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大喊助陣的張讓這才持刀上前,又在何進微微蠕動的身軀上連砍十數刀,使其肚腹肝腸都泄流出來,其狀慘不忍睹。
張讓、段圭擊殺何進後,便商議下一步行動。二人立即假傳聖旨,宣布改組洛陽軍政人事,由太尉樊陵出任司隸校尉,少府許相出任河南尹。並傳令司徒府尚書,立即布達人事命令。
詔書傳至司徒府,值班尚書對此突發的人事命令感到不解,乃到會議室門口,大聲向嘉德殿方向呼喊,“請大將軍出宮議事!”
張讓便將何進首級割下,叫人丟出殿外,並大聲回話:“何進謀反已伏誅,其餘人馬凡屬被脅從者,盡皆赦免!”
門外的人一看那顆血淋淋的頭,果然是何進,一下子大驚失色地叫了起來。
袁紹及曹操接到緊急通知,急速趕往司徒府。
這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鍾左右,袁紹對曹操說:
“事已如此,隻怪大將軍不聽勸告。我們隻有集中優勢兵力,奮力殺入宮中,救出皇上及太後再作道理了。”
曹操聽了,表示擔憂,說:“我看情勢還可能會更加嚴重。我認為張讓他們是有計劃的,目前皇上及太後都被他們挾持著,我估算他們一方麵固守在宮內,一方麵會設法攻入城內及城郊的民宅,並在那裏放火燒城,造成大亂,讓京城附近的部隊有借口攻進洛陽。到時候,皇甫元帥不一定壓製得了他們,便有可能爆發嚴重的內戰。”
聽曹操這樣一說,負責京畿安全的司隸校尉袁紹也著慌起來,忙問:“曹將軍,你說該怎麼辦呢?”
曹操這時反而十分冷靜,認真分析道:“張讓他們最容易突破的地方,是從北宮西南方及南宮的西北方進入全市,再從雍門及廣陽門,殺入西郊及南郊的民宅。這一帶,你就放心了,我已事先吩咐曹仁及曹洪加強了布防。但是,宮殿東方的步廣裏及永和門,以及上東門外的民宅區,布防較弱,應速派部隊增補。另外,要快些派人通知皇甫嵩元帥,請他增加洛陽城西方及南方的防務,阻止司隸區及外藩軍團進入,讓我們有足夠時間來處理洛陽城的亂局。”
袁紹聽了曹操的話,連聲說好,支持曹操的想法。曹操立刻出謀劃策留著北宮門的出口,以減少傷亡。
這時,留守南宮門外的何進本部大將軍府侍衛部隊,已獲得何進遇害的消息了,所有將士就如捅了馬蜂窩一般全出來了,紛紛湧到長樂宮門前大聲叫著,要求宮中把張讓他們交出來。
袁紹、曹操聞知,立刻停止了討論,既然軍士已經鬧開,得趕緊組織行動。
袁紹急急返回袁術在青滇門外的本部,坐鎮指揮,並安排城東及城北的防衛工作。
曹操則趕往南宮及曹仁所布防的陣地,加強防衛,並緊急派人向在城外布防的皇甫元帥報告宮內的變故。
而何進的本部則由吳匡、張漳等率領,不等袁紹指示,便主張攻打南宮正門。何進的部隊早已群情激憤,這時一呼百應,一個個奮不顧身,全力攻擊。
宦官的禁衛軍部隊,依仗門牆堅守,進攻部隊人數雖占有絕對優勢,一時也占不到便宜。
雙方僵持在南宮門外,直到黃昏時刻,仍毫無進展。
天色逐漸暗淡下來,袁紹見此情況也十分著急,催促袁術去加強攻勢。青滇門的袁術乃下令放火焚燒青滇門。火勢很猛,燒著了大門,門內的宦官部隊不得不往後退。袁術叫兵士抬木柱衝倒大門,一馬當先,攻入南宮。
南宮門破,張讓、段圭等慌了,趕快去見太後,報告說,大將軍的部隊已經叛變,並已攻入南宮,到處放火焚燒,即刻就要殺過來了,請太後及皇上等快逃。
太後並沒弄清真實情況,但已聽見吵鬧聲和看見衝天的火光,頓時臉色大變,在緊急無計的情況下,太後、皇上及皇弟陳留王,隻得由張、段等人挾持著,由複道走入北宮,想在那兒會合趙忠鎮守在北宮的部隊,再由北門撤出。
宦官郭勝率領的突擊部隊見青滇門起火,知道情況變化,便依計劃手持火把進攻,企圖放火燒城。
但是曹操早已命令曹仁布下弓箭手及五百名精銳部隊,堅守宮殿及全市的道路,並下了“格殺勿論”的指令。郭勝的突擊部隊一來到,弓箭便如急雨般射來,郭勝的人馬頓時被阻。
郭勝正要率部退回,曹洪領的精銳步刀手從天而降一般出現了,將郭勝的人全部堵住。一陣衝刺屠殺,沒多久,郭勝及所屬突擊隊全被剁成肉泥。
這時,曹操親率的部隊也由西北角攻入了南宮。
段圭挾持太後在複道北端和張讓等失散,為了逃命,他也顧不得去尋找了,便決定由永安宮出東門。
適逢青州盧植在永和裏官邸整理行李,準備棄官還鄉,見宮中起火,便全副武裝率領數名親信,揮戈立於北宮東門的閣道下,遙遙望見段圭一人擁著何太後由閣道轉向永安宮來。
盧植扯起洪鍾般的大嗓子,高聲叱喝,“段圭逆賊,妄敢劫持太後?”
