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這才恍然大悟,忙將自己頭巾與祖茂的頭盔換了,分兩路跑去。
果然,華雄的兵馬隻認大紅頭巾,孫堅這才鬆了口氣,抄小路跑回去了。
祖茂戴著孫堅的頭巾東竄西逃,忽東忽西躲著敵人。後來跑進了一塊大墳地。華雄的兵馬追了來,看見墳地燒著火,隱隱約約有大紅頭巾在動,就四麵圍上去,圍了好幾層。華雄要活捉孫堅,叫士兵萬不可放箭。
想活捉孫堅,沒想到祖茂已經掩護著孫堅逃跑了,祖茂也早就逃了。華雄的士兵拿不著孫堅,就拿了那頭巾去向華雄稟報。
祖茂跑回大營,見了孫堅,二人自是慶幸。孫堅後悔自己不該分散兵力,以至吃了大虧。第二天,孫堅把軍隊查了一下,損失不大,還有一萬多人。便又全軍出發,重新占領了陽人聚。
孫堅不敢再冒險了,重新很細心地觀看了地形,將程普、黃蓋、韓當一一作了布置,之後,帶著祖茂,又戴了新的大紅頭巾,去跟華雄交戰。
華雄的盛氣還沒有消退,再戰一場,士氣仍然很囂張,一交戰,孫堅就敗下陣來,華雄窮追不舍。孫堅退退戰戰,戰戰退退,很快將華雄引到自己兵馬埋伏的地方。一聲號令,程普、黃蓋、韓當先後殺出,把華雄圍住,截斷了去路。華雄揮舞大刀,力戰程普三位將軍。孫堅又拉滿新弓,連著向華雄射了兩箭。他正準備射第三箭時,卻見華雄從馬背上摔下來了。士兵們一擁而上,將華雄腦袋割下。
華雄一死,全軍慌亂,孫堅揮師圍剿,幾乎將其全部消滅。
直到這時,徐榮才趕到,但飛馬報來前軍已經覆沒,徐榮一驚,馬上退卻,這一退,徐榮的兵馬爭先恐後亂了起來,自相踐踏殘殺,死傷無數。孫堅趁著一鼓勝軍之氣,殺入徐榮軍中,徐榮兵馬還手不及,死亡半數以上。
孫堅連勝兩仗,一斬華雄,二敗徐榮,好不榮耀,立即派人向袁術報功。同時催袁術快運軍糧,以便速攻洛陽。袁術一聽,沉默良久,最後決定:“免發軍糧。”
沒有軍糧,怎麼了得?孫堅當夜親自趕赴一百多裏,去見袁術。
孫堅在袁術麵前氣喘籲籲,指手畫足。袁術被說得滿麵通紅,無言以對,隻得表示即發軍糧。
孫堅回到陽人聚,等軍糧一到,即向洛陽進兵。
但是,還沒等孫堅發兵,董卓已經派李傕向他求和來了。李傕傳達董卓意思,願與孫堅結為親戚。還說隻要孫堅說一聲,孫家子弟,想做什麼官就做什麼官,他董卓一概擔保,向皇上推薦任用。
但是孫堅根本不聽這一套,言道:“董卓顛覆王室,屠殺百姓,罪行滔天。我孫堅唯有討伐一途,若不能將董卓滅門滅族,將那罪惡的人頭高掛示眾,我死也不得瞑目。他董卓怎麼還有臉來求和呢?”
