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策馬來到驛亭見孔明。
兄弟相見,百感交集,均成為淚人。
諸葛瑾哭著說:“弟弟可知道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餐的故事?”
孔明知道這一定是東吳派兄長來說情的。
“誰不知這二人是賢明之人。”孔明答。
“伯夷、叔齊兄弟倆寧肯餓死,也相守在一塊。我與你同父共母,而今卻各事其主,比較伯夷、叔齊,能不慚愧嗎?”
孔明卻說:“兄長所說的話確也合乎情理。但你我均是漢人,如今劉皇叔是漢室後代,兄長如果能與我共同輔佐劉皇叔,豈不兩全其美。”
諸葛瑾本想勸說孔明投孫權門下,想不到反被孔明的一番話說得不能開口,隻得失望而去見周瑜。
公元一三四年,曹孟德在江陵已經做好了攻擊江東地區的編組工作,他將張遼、徐晃、程昱的軍團編組成船隊,加上蔡瑁,張允帶領的七萬荊州水軍。這樣,開赴戰區的人數大約十多萬人。
正如張允所說的那樣,從江陵到三江口這段水域水勢洶湧;船隻顛簸得甚為厲害,軍士們暈船現象相當嚴重,每隻戰船上約有上百的士兵嘔吐不止,還有不少的人休克,曹孟德見到這種情形,非常著急。這樣的狀態不戰自潰了,怎麼能夠迎戰呢?
曹孟德下令停止行船,休整一段時間後再說。
這時,華中地區已進入了冬季,強勁的西北風自上而下掠過江麵。曹孟德和賈詡、程昱等上岸一邊休息一邊想對策。每隻戰船留下部分人守候,絕大部分人下船來休息。
長江沿岸十多裏長的路段,炊煙嫋嫋,天氣轉晴,陽光灑在江麵上,金波閃耀,船隻整整齊齊排列,煞是壯觀。
如何解決將士們的暈船問題呢?曹孟德在河灘上來回踱步。他的身旁跟著程昱、賈詡等文臣武將。突然,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曹孟德說:“我想將整個艦隊用鐵索鏈串聯起來,形成巨大的連環船。這樣,行船就平穩了,暈船現象即可克服。”
程昱說:“丞相這辦法雖能避免船的劇烈搖晃,但萬一遇上敵人火攻,那如何得了。”
賈詡也說:“遇上火攻,我們連逃生的辦法都沒有。”
曹孟德叫二人不必顧慮,他說:“你們看!”二人也跟著曹孟德仰望天空,隻見天空一片澄澈,萬裏無雲。他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的戰船順流而下,與風向一致,敵軍在下遊,火攻無濟於事。二位盡管放心,吩咐大家注意兩岸防守就行了。”
賈詡連聲說:“丞相主意甚好。”
程昱獨不言語。
曹孟德這個時候更懷念逝去的郭嘉,他多麼希望謀士當中有誰能夠提出與自己不同的見解,並且以十分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可是,下到江陵以後,差不多自己在想主意,提出的觀點幾乎無人反駁。程昱、賈詡、婁生這班人雖然有謀略,但臨大事,還得郭奉孝這樣的人啊。曹孟德忽兒感到很孤獨。
曹孟德身邊的四位就要擺出一副發落人的架勢。
誰知曹孟德輕輕地揮了揮手,示意婁生退下去。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三千多隻戰船已經串成了一個整體,整個船隊首尾相連數百裏。平行的船隊每個橫麵有二十四隻船,看起來如同一座水上長城,氣勢非常雄偉,並由數百艘小船在周圍巡邏,以避免敵人偷襲。由於規模空前龐大,光是整編便耗費了一個多月。
公元一三五年,在這短短的一個月之內,東吳方麵的情形如何呢?
陸績的一番話使孔明在周瑜的心中成為了一團陰影,周瑜雖智謀過人,善於治軍,特別擅長治水軍,深得孫策、孫權兄弟二人賞識,這樣,就使得周瑜天性中的妒嫉、氣量小等毛病一步步加劇。
想來想去,周瑜還是覺得孔明的存在是那麼使人生厭。好比一座高山,本到獨臨大江,一覽天下,卻不料麵前陡然冒出一座高山,一下時遮擋了自己的視線,這能不使人覺得可惡嗎?
周瑜與陸績等人沿江溯流而上進行一番實地考察之後,決定引軍北上迎敵。孫權說:“都督先行一步,我隨後。”周瑜又對孔明說:“先生可有膽量同我一道迎戰曹操的大軍?”孔明說:“跟都督隨行,可蒙受許多教誨,當然願往。”
於是周瑜、程普、魯肅與孔明一道登上指揮船艦,張起風帆,向夏口方向開拔。
在離三江口五六十裏的地方,周瑜令船隊依次停泊,在岸上紮寨屯住。周瑜在中央下寨,作為臨時指揮中心。孔明在一隻小船上安身。對於周瑜,孔明的認識是全麵而客觀的,他知道周瑜容不下自己,隻是礙於目前形勢,還不至於加害自己。
孔明正仰躺在小船的艙內休息,忽聽說周瑜請他到帳中商量軍務。孔明整了整衣衫,習慣性地拿起那把羽毛扇。酷暑嚴寒;這羽毛扇都不離手,這是他的怪癖。
孔明依舊邁著悠雅的步態進入了周瑜帳中。二人施禮一番後,周瑜說:“大戰即將開始,兵法上說:‘糧戰優於兵戰’,我突然想起官渡大戰中曹操火燒烏巢之事。如今,曹軍八十多萬,我們聯軍不過八九萬,情形正與官渡大戰一樣。我已探知曹操的軍糧屯在聚鐵山。先生對那一帶應該是非常熟悉的。我想勞煩先生帶一千精兵去斷敵軍糧道。”
孔明略一思忖,便知道了周瑜葫蘆裏裝的是何藥:無非是借曹操的手來殺我,曹操用兵曆來非常注重後勤補給,我這一去不是白送性命嗎?
