要選擇現實需要亟待回答的論題。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篇生動的當眾演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聽眾弄清社會現實中的複雜現象,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的解決,這是演講藝術的本質特征。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演講者,總是能從提高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改造能力出發,選擇那些“政治上重要的、為大眾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問題的主題”來闡述,從而解決人們普遍關心、急於得到回答的問題。這樣的論題才有價值,才能為聽眾所歡迎。那種不痛不癢的、毫無現實意義的空對空的說教,是永遠得不到聽眾歡迎的。

因此,每準備一次演講,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要認真考慮一下自己所選擇的論題是否符合現實需要,是否屬於聽眾所亟待得到解答而又有意義的問題。如果論題本身毫無價值,客觀上又不需要,那就不要選它。有的論題雖有一定價值,但客觀現實並不迫切需要,也不要選它。

(2)適合性原則,就是要選擇那些適合演講聽眾、演講時間、演講場合和演講者實際的論題。論題為客觀現實需要,但如果不考慮聽眾的文化水平、思想修養、職業特點、閱曆、心理和願望,不考慮規定演講的時間,不考慮演講的場合和環境,不考慮演講者的年齡、身份、氣質、能力等,其論題再好,也無法搞好演講。隻有同時符合需要性和適合性這兩個原則,才能把論題選好、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