段圭萬沒料到這兒也有衛隊,嚇得魂飛魄散,立刻回頭再退入北宮。何太後在段圭倉皇中,由閣道窗口躍下。
盧植急往救護,何太後已是涕淚縱橫,連說:“尚書救我了,尚書救我了!”
盧植護著何太後,退往安全處暫避。
袁紹攻入了嘉德殿,一方麵指揮袁術、吳匡等清除南宮,並會同曹操部隊攻打北宮;一方麵和其叔父袁隗假傳聖旨,捕殺宦官派的樊陵及許相等朝臣,並在嘉德殿組成指揮中心。
半夜時分,袁術部隊首先攻入北宮,宦官趙忠、封胥等拚力抵抗,先後力戰而死。
宦官曹節率數十位親信殺入永安宮,準備轉道攻入永和裏,卻遭逢何進弟弟何苗率部隊攻打北宮,黑暗中一陣肉搏拚殺,曹節死於亂刀之中,幾十位親信也被砍殺。
何苗因其兄何進被殺,對宦官也恨之入骨,因此見宦官就殺,毫不留情。但是,當他剛剛殺了曹節後,就遇見了追殺宦官的吳匡等將領。吳、張二人一見到何苗,心中怒火就起,痛恨何苗過去聽信張讓之言,不能與何進同心,因此才釀成這一大悲劇。於是,吳匡指著何苗大聲對軍士喊道:
“殺何進者,輕騎將軍何苗也!吏士能為報仇乎?”
何苗大驚,急忙引軍退逃,但吳匡部眾,一擁而上,將何苗及其部下全數砍殺。
可惜何苗就這樣死在亂刀之下,在其未最後咽氣之時,他真後悔不迭,實怪自己太不機敏,輕信張讓表麵謙卑之言,才使弟兄二人,一同死於非命……
袁紹下令部隊封閉所有宮門,不許任何宦官出宮,他要將所有宦官消滅。
曹操聞知,立即趕來對袁紹說:“袁將軍千萬不可如此,即是宦官,也不能一概而論,務必分出輕重好壞,予以區別對待。如果一應誅殺,傷及無辜,實是可悲之事……”
袁紹根本不聽,憤然道:“宦官擅權,由來已久,後宮已養成這樣極壞的作風。即使一般宦官,也沾染了擅權心理,若不盡除之,無異於留下禍根。”
於是,袁紹繼續傳命看守宮中,對後宮全麵收搜。凡見宦官,不分老少,一概就地誅殺。由於大開殺戒,也不審查驗身,不僅殺了無辜的宦官,就是有些年輕而無胡須的朝臣,也被誤認為宦官而遭屠殺。
曹操麵對這一人間地獄,極為悲憤,但也無可奈何,隻得一麵派人救滅宮中大火,恭請何太後先行權攝朝政;一麵遣人追尋張讓等,以救援皇帝以及陳留王。
早從黃昏時候起,皇甫嵩便在城南的辟雍村附近成立臨時指揮部。他一方麵指揮武猛都尉丁原的部隊,布防洛陽通往司隸區各要道,嚴防外軍侵入,一方麵派特使奔馳於司隸區各軍團間,解釋洛陽城事變現況,並下達嚴守駐地指令,防止親董重軍團乘機妄動。
確實,當宮中發出大火之時,遠遠望見這一情景,駐紮在司隸區的各軍團,都呈現出極端不穩狀態。軍團領袖們紛紛派遣使者,向皇甫嵩表示嚴重關切,並準備隨時將部隊開進洛陽城應變。皇甫嵩隻得宣稱:皇上及太後已完全掌握洛陽情勢,為防止兵變及陷入內戰,在明晨皇帝召見各軍團指揮官之前,嚴禁任何部隊調動。各部隊領袖務必堅守兵營,防止士兵哄鬧,並重申軍中戒令。
從黃昏到淩晨這段時間裏,皇甫嵩忙著安撫各軍團,根本無暇關心洛陽城內的動亂。幸而曹操也不斷派人報告洛陽城的情勢,使這位洛陽城名義上的最高軍事統帥,能較安心地坐鎮在大本營內。
但是皇帝仍未找到,皇甫嵩也十分著急,他表麵上鎮定自若,暗中卻幾次密派親信去催促袁紹和曹操,要他們盡快找到皇帝,如天明以後皇帝不出麵,司隸軍區會發生什麼異變,誰也不敢負責。
曹操知道,皇甫嵩的擔心才是最根本的問題,現在宮中有何太後暫攝朝政,已頗為安穩,當務之急,是將皇帝找回來,否則這種安穩必不長久。所以,曹操將所有精力,都投到了尋找皇帝的事上。他將所屬部隊分為幾路,去到宮廷內外,命令任何偏僻角落也不要放過。因為張讓為了逃命,是要去揀不為常人注意的地方躲的,並吩咐軍士,若發現皇帝被挾持著,萬不可輕舉妄動,速以大範圍包圍,然後來稟報,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才不至於傷及皇帝。曹操在尋找皇帝的同時,何太後及時在嘉德殿作人事任命,她任王允為司徒,楊彪為太尉,劉宏為司空,以暫時收拾宮中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