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信仰獨立,活著才有意義(3 / 3)

第二年,他以每扇窗戶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所有的窗戶,付款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6個月內,一萬多扇窗戶全部售出。

十年後,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和經典,這座水晶教堂的所有花費已經超出預算,全部都是由牧師一人一點一滴募捐籌集來的。

通往理想的路,很少一帆風順,但隻要你堅定信念,就一定能夠抵達。

理想讓世界更美麗。觀古今,凡成功者,必有堅定而明確的目標。隨後,他們以身為箭,以心為弦,將自己射向成功的目標。每個人都會向往一件事,希冀一件事,但真能做事、成事的,卻隻有那些擁有堅定意誌和終極目標的人。

9歲那年,為了讓郎朗在鋼琴上得到更好的教育,父親帶著他來到北京,準備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父親輾轉周折,終於打聽到一位很有名氣的老師,於是誠懇地對那位老師說:“郎朗從小就對音樂很感興趣,希望您能指導指導他,給他一些幫助。”沒想到那位老師聽了郎朗的演奏後,卻搖著頭說:“這哪是彈琴,根本就是東北人種土豆。”父親急了,連聲問道:“不會吧,老師,真有這麼差嗎?難道就沒有其它辦法了?”老師再次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你兒子反應遲鈍、缺少靈氣,他不是學這個的料,還是早點回去吧。”

在一心一意備戰考試的時候聽到這番話,郎朗失望至極,他在心裏一遍又一遍的問自己:“我真的這麼差嗎?我真的沒有希望了嗎?”無情的打擊讓他一時對彈琴變得冷淡。

麵對灰心喪氣的郎朗,父親急得一夜白發,極度傷心之下,他對郎朗說:“現在擺在你麵前的隻有三條路,一是吃藥自殺,咱們都不活了;二是跟我回沈陽,從此不再碰鋼琴;三是繼續學下去。你自己好好想想,明天告訴我!”聽到父親的話,郎朗愣住了,他不知道父親為何這般絕情,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

一邊是老師無情的打擊,一邊是還未實現便麵臨夭折的願望,到底該如何選擇?隻有9歲的郎朗陷入了困惑。

經過千百遍的徘徊和思考,雖然9歲的年齡似乎還不能深刻的理解什麼叫“堅持不懈”,但那顆夢想的種子還是在郎朗心裏蠢蠢欲動,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終於占了上風,郎朗頓然醒悟:“我的生命就是為音樂而生,我不能放棄!”

於是,郎朗更加忘情地投入到練習中去,用鋼琴來釋放自己對夢想的懷疑,仿佛把自己的靈魂也幻化成了那一格格讓他魂牽夢縈的黑白琴鍵。無數個日夜過去,郎朗終於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以此開始了他人生的輝煌之旅。

“青春是美麗的,寶貴的,不再重複的;理想和信念則使青春的生命充實和富有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電視連續劇《紅領章》這樣告訴我們。理想使世界更美麗。在理想之路上,學會一直追求下去,努力下去,美好的明天最終會屬於你!

獨立悟語

青春是美麗的,寶貴的,不再重複的;理想和信念則使青春的生命充實和富有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

)第七節 生命的價值在於質而非量

某次筆會上,有一位女作家的鄰座是一位匈牙利年輕的男作家。

女作家衣著簡樸,沉默寡言。男作家瞥了她一眼,認為她隻是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而已。於是,他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語氣問:

“請問,小姐,你是專業作家嗎?”

“是的,先生。”

“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嗎?能否讓我拜讀一兩部?”

“我隻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

男作家更加證明自己的判斷了。

他得意地說:“你也是寫小說的,那麼我們算是同行了。我已經出版了339部小說,請問你出版了幾部?”

“我隻寫了一部。”

男作家的神情極為不屑:“噢,你隻寫了一本小說。那能否告訴我這本小說叫什麼名字?”

“《飄》。”女作家平靜地說。這個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

這個女作家就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她一生隻寫了一本小說。如今,我們都知道她的名字,並且敬慕她,但那位自稱出版了339本小說的作家的名字,已經無從查考了。

價值不以數量來衡量,正如不能簡單地以字數來衡量一首詩歌、一則寓言的價值與分量一樣,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以“數量”來簡單地量化我們的生命價值,因為生命的價值在於質而非量。

非洲的戈壁灘上生長著一種小花,花呈四瓣,每瓣一色:紅、白、黃、藍。它要用五年時間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後,一點點積蓄養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綠綻翠,開出一朵搖曳多姿的四色鮮花。可是它的花期並不長,兩天後便會隨母株一起香銷玉殞。這就是生命,生命的長度是時間,而厚度是內涵,要用有限的生命增加厚度而不是長度。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了追尋生命的價值,法國人沃德每天到戶外去種樹。一年又一年,他不辭辛勞,就這樣一粒粒地播種、栽樹。樹開始長成森林,保存住了土壤裏的水分,於是其他的植物也能夠生長了,鳥兒們可以在這兒築巢了,小溪又流淌起來了,這兒又成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綠洲。臨終前,他用自己的辛勤勞作,完全改變和恢複了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原來逃離那兒的人,又重新搬了回來,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也是生活,充實豐富地度過每一天同樣是生活,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則完全不同。

亞麗,一個年過中旬的女人,身患癌症,可她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她說:“我擁有一份可以用生命來嗬護的事業;父母在我的照顧下安享晚年;兒子已出國留學;在離異13年後,我又找到了愛情……”如今,她還專門開通了免費谘詢熱線,以自己陽光般的心態去幫助那些生活在苦悶和憂愁中的朋友。在她看來,生命的質量開始於信念,信念讓明天更美好!

