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演講(1)(3 / 3)

演講者的風度、儀表、神態,應給觀眾留下最佳的“第一印象”。心理學理論“暈輪效應”認為:一個人給別人的第一個印象往往是人們對其作出判斷的依據。如你見到一個人衣著整齊、合體人時、表情自然,則會認為此人做事細心,有條有理,進而會想,這個人一定有責任心,你就必然會在心裏產生最初的中意的感覺,並且還會聯想到其人會有這樣、那樣的能力。倘若一個人給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說話粗魯,你定然會對其作出缺乏道德觀念的結論,甚至還會聯想到此人的其他缺點。

一次,心理學家雪萊在莫薩立斯特大學挑選了68個自願參加實驗者,這些應試者的外貌、口才及對事物的理解判斷能力都挑不出毛病的,但儀表、風度卻大不相同。68人分別征求四位素不相識的過路人的意見,以期得到他們的支持。結果表明,風度翩翩者較之儀態平平的對手,自然是穩操勝券。

登台講演時,儀容更不能不修邊幅,穿著隨便,而要整潔、大方,有風度,但也不能過分打扮。服裝應該同身份相稱,不宜過於奇特,那種自恃高雅,油頭粉麵,衣冠楚楚,似奶油小生的裝束,或一味追趕時髦,仔褲港衫,長發垂肩,仿洋人港客模樣,縱然口吐蓮花,舌綻春蕾,也絕不會使人產生欽敬之感。

“峨冠博帶話務農”必顯得滑稽可笑,“蓬首垢麵談詩書”,則有失風雅。要針對特定的演講環境來決定演講時自身的儀表、衣著和態勢。演講者的外部表象即儀:表、衣著、態勢是被聽眾直接感受的,它對演講的效果乃至成敗會有直接影響。據一般的社會心理分析,聽眾往往會將演講者的儀表、衣著等與自己的儀表、衣著相比較,以自己的儀表、衣著、態勢作為評判演說者的標準。所以演講者就要盡可能將自己的儀表、衣著與聽眾接近或一致起來。如果是在高雅的宴會上。聽眾衣冠華貴,講者衣衫不整,舉止粗俗,就難登大雅之堂了。而在沸騰的工地,繁忙的田野,西裝革履的登台。就必定在心理上產生與聽眾的距離。

美國口二十訓練專家桑迪.林弗說:

“凡演講百分之九十九都無需拿講稿。一個人拿起講稿來讀‘話’時。人們對他相信的程度也隨之降低了。聽眾越是感到你在與他們交談,你演講的效果也就越好。”

由此可見,演講時拿不拿演講稿,也是一個人演講形象好壞的關鍵。當然,朗誦講稿也不行,背講稿也是不行的。因為演講大廳正像運動場一樣,是一個劇烈變化的動態係統,聽眾情緒,會場氣氛都有變化的可能,有時還會發生意外的事件,這就要演講者有即席調整的應變能力,如果一切都照固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背誦”,就難免會手足失措,碰壁失敗。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注意具有指向性的特點。當大腦皮質的某一個興奮中心的刺激得到加深時,注意的指向性就愈來愈強。就是說。對某事物,人的注意越集中,對別的事物的注意必然就會減少。所以,演講者要在臨場前“裝點”自己的儀表和風度,就必須脫離演講稿免受其影響。另外,上場時,要保持安然自若的神態,堅定有神的目光。這樣使聽眾在“第一印象”中,就加深了視覺形象的刺激,從而讓人們注意的指向性得到強化。

演講者的神態要自然大度,神態即指麵部表情和舉止姿態。麵部表情中又應注意以眼傳神和以笑達意。眼神可以表示種種複雜的感情,笑容能傳達各種心理信息。用得巧,無疑會使講話增色添彩。要使講話得心應手,遣使自如,甩開講稿當是上上之策。簡單地講,精心準備講稿是必要的,但是上台照本宣科就太令人乏味了。所以應該將演講稿爛熟於心,演講時既以它為依據,又不受其束縛,便能收到良好的演講效果。

類比的應用

類比是演講常用的一種修辭方式,其特點是形象生動,說理有力。演講中選擇和運用好類比,無疑對拓展演講藝術的空間有重要意義。觀察許多演講實例,可以看到類比物的選擇與運用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

1.常規類比

常規類比是指所選的類比物已經得到人們廣泛認同的一種類比。選擇和運用這種類比物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且類比物和演講內容、主題十分協調,聽眾也很容易接受。這是演講中使用頻率較高,運用較為廣泛,演講者易於學習的類比方式。但是,選擇和運用這種類型的類比物,往往難以給入耳目一新的感覺,難以讓人深思,難以產生較為持久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會使聽眾產生老生常談的感覺。

2.神似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