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心中的抱怨哪裏來(2 / 2)

然後,我又提出了早自習和老師衝突的問題,請男孩換個角度思考一下。男孩想了想說:早自習不應該趴在桌上睡覺,即使真的困了,也該和老師好好說。更何況,老師也是為了我好。這樣想來,也就不該抱怨別人。

男孩體驗到了換個角度看問題的那種積極地感受,因而第一次興奮地露出了發自心底的笑容。為了強化效果,我建議男孩回去後繼續把一些問題嚐試換個角度看。

第二天,男孩在媽媽陪同下如約再次來訪。男孩說把幾個問題嚐試換了角度看,都有了積極的感受和體驗。最後又問道:我為什麼過去總是抱怨別人呢?

我對男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這是你問題的關鍵所在。你不是故意要與人為敵,是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大凡不能接納周圍現實的人,都是沒有能夠接納自我,內心的自我體驗是消極的,對自己的現狀是不滿意的。男孩承認確實有過曾經的輝煌。正是由於曾經的輝煌不再,男孩不能接受現實的自我,不滿意自己的現狀了。

一個人不滿意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外歸因,就是說,容易把這種心態投射到外界,對外麵的世界感到不滿,看什麼什麼不好,看誰誰有毛病。這幾乎是一個普遍規律。一個人不滿意自己,他所以要抱怨別人,就是通過把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來逃避自己的責任,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但是,這種“好處”隻是暫時的,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還會給自己製造更大的痛苦。

心理處方:行動起來發展自我

男孩意識到要改變自己,這是可喜的進展。要想徹底拯救自己,關鍵的是換一種心理對策,把外歸因換成內歸因,也就是,深刻反思自我,積極發展自我。

男孩說完,又提出了更為關切的問題,“那我以後具體該怎麼辦呢?”

男孩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這本身就是自救之路上前進了一大步。幫助當事人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是心理谘詢應有的目標之一。於是,我引到男孩來製定“自我行動方案”。我建議,為了促進行動的積極性,製定行動方案應堅持三個原則:一個是少,就是每次確定的行動目標不要多,最好一次一個;一個是小,就是每次確定的行動目標要具體再具體,便於檢驗;一個是低,就是對這個目標要求標準要低。比如,行動方案開始就確定“按時起床”這樣一個目標,這就做到了少、小、低的原則,就容易行動起來,容易堅持下去。這樣,逐漸添加其他目標,循序漸進,逐漸發展。慢慢地,也就重新塑造了一個滿意的自我。為了保證行動方案的效果,還需要做好記錄,以便自我監控。溝通至此,男孩重新找到了自信。

最後,我和男孩的母親做了交流,大致介紹了男孩的問題性質。然後我分析說,男孩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陽光,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可能還有家庭方麵的原因。男孩的母親也有所反思,認為自己由於家庭生活的一些不如意,比如夫妻矛盾,也讓自己對生活有較多的消極看法,無形中對孩子產生了消極影響。這確實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父母在人際關係上積極地看待生活,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心裏就會有陽光。經過溝通,男孩的母親表示一定要改變自己,學會積極地看待生活。

不久,男孩又打來電話告訴我:行動方案第一周的目標是按時起床,效果很好,第二周的目標是不逃課,也堅持下來了,第三周準備添加新的目標是上課不睡覺,自己有信心繼續下去。最後男孩頗有感慨地說,真是奇怪了,自己好起來了,感到老師和同學也好起來了。非常欣慰男孩有這樣感悟。

“馬老師微語錄”一個人不滿意自我的時候,就容易對外麵的世界感到不滿,看什麼什麼不好,看誰誰有毛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