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指出:“井不修則無養人之用,入不修則無濟人之德。”《井》卦認為,君子應當效法此象,勸勉百姓互相資助!秉持這一精神,我們在生活中要奉行“先施子,後收獲”的原則。
你分享的越多,給予的越多,你就擁有的越多,這樣它才不會使你成為一個吝嗇的人,才不會使你創造出一個新的恐懼說:“我或許會失去它。”
事實上,當你失去的越多,就會有更多新鮮的水從那個你從來不知道的源泉流出來。
應該毫無疑問地相信:你一定無法找到一位慷慨施子,但卻不受人歡迎的人物:也一定無法發現一位刻薄、自私、吝嗇可是卻被人們普遍歡迎的人。
受人歡迎往往是在一個慷慨施舍以後,所必然會有的附帶產物。那些肯大力布施、肯慷慨奉獻、肯廣結善緣的人物,往往會獲益無窮、受益匪淺。
有一位很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就是這樣做的,他同時擁有三幢辦公大樓。
一般的房地產商人都會在聖誕節即將來臨時,送一些禮物給他們的房客,通常是五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加侖的酒類,表示一點意思。
這位商人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他認為每一位房客都是有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他總會不時地送上一些極不尋常的禮物,這些禮物花費不多,可是卻頗具功效。
有人曾為此向他請教:“山姆!你認為送的禮物能抵回租金嗎?”山姆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些房客的確是本鎮最忠實的房客了。他們一旦租了我的辦公室,就舍不得退租,我的辦公室永遠也不會有空下來的時候。我的租金要比別人高出一些,然而還是一直供不應求,一切隻為了我很喜歡他們的緣故。”
可能有人會挑剔說:“喔!山姆先生是一位百萬富翁啊!當然負擔得起這種慷慨施予的。”但是,山姆先生的慷慨,並不是他有了財富以後的結果,麵是他所以能獲得財富的原因。
要想多得到一些收獲是人類本性的自然現象,而且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能采取倒向式的做法——像大部分有成就的人所遵循的“先施子,後收獲的做法,那就更為難能可貴了。
§§第四十九章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