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孩,總是想找機會幫助別人,卻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這是為什麼?
心理症狀:愛幫助同學讓我陷入困境
經過預約,一位母親帶一個高中女孩來到心理谘詢室。母親說隻知道孩子有心事,不知道到底是遇到了什麼困擾,希望我能和孩子好好談談。
女孩文文弱弱的神態中流露著愁苦,幾乎是一直伴著淚水訴說著自己的心事:
我有很多話要對您說,最讓我難受的是,我愛幫助同學,可這讓我陷入困境。
我覺得每個人都挺好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都和我一樣同學之間不要鬧矛盾。可是,有的同學卻總是鬧矛盾,我就總要幫助她們解決矛盾。我勸了這邊勸那邊,被夾在中間非常痛苦,可過後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還是要幫助她們。
除了同學鬧矛盾的時候我總想幫助和解,我還經常為學習問題幫助同學。比如,前些日子一個同學和我討論學習問題,我就主動幫助她製定學習計劃,並且說好我們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可是,製定了努力學習計劃之後,她卻不當回事,而且沒過兩天就對我不聞不問了。可是,我還是止不住要幫助同學。
有人說我這是愛管別人的閑事。可我這樣做都是為同學好,都是善意的,難道我這樣錯了嗎?
我是個外地生,遠離家鄉來這裏讀書。本來我就是個特別懦弱的人,總是喜歡周圍有很多朋友。在原來的學校就有很多朋友,大家對我很好。可是到這兒卻是一片陌生,感到非常不適應,我總是想和原來一樣有很多朋友。來這裏以後,經過我的努力,也有了一些對我很好的朋友。可是,每個朋友還有她們自己原來的朋友圈,我總是感覺不能融入她們的朋友圈。當她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感到沒有人在意我了,就感到自己好像是個被遺忘的人了。其實我也知道,並不是大家排斥我,但是我總是怕失去朋友,經常感到無助。就這樣,我隻要一有機會就想幫助別人……
心理把脈:依賴心理導致的過度助人行為
至此,終於看到了女孩陷入助人困惑背後的心結所在。
通常的助人行為有兩個特點,一是受助者有需要,所謂雪中送炭;二是施助者感覺好,所謂助人為樂。可是,女孩的助人行為顯然與此不同,既沒有考慮別人的需要,也讓自己感到痛苦,屬於一種過度助人行為。人為什麼出現過度助人行為?從心理分析角度說,在人的潛意識裏,過度助人行為的實質往往是一種控製,是希望通過幫助別人來達到控製目的。這種控製不是控製對方,而是控製關係,是對雙方關係的控製,通過控製人我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人際需要。
女孩的心結就是這樣,她的過度助人行為,就是為了控製同學和自己的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人際心理需要。具體說來,這源於女孩自身兩方麵的心理特點。一是自我價值感較低。一個文弱的女孩本來自我價值感可能就不高,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就更難於找到自我價值了。於是,希望通過對別人的幫助,通過這種施助與受助的關係,來證明自己是有用的,從而來體驗自我價值,來尋找自我感覺。一是自我獨立性較差。女孩存在較強的人際依賴心理,明顯缺乏自我的獨立性,所以總是希望拉近人際距離,用她自己的話說總是希望有很多朋友。於是,不知不覺間總想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得一種歸屬感,獲得很多朋友,獲得朋友們喜歡和接納,從而滿足自己的人際依賴心理。當然,這都是潛意識裏的心理活動,女孩自己並不清楚,所以感到困惑。同時,對這樣的過度助人行為,受助者也會本能地對施助者做出消極的回應,也會讓施助者感到困惑和痛苦。
心理處方:培養自己的獨立性
幫助別人當然不錯,但是不能不考慮別人是否接受。人都應該有助人之心,但是如果別人對你的幫助並不買賬,就不能過於熱心,否則就是卷入別人的生活,就是過度幫助了。過度助人的背後,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
通過具體的溝通,女孩很快領悟了上麵的意思:我知道了,我總想幫助同學,其實是為了拉近同學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依賴心理。是這樣嗎?那我今後就得好好培養自己的獨立性了,不能總是依賴別人了。您說對嗎?
女孩的領悟是令人欣慰的。人生不能沒有助人之心,但不能不顧別人是否需要;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但每個人都得學會獨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克服依賴心理,培養獨立意識,絕非一日之功。但是女孩隻要看清方向,積極自救,心靈就會走向陽光地帶。最後,女孩母親聽我介紹了孩子的問題,也表示要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果然,大約兩個月後女孩再次來訪。這一次女孩臉上滿是陽光,她說是專門來告訴我,學會獨立的感覺真好。
“馬老師微語錄”人生不能沒有助人之心,但不能不顧別人是否需要;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但每個人都得學會獨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