李傕無言以對,但孫堅並沒有為難他,放他回去了。
李傕走後,孫堅立即向大穀進軍。一到大穀,距洛陽就隻有九十裏地了。
董卓當然著急,立即把漢獻帝送到長安,自己還是屯兵洛陽。他對親隨人等說:“關東將士屢敗於我,他們並無能耐,唯孫堅這小子有股憨勁。你們千萬不可小看他。”
董卓叫呂布為先鋒,自己則帶了李傕、郭汜等,要親自跟孫堅見個高低。
孫堅叫程普、韓當抵擋呂布,自己跟黃蓋帶一隊精兵去打董卓。董卓、李傕、郭汜出陣迎戰,不幾回合,就被黃蓋殺退。孫堅頭戴大紅巾,飛馬馳向董卓。董卓望見,心中一虛,脫口說出了一個“退”字。這一下,全軍動搖,陣腳全亂。呂布見了,隻好扔下自己這一頭的程普和韓當,鞭著赤兔馬趕來保護董卓。
董卓不願意再回洛陽了,囑呂布往西退到澠池,駐紮下來。董卓聽說孫堅還要來攻到澠池,就派幾個主要的將領分頭守住重要的關口和縣城,自己則帶著呂布往長安去了。
孫堅得知董卓往長安去了,就率部進了洛陽城。他首先派人打掃了那個尚未燒毀的宗廟,殺了牛、羊、豬三牲,置於寺廟,隆重祭祀了一番,以盡他做大臣的本分。
之後,孫堅又安排士兵把董卓刨過的墳墓大略收拾了一遍,將所有暴露的屍骨盡皆掩埋。有幾個士兵在一口枯井裏撈起一具屍首,是個宮女。這宮女從頭到腳都是金銀珠寶。士兵們你爭我搶,互相吵罵起來。孫堅聞訊,馬上下令:金銀珠寶一律歸公,不得私藏。他令程普專司此事,繼續清理大井,凡有值錢的東西盡皆上交。
洛陽城南有口大井,井欄上麵刻著“甄官井”三個大字。井裏亂七八糟扔了不少東西,程普立即叫士兵進行清理。開初撈起來不少東西,有值錢的,也有不值錢的。最後又將井水掏幹,便發現有一隻玉匣。程普將玉匣捧在手上,發現這隻玉匣也是很名貴的,便捧來交給孫堅。孫堅打開玉匣一看,是顆大印。大印四尺見方,一隻角是用金子鑲成的。捧起大印,倒過來看,竟有八個大字在上麵。他仔細一看,才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幾個字。他恍然大悟,此乃傳國玉璽。
孫堅很感奇怪,傳國玉璽怎麼會扔在井裏呢?
程普就說:“當初後宮發生兵變的時候,不是失落了玉璽麼?當時何太後瞞著這事,許多人並不知道。後來並未聽說找到玉璽,我看那失落的玉璽,就是這顆了。”
孫堅點頭認可,卻還是納悶,是誰把玉璽扔到井裏的呢?
程普推測估計是管理禦璽的人怕禦璽被人奪走,所以才藏到井裏的。孫堅聽了,喜不自禁,言道:“這或許是一種預兆呢?”
孫堅吩咐左右,切不可將這消息傳出去。
孫堅將那玉璽抱在懷中,撫摩了好久,當晚,竟把它放在枕頭下睡了一夜。
第二天,孫堅下令撤軍,回到魯陽去了。
孫堅擊敗董卓的消息傳到河內,袁紹心裏癢癢的也想進兵。忽又聽說孫堅回魯陽去了,袁紹便想把洛陽拿來作為自己的地盤。可是,各路兵馬這時大都已經散了,袁紹軍隊的糧草還得依靠他的上級冀州牧韓馥的接濟。仰仗於人,並不能自主自如,需要糧草時不能按時送來,這真叫袁紹大傷腦筋。
袁紹的門客南陽人逢紀知道袁紹的心思,便說:“將軍胸懷大誌,要成一番大事業,可糧草還得依賴別人,這怎麼行呢?若不占領一個州,必將自身難保,何談舉大事呢?”
袁紹說:“我何嚐不想擁有一州?可冀州兵強,沒法跟他爭啊!”
逢紀說:“我有一計,定叫韓馥將冀州拱讓……”
袁紹催道:“快說、快說!”
逢紀便對袁紹悄悄說了,袁紹不斷點頭叫好,決定照逢紀的話去做。
袁紹依計寫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叫他以征討董卓的名義進攻冀州。公孫瓚閱信後,無比高興,因為他正朝思暮想擴充地盤,但又找不到適當機會。袁紹鼓動他進攻冀州,合他心意,於是當即便向冀州發兵。
韓馥得知公孫瓚來攻,便親自率兵抵抗。但是他擋不住公孫瓚進攻的鋒銳,連戰連敗,急得眉頭緊鎖。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突然來了兩個幫手,都是他以前的門客。一個是陳留人高幹,一個是穎川人荀諶。二人來報:“車騎袁紹已經離開河內,大軍到了延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