又一想,假若我不去,一定被周瑜譏笑,借題疏離兩軍關係。車到山前必有路,先應承下來再說。孔明就欣然答應了。
孔明走後,魯肅問周瑜:“都督遣孔明劫曹軍糧草,是打的什麼主意?”周瑜說:“很簡單,借刀殺人,以絕後患。”魯肅大為吃驚,辭了周瑜,跑到小船上,見孔明正在睡大覺,連忙將他推醒,說:“你去斷糧草,究竟有多少成功的把握?”孔明漫不經心地說:“我精通兵法,熟知各種戰爭,不像周都督,除了水戰稍顯能事,此外便一無所知。”魯肅很著急,又不便向孔明挑明周瑜想加害他的事,囑咐道:“先生要多留點神。”
魯肅將孔明的一番話告訴周瑜,周瑜大怒道:“孔明欺我不能陸戰,我倒要讓他看看我如何去斷糧道。我立刻帶一萬兵馬,往聚鐵山斷曹操糧道!”
魯肅又將周瑜這番話告訴了孔明,孔明說:“公瑾讓我去斷糧道,是想讓曹操殺我。所以,我跟公瑾開了一個玩笑,他居然連這區區小事都容不下。目前正是用人之際,隻希望吳候與劉使軍同心協力,如果自相殘殺,實在是不識時務。公瑾一氣之下要去斷糧道,也是有去無回。如今隻宜水戰以挫敵軍銳氣,陸戰是水戰之後的事情。”
魯肅又連夜將這番話告訴了周瑜,周瑜歎道:“這人見識真令我隻能望其項背,如果不除,以後將嚴重威脅我們東吳!”魯肅說:“大敵當前,正是用人之時。等破了曹操以後再殺他不遲。”魯肅也在用緩兵之計。周瑜沒有吭聲,此時,他的心中隻裝著一個念頭:“除掉孔明!”
一三六一個月之後,曹孟德率幾千隻戰船沿江東下。士兵們在船頭船尾歡呼:“丞相辦法高妙!”
連成整體的戰船行駛十分平穩,隻是行駛速度比以前慢了些,但看到精神抖擻的軍士,曹孟德感到滿心喜悅。
忽然聽說周瑜水軍已屯駐三江口,派出去的招降使者已被周瑜斬首示眾,那封招降書被周瑜撕得粉碎。曹孟德大怒道:“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周瑜欺人太甚,我非給他一記重創不可!”命令蔡瑁、張允為前軍,催督戰艦迅速抵達三江口。
寬闊的三江口,東吳船隻正徐徐而上,為首一隻船的船頭立著一員大將。那大將扯著嗓門大喊:“我是東吳戰將甘寧,誰敢來與我決戰!”
蔡瑁、張允敗回。曹孟德命船隊停止開拔,然後將蔡張二人傳到帳下。
“東吳兵少,反而將你們打得慘敗,你們二人怎麼交代?”曹孟德責備他們道。
蔡瑁說:“荊州水軍,很久沒有操練;青州和徐州的軍隊更不會水上作戰。這就是失敗的原因。我軍應當設立水寨,讓青、徐兩軍在中間,荊州軍在外麵,每天讓他們集訓,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迎戰東吳水軍。”
曹孟德說:“既然讓你們做水軍都督,訓練之事自行安排就是了,何必向我稟報。從明日起,你們二人好好訓練水軍,再打敗仗,提你們的人頭來見我。”
二人膽戰心驚地退出營帳。
周瑜初戰告捷,犒賞三軍,一麵派人向孫權報喜。
這天晚上,周瑜出寨觀望,隻見上遊兩三裏處火光接天。左右的軍士告訴他:“這是曹軍的燈火。”曹孟德見蔡瑁、張允治軍有方,非常高興。鼓舞將士,說:“勝敗及兵家常事,等兩位將軍訓練好水軍,踏平東吳指日可待!”但曹孟德依然不忘自己形成習慣的攻心戰。他想,若能勸降周瑜,擒孫權,捉劉備就易如反掌了。但想起周瑜毀書斬使之事就感到勸降的渺茫。他囑人四處打聽軍中有沒有跟周瑜關係接近的人。
曹孟德正為此事苦惱,帳下突然有人毛遂自薦。原來是幕賓蔣幹,九江人,名子翼。曹孟德高興至極,問:“子翼有把握勸降周公瑾?”蔣幹說:“我與公瑾是讀書時的同窗好友,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勸說公瑾棄暗投明!”曹孟德說:“你需要什麼東西盡管吩咐。”蔣幹說:“隻需一童隨往,兩人駕船送我就行了。”曹孟德想起曾勸說劉表而被黃祖所殺的彌衡,就對這位有些口吐狂言的蔣幹產生了懷疑。又想,此人久居我帳下,今天說不定是真正的顯山露水,去也無妨,萬一能說動周瑜,那豈不是一大好事。於是置酒與蔣幹送行。
蔣幹乘一葉扁舟,直接到周瑜寨中,叫人通報:“公瑾同窗蔣幹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