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蓋勳對京城五軍的副指揮中軍校尉袁紹表示:“我看皇上倒是相當聰明的,他不過長期被左右所蒙蔽罷了。”
因此,蓋勳建議袁紹結合有誌之士,伺機誅殺宦官以清君側。
的確,年紀逐漸長大以後,劉宏也似乎發現圍繞在身旁的宦官問題嚴重。加上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流血事件發生後,引發士人及平民極大的反感,宦官的實際影響力,已盛極而衰了。公元一八四年,即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宏便乘機大量起用“清流派”名士出掌軍政大權,以和宦官分庭抗禮。像司隸軍區指揮官的皇甫嵩、朱俊、盧植,新編製京城八軍指揮官的袁紹、曹操、夏牟、淳於瓊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反宦官人士。
宦官當時迫於壓力才對劉宏動了手腳。讓汗靈帝死在了嘉德殿中。劉宏病發後的情況非常危急,因此他立刻召見大將軍何進入宮商議後事,特別是繼承權的問題。何進原是洛陽城的大屠宰商,家境富裕,其妹入宮為貴人,後生下王子辯。遂在張讓及段圭的建議下立為皇後,何進也因而富貴。他曾出任洛陽府尹,黃巾起義後,何進奉召出任大將軍,統領軍政大權。
劉宏晚年時,寵愛王美人,生下了皇子協,由劉宏的義女,漢桓帝之妻董太後扶養。董太後曾要求劉宏改立劉協為太子,但劉宏以不宜破壞漢王室立長立嫡原則,遲疑不決。因此病發時,劉宏最擔心的便是繼承問題。
劉宏對此事沒有過問,幕後都是董太後和大宦官蹇碩在操作此事。蹇碩勢單,乃暗中和董太後商量:“若欲立皇子協,必須先誅殺何進,以絕後患。”太後應允,蹇碩乃派禁衛軍埋伏於南宮,準備刺殺進宮打算和劉宏商議繼承大事的何進。
皇帝侍衛長潘隱,平日和何進私交甚好,在得知蹇碩陰謀後,親自藏身於南宮門前等待何進。沒多久,何進帶少數貼身護衛由平城門進入,在未抵宮門前,便見潘隱在宮門邊向他遞眼色,並以目視佩劍。何進立即會其意,即刻止步,回頭對幾個護衛說:“有詐,快走!”
於是,何進在護衛擁簇下,由小苑門奔出,抵達郊外的私宅,並囑衛隊作好防備,又馬上召集袁紹及曹操等反宦官集團共議大事。
袁紹主張先下手為強,領軍隊入宮,盡誅宦官。但曹操表示宮內宦官人數多,且並非人人擅權作惡,玉石俱焚,於法無據。何況蹇碩等領有禁軍,雙方在禁宮內動刀劍火拚,更非禮法所容。雙方爭論不休間,潘隱又派使者至,秘報劉宏已駕崩,繼承問題亟待處理,如董太後及蹇碩等乘機奪權,太子辯及何皇後都有性命危險。
曹操立刻挺身表示:“情況危急,今日之計,應先求正君位。請速以何皇後之名義召集三公及文武大臣,先扶持太子登九五之尊。為了防止蹇碩以武力阻撓,宜就近調動京師禁衛軍團,以護送大臣進入南宮,完成新皇帝就任大典。一方麵更應該派人說服一向較親近皇後的張讓及段圭等,勸他們保持中立,造成宦官集團的分裂,這樣子便可以先孤立蹇碩,再以國家法律及製度,解除宦官擅權幹政的弊端。”
曹操在危急之時,出此及時之策,在座的無不接受。何進即刻以大將軍之名,調動軍師禁軍團五千人,由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右校尉淳於瓊等率領、分別從城南的平城門、水宛門、津門進入,並在南宮的周圍布防,嚴禁其他軍隊接近皇宮。
蹇碩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已經太遲了,不禁大驚。這事太突然了,再加上大宦官郭勝、趙忠等見機倒戈,在內宮形成對立,張讓、段圭又保持沉默不願參與此事。蹇碩自知勢單力薄,趕快暫時退入北宮。
袁紹說:“大將軍,大家的意思你還不明白麼?是要大將軍將他們立即鏟除!”