每個人都應憑借自己對生命的信念,讓自己的生命不斷地生動、豐富和充實起來,那才是真正的生命質量。

獨立悟語

生命的長度是時間,而厚度是內涵,我們要用有限的生命增加厚度而不是長度。

)第八節 保持本色是對自我的忠誠

蒲柏說過一句話,“我們的判斷像我們的鍾表,沒有一隻走得完全一樣,應該各人信各人的”。為人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主見,不能隨波逐流或囿於某種內、外在因素的控製,否則,人生會遭遇許多意想不到的困局。

很久以前,一個國王有一對雙胞胎王子,到了王子該娶媳婦的時候,國王便問大王子喜歡怎樣的女孩。

大王子回答:“我喜歡瘦的女孩子。”

所有知道了這個消息的年輕女孩都想:“如果順利的話,或許能攀上枝頭做鳳凰。”於是大家爭先恐後地開始減肥。

不知不覺,國內幾乎沒有胖的女性了。不僅如此,因為女孩們一碰麵就競相比較誰更苗條,甚至出現了因為營養不良而得重病的情況。

但後來事情出現了意外。大王子因為生病一下子就過世了,因此國王倉促決定由弟弟來繼承王位。

於是國王又想為小王子娶媳婦,便問他同樣的問題。“現在女孩都太瘦弱了,而我喜歡比較豐滿的女孩。”小王子說。

所有知道了這個消息的年輕女孩,又開始競相大吃特吃,不知不覺中,國內幾乎沒有瘦的女孩了。

而最後王子所選的新娘,卻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孩。

王子的理由是:“不胖不瘦的女孩是最健康的。”

我們追求美好的生活,這本身沒有錯,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對自我的忠誠。著名詩人羅伯特·洛威爾說過一句話,“茫茫塵世,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隻有當他堅定自己的立場,演好自己的角色時,他才會覺得心安”。

索菲婭·羅蘭是意大利著名影星,自1950年從影以來,已拍過60多部影片,她的演技爐火純青,曾獲得1961年度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16歲時來到羅馬,要圓她的演員夢。但從一開始她就聽到了許多不利的意見。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她個子太高,臀部太寬,鼻子太長,嘴太大,下巴太小,根本不像一般的電影演員,更不像一個意大利式的演員。但製片商卡洛看中了她,帶她去試了許多次鏡頭,可攝影師們都抱怨無法把她拍得美豔動人,因為她的鼻子太長、臀部太“發達”。於是卡洛對索菲婭說,如果你真想幹這一行,就得把鼻子和臀部“動一動”。

索菲婭不是個沒主見的人,她斷然拒絕了卡洛的要求。她說:“我為什麼非要長得和別人一樣呢?我知道,鼻子是臉龐的中心,它賦予臉龐以性格,可我就喜歡我的鼻子和臉保持它的原狀。至於我的臀部,那是我的一部分,我隻想保持我現在的樣子。”她決心不靠外貌而要靠自己內在的氣質和精湛的演技來取勝。

她沒有因為別人的議論而停下自己奮鬥的腳步。後來,她成功了,那些有關她“鼻子長,嘴巴大,臀部寬”等的議論都“自息”了,這些特征反倒成了大家一時評判美女的標準。索菲婭在20世紀行將結束時,被評為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女性”之一。

索菲婭·羅蘭在她的自傳《愛情與生活》中這樣寫道:“自我開始從影起,我就出於自然的本能,知道什麼樣的化妝、發型、衣服和保健最適合我。我誰也不模仿。我從不去奴隸似的跟著時尚走。我隻要求我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屬……衣服的原理亦然,我不認為你選這個式樣,隻是因為伊夫·聖洛郎或第奧爾告訴你,該選這個式樣。如果它合身,那很好。但如果還有疑問,那還是尊重你自己的鑒別力,拒絕它為好……衣服方麵的高級趣味反映了一個人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你唯一能依靠的真正實在的東西,就是你和你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你對自己的估計,以及你願意成為哪一類人的估計。”

索菲婭·羅蘭談的是化妝和穿衣一類的事,但她卻深深地觸到了做人的一個原則,以丟失自我為代價,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無異於殺雞取卵,所以,凡事要秉持自己的本色,不要模仿別人去換取暫時的回報。

獨立悟語

“我誰也不模仿。我從不去奴隸似的跟著時尚走。我隻要求我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屬……”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色,隻有堅定自己的立場,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會覺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