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為了能夠做到守信,首先就不要輕易許諾(1 / 1)

《中孚》是論述如何取信於民及天下的問題。對於一個國君來說,能否取信於民,將涉及其政權的存亡。所以,在《周易》中,信用被看得特別重要,除了一些常用的“吉”、“凶”、“咎”、“悔”、“吝”、“貞”、“亨”之類辭外,可以說,“孚”則變成了一個被常用的字眼。

《中孚》卦“九五”爻辭是:“有孚攣如,無咎,”意思是:把守信掛在心中,就沒有禍患。為了能夠做到守信,首先就不要輕易許諾,三國時代,吳國大夫魯肅在諸葛亮的如簧之舌煽動下,一時錯亂,輕率地許諾作保把荊州借給了劉備。豈知這一許諾,使得東吳傷透了腦筋,圍繞荊州,吳蜀你爭我奪,東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了周瑜,為難了魯肅。

輕諾別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不守信的聲譽,更會招致許多麻煩,而且有時還會嚴重地傷害別人。

甘茂在秦國為相,秦王卻偏愛公孫衍。秦王有一次曾經許諾公孫衍,將來必定有所提拔。他親自對公孫衍說:“我準備讓你做相國。”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聽到這個消息,就去告訴甘茂。甘茂因此進宮拜見秦王說:“大王得了賢相,鬥膽給大王賀喜。”

秦王說:“我把國家托付給你,哪裏又得到賢相呢?”

甘茂說:“大王將要立公孫衍為相。”

秦王問:“你從哪裏聽來的?”

甘茂回答說:“公孫衍告訴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於是就驅逐了公孫衍。

秦王輕諾公孫衍,事後又不兌現自己的諾言,結果成了失信於人之君主,同時也傷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

要做到不輕諾,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還必須養成對客觀情況做比較深入和細致了解的習慣。謹慎許諾!

一旦許諾,就要做到。這樣才能成為守信、誠實、靠得住的人,否則,就容易在生活和事業中遭受失敗。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樂羊為大將,率領五萬人去攻打中山國,當時樂羊的兒子樂舒在中山國做官,中山國國君姬窟利用此一父子關係,一再要求樂舒去請求寬延攻城時間:樂羊為了減少中山國百姓的災難,一而再、再而三地答應了樂舒的要求,如此三次,三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未攻城:這時的西門豹沉不住氣了,詢問樂羊為何遲遲不攻城。樂羊說:“我再三拖延,不是為了顧及父子之情,而是為了取得民心,讓老百姓知道他們的國君是怎樣三番兩次地失信於人。”果然,由於中山國國君的一再失信,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結果一戰即敗。

反過來,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則往往成功。

《左傳令記載,晉文公時,晉軍圍攻原這個地方,在圍攻之前,晉文公讓軍隊準備三天的糧食,並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三天過去了,原的守軍仍不投降,晉文公使命令撤退,這寸,從城中逃出來的人說:“城裏的人再過一天就要投降了。”

晉文公旁邊的人也勸說道:“我們再堅持一天吧!”

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的財富,是保護百姓的法寶。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們以後還能向百姓承諾什麼呢?我可不願做這種得不償失的蠢事。”

晉軍退兵後,原的守軍和百姓便紛紛議論道:“文公是這樣講究信義的人,我們為什麼不投降呢?”於是大開城門,向晉軍投降。

晉文公憑著信義,獲得了不戰而勝的戰果。

三國時代,諸葛亮在祁山布陣與魏軍作戰、長期的拉鋸戰,使土兵疲憊不堪,諸葛亮為了休養兵力,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土兵送返國內。

戰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將領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諸葛亮進言說:“魏軍的兵力遠遠超過我們的估計,以現在的兵力來看,恐怕難以獲勝,懇請將這次返鄉的士兵延緩一個月遣送,以確保兵力。”諸葛亮說:“我率軍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凡是與部下約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於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自動返回戰場,英勇作戰,結果大敗敵軍?

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憑著信義,喚起了士兵的勇氣和鬥誌,取得了勝利。

在生活中,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是誠實守信的。做到誠實守信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求沒有把握的話絕對不要說;有把握的話,在不適當的對象麵前也不要說。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千萬不要輕易許下諾言,也就是“不輕諾”。“不輕諾”是人守信的基礎。輕率許諾者,必是少有信義的人。與其最終成為失信的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對人許諾。

你無論對任何一件事兒許諾的時候,都必須慎重地掂量,無論對大人、對小孩,對妻子、對父母,對同事、對朋友,對領導、對下屬……對什麼人都是這樣。也無論大的許諾、小的許諾,眼前的許諾、將來的許諾……無論什麼樣的許諾,都是這樣。記住:你的許諾價值千金!

§§第六十二章 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