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師迷情”的背後(1 / 2)

一個女孩戀上了自己的男老師,一個男孩戀上了自己的女老師。如果由此我們僅僅想到了戀師情結,還遠遠不夠。問題是孩子們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戀師迷情?

心理症狀:男孩女孩的戀師迷情

這是一個女孩的故事:

我生長在一個落後閉塞的小山村,父母生下三個孩子,我是最大的。因此我沒有了對父母撒嬌的權利。更嚴重的是,還是很早的時候,父母就長期外出打工,把我們留給爺爺奶奶。這樣,父母對我這個最大的,就更加不聞不問了。這樣的家境讓我非常自卑,孤僻,內向,與父母形同陌路。

在校園裏,是老師給了我希望,給了我力量,給了我關心,給了我嗬護,真的,是老師讓我的生活有了溫暖和幸福。我們的語文老師,成熟英俊,善解人意。他的關心與嗬護不斷地溫暖著我的心田:他會把中秋月餅分給我吃,他會坐在我的座位旁邊詢問學習情況,他會在考試前對我說“爭取考入前三名”……

他讓我心生一種朦朧的愛。我知道是我太自作多情,我知道我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男孩的故事:

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媽媽爸爸因為工作,把我寄養在姥姥家,隻有放假的時候才能見到爸爸媽媽。雖然姥姥姥爺都很疼我,但是,我卻還是想爸爸,特別是想媽媽,我常常感到孤獨。

幸運的是我遇上了一個好老師。她是我們的班主任。她很愛笑,笑起來好極了。我平時喜歡在日記裏寫些自己的心事,她就經常給我寫評語,比如,“不已物喜,不以己悲,抬頭看遠方,勝利屬於你……”到放假的時候,我就把那些評語剪下來珍藏。有一次春遊,我還和她照了一張合影。就這樣,我就在不知不覺中默默地暗戀上了她。為了她,在課堂上我眼睛一眨不眨,看她微微抬起右手寫板書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優美,豎起耳朵傾聽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都是那麼動聽,生怕一疏忽而少聽了哪句動聽的話。也許,她還沒有覺察到我已經愛上她了……

後來我發現她對我越來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腦子一片空白。在這岔路口,我不知該繼續追尋,還是該放棄?

心理把脈:迷情背後的心理情結

乍看起來,這些迷情故事,就是戀師情結的演繹。但是,為什麼這些男孩女孩出現戀師情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們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親子關係異常,親情缺失,從而導致了兩性關係心理異常,具體表現為戀師迷情。

留守兒童的親子關係異常及親情缺失,為什麼容易導致兩性關係心理異常?

一個是親子三角關係情結。人的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是性心理發展最初的萌芽階段,叫作“性蕾期”。這種性心理現象,自然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表現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來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女孩會對父親親近撒嬌,排斥母親;男孩會對母親親近愛撫,害怕父親。於是,就出現了“親子三角關係情結”。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在6~11歲,性心理發展進入“同性期”,最鮮明的特征是,隻願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異性朋友。於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男孩會逐漸與母親疏遠,而與父親親近,向父親學習如何長大成為男人;女孩也不再與父親過分親密,而和母親親近,向母親學習如何成為女人。所以,大多親子三角關係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但是,留守兒童由於與父母長期分離,三角關係情結就可能得不到及時化解,進入青春期後就會表現出兩性關係心理異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