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感到不安全(1 / 1)

麗影讀高三,關鍵時刻卻怕走進教室了,提出想換班,原來是因為心理缺少安全感。她的安全感丟在哪裏?

心理症狀:怕走進教室想換班

剛剛送走就家教心理話題前來采訪的電視台記者,外地一對母女便如約來訪。女孩叫麗影,是個高三女孩,最近提出一定要換班,說在原來的班上沒法上課了,太痛苦。麗影這樣講述自己的故事:

還是讀初三的時候,先是我的同桌,後是我們班上幾個女生,總是傷害我,讓我感到很不安全。我的同桌對我的學習情況,總是好打聽。據說她在家裏狠勁地學習,可在學校裏,卻引誘我去玩。下課的時候,一見我在寫作業,她就說:“唉呀,學習這麼刻苦呀!”我的同桌和另一個女孩,經常在下課一唱一和地說我:“又學習哪?這麼認真呀!”“是呀,就這樣人家還說考不好哪!”考試前,別人問我問題,我說我也不很清楚。她們就說:“考試考了第四名,還說不會。真虛偽呀!”就這樣,我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有一種不安全感。說起來,我也很自私。她們越是這樣,我就越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讀書寫作業常常有意無意地連捂帶蓋,怕人看見。後來換了桌,總算到了畢業。

到了高中不久,我的同桌又和初中的那個同桌一樣。好像重複了初中時的生活。我又感到了那種被監視的感覺,感到特別不安全。而且這回更嚴重了。於是,我更少和別人交流,越來越不願意在教室裏學習了。有時一進教室,就想她們又該議論我了。後來換了座位,我還是怕走進教師。所以想換班。

心理把脈:人際關係的認知誤區

可以肯定,麗影的問題不是換班可以解決的。因為,她不是遇到了什麼實際的人際關係的麻煩,即使換個班,還會很快“複製”出同樣的故事。在我們的溝通中,她幾乎沒有拿出一個有力的論據,來證實確實有人來傷害她。

麗影的痛苦基本是她“自作多情”的結果。她在人際關係的認知上有一個誤區——認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互損的。事實上,人和人之間一般是不存在這種得失關係的,不是你少了他才多了,你減了他才增了,你矮了他才高了,你瘦了他才胖了,你退步他才進步,你少了智慧他才多了智慧。事實恰恰相反,人際之間的許多方麵都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損。過去,由於麗影是帶著認知誤區來看人看事的,就對人有十分嚴重的戒備心理。這種心理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於是,就總是感到別人好像真的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在時時損害著自己。這種心理的投射作用,正如“疑人偷斧”的道理一樣。

心理處方:重新認識人際關係

結合具體事例,我們又談了很多很多。麗影對此有了較好的領悟,表示不再換班,要嚐試和同學們重新接觸和交往。在結束會話之前,我給她安排了兩項自我調整的作業。一是搜集證據,證明人和人之間的互利或互損;一是自然地和同學們交往,記錄下來每一次交往中的好感覺。

在和麗影的母親進行了溝通之後,感到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也很有文化和修養。然而,談話間的一個情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幾年前,麗影的父親借給了別人錢,到後來,人家說什麼也不認帳了。可以想見,麗影的父親該是多麼惱恨,該是怎樣的一番議論感慨。成熟的人的由這個事件得出的結論是:有些人你不能相信他。可是,這樣的故事走進孩子的耳朵後,孩子的概括常常是這樣的:人是不能相信的。差別在哪裏?在於孩子的概括是過分化的概括。就是這樣的過分化概括,讓麗影形成了對人不信任的人際態度。進而麗影的潛意識裏,運用了投射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了別人身上,於是就常常感到同學們會傷害到自己。所以,我對麗影的父母建議,通過活生生的生活實例,給孩子一種熏陶,讓她重新認識人際關係,看到人際關係主要是互利的。家長表示一定很好地合作。

不久,麗影又來到心理谘詢室。她和我交流了對人際關係新的看法。她說她找到了很多很多的例證,說明人和人之間的確是互利的。同時她讓我看了她關於與同學相處的好感覺的記錄。她告訴我,在教室裏不再感到那麼有壓力。有時候,同學們的做法還常常讓她很感動。她說,我有信心走好高三這一年。

“馬老師微語錄”人際之間的許多方麵都是可以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互利而不是互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