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羲書八卦,是中國文字的雛形;文王演《周易》,為東方文化的開端。

《易經》(又名《周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道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交,應變、適變的大法則,以為人類行為的規範;這二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稱作“天人之學”。自古以來,《易經》就波推崇備至,尊為“群經之首”,為我匡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

《易經》這樣上古時代一部占筮記錄,在中華大地風靡了幾千年。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凡失定卒,以至許多文化素養甚高的學士賢人都在研究它、玩味它,各種論《易》的著作汗牛充棟,不下數千種。

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然後傳達《易》,儒家將《易經》冠為六經之首。而且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後儒、佛、道各家的學術思想,也無不淵源於《易經》的天人之學。因而,要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由《易經》著手,《易經》在我國文化學術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此就可以想見。

在人類曆史上,沒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夠在跨越三幹多年之後,依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並繼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使那些可以稱之為人類精粹的眾多專家、學者為之歎服。

國際《周易》研究會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成中英教授認為:“《易經》是生命的學問,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價值的源泉。《易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觀代的,更是未來的。”《易經》不僅引起了中國人的關注,也引起了世界學者的研究熱潮。日本的漢學家本田成之稱《易經》乃是“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是唯物主義及其規律的基礎”。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瓊認為,《易經》“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第一章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