何進道:“我此刻心情也和大家一樣,恨不得立刻將大宦官們殺得一個不留,隻是何太後說了,皇上尚小,宮中又剛經過一番打殺,目前需要一點穩定。要不然……”何進做了個揮掌劈下的動作,同時咬緊了牙齒。
既然如此,眾人隻得暫時罷休,但仍對何進進言:“一有機會,就得及時行動。”眾人走後,何進一直在思索袁紹等人的話,越想越覺得後宮尚存的宦官,若不鏟除,真是他的心腹之患……
確實,這時張讓、段圭等宦官,正在采取積極的動作。他們雖然在蹇碩被擊殺後,借何太後的幫助幸免於難,但也很快預感到,何進及清流派是不會放過他們的。
張讓、段圭等宦官經商議後,決定采取曲線救助的方式,一是尋求保護,二是等待時機。張、段二人攜帶珍貴珠寶,先後去拜見何進二弟何苗及何進的母親舞陽君,表示他二人很忠於何太後,當初董太後想廢太子劉辯立劉協為太子,也是因為張、段二人擁護何太後才沒有辦成。現在蹇碩已死,宮中禍根已除,宦官中並不都像蹇碩,如他張讓、段圭,就是反對蹇碩而站在何太後一邊的。
何苗和舞陽君都分別表示,他們是相信張、段二人的,並請張、段二人放心,何進那裏,有他們去說,他們會想法勸說何進不要為難張、段等宦官的。
在何苗和舞陽君那裏做了工作之後,張讓和段圭又以同樣的手段去見已擢升皇帝祖母的董太皇太後討好,董太皇太後開始不理他們,因為對當初張、段二人反對立皇子協一事,一直耿耿於懷。但張、段二人不厭其煩地去巴結董太皇太後,並說他們當時也是出於何進的壓力,迫不得已而為之,直到現在,何進都對他們幾個宦官不懷好意。
這樣一說,加上他二人的反複巴結,董太皇太後便對他二人由原諒而同情起來了。最後,董太皇太後向段、張二人表示,她的兄弟驃騎將軍董重在司隸區駐有重兵,足可以和袁紹的禁衛軍團抗衡,他二人也就不必過於擔心何進的為難甚至迫害了。
張讓和段圭的第一步目的達到了,也就是說,他們尋求到了一種暫時的保護。他們便想好好利用這一機會,在後宮進一步做點文章。
首先,張讓煽動董太皇太後奪權,太皇太後經過他者一煽動,覺得也是挺有道理。從此和何太後矛盾起來。
在鼓動了董太皇太後的基礎上,張讓又暗中鼓動董重擅自調動司隸區的軍隊,移駐洛陽城附近,以對朝廷施加壓力。
董重經張讓一鼓動,再加上董太皇太後的慫恿,膽子更加大起來,竟私自將精銳部隊帶入京城,自己則坐鎮府邸指揮。
於是,司隸軍與禁衛軍兩大軍團,便在洛陽城內互相虎視眈眈起來,雙方都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何太後見此情況,心急如焚,為了幼主的大業,必須緩和兩派的爭執。何太後決定主動言好,乃於四月底出麵宴請董太皇太後,並由張讓作陪。
酒酣耳熱之際,何太後向董太皇太後致意並且建議以後,後宮不要參與朝廷的內政,結果激怒了董太皇太後。二人的仇恨加劇。董太皇太後的言外之音,顯然是說她將指使董重發動兵變,以摧毀何氏政權。兩宮爭吵不休,張讓等假意勸退,雙方不歡而散。
何太後感覺情勢嚴重,連夜召何進入宮,緊急會商。
何進一介屠夫,根本沒什麼謀略,何太後找他,他也毫無辦法,隻得速返官邸,召集袁紹、曹操等人,共商對策。
本來態度強硬的袁紹,麵對這種情況,也有些猶豫,說道:“看來眼下不能硬來,應想想其他的辦法……”
曹操沒有發言,沉默著,何進在袁紹也拿不出妥當辦法來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要曹操說說想法,曹操這才十分冷靜地言道:
“目前形勢,真是有些嚴峻,正因為如此,所以不宜輕舉妄動,萬萬不可給對方製造事端的借口,而且,我方還應該態度盡量緩和,給對方一個盡量息事寧人的麵孔。這樣,方可稍弛對方緊繃的弦。在這個基礎上,再敦請司隸軍區前指揮官皇甫嵩出麵,以他崇高的聲勢壓製董重的軍團,使之不致亂來。這樣,方可按計劃一步一步地剝蝕對方……”
曹操接著談了他的詳細計劃,袁紹連聲讚好,何進當然也就全部采納了。何進與袁紹將禁衛軍稍往後退,有意拉開一點與董重軍團的距離,而實際上卻按曹操的主意,趁後退之機作好應戰的布防準備。而董重卻認為禁衛軍經不住抗衡,怯退了。這時,聲望很高的皇甫嵩來到董重處,批評他這樣咄咄逼人,隻會給洛陽帶來動亂和破壞。董重十分尊敬皇甫嵩,說:“我隻不過為了自己,今禁衛軍既退,我也就無意與他對峙了……”
之後,董重便將司隸軍大部隊退出了洛陽,隻率少數護衛隊坐鎮京城官邸。
五月初,按曹操計,大將軍何進奏請皇帝,召集三公進行特別朝議,並由負責禮法的朝臣,當朝奏議:董太皇太後係桓帝之皇後,桓帝乃從外藩入宮主政,故而董太皇太後原為藩妃,因此不宜久居宮中。
皇帝準其奏議,何進便以皇命強迫董太皇太後遷返故鄉河間,並立即送出城外。董太皇太後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就被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