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戶資源:公有製 VS 私有製
客戶資源,姓“公”還是姓“私”?這樣一個問題,擺在經理人麵前,大多數的回答是那麼的冠冕堂皇:支持“公有”!可諸多的管理現狀表明,企業客戶資源,這種依附於具體人力獲得、使用,以非實物信息的形態存在,本身又帶有現實商業價值的資源,在實踐中,常常讓你難以界定起止、歸屬和控製方向。
我們踏上了一條“知道風向,卻不明航向”的船……
走進幾個實例“情景”,讓我們來看清,這個常常讓“老板生氣、員工委屈、客戶兩難”的問題。
[情景一]Tom: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客戶資源從頭到腳都是我的!
Tom憤怒的掛掉了公司人事經理打來的電話。
上個月,在總部開會的時候,老總已經和他打過招呼:作好準備,要調他到另一個新市場。沒兩個星期,果然派了小劉過來,等著過渡交接。Tom沒給小劉什麼好臉色,人事經理幹涉也沒用。手機又響了,是老總來的。
“小劉到你那兒也好多天了,為什麼一次都不帶他跑市場?!一個客戶也沒拜訪?!”老總在電話裏叫。
“這兩天我業務忙,老出差,大致情況也和小劉講了,先讓他自己熟悉熟悉市內。”Tom找理由解釋。
“不行,你要帶著他跑,要讓他盡快進入角色!你自己也要盡快上任!”老總口氣比力氣大,盡知道朝下麵的叫。
“我還是覺得,現在調我走不合適!市場開發一年多,剛走上軌道……”,Tom剛進公司時,就聽老業務員說過,公司喜歡玩這種“換人遊戲”,沒想到在自己身上也上演了。
“你和小劉都是公司要培養的人,不要再多想,盡快讓小劉熟悉情況!”老總強調。
“你分我到這兒的時候,情況可不比現在!兩眼一摸黑,都是自己跑的……”Tom聲音也大了起來,他覺得公司做得太差勁了!
一年半前,Tom分到了這個區域。當時的情形是:公司在這裏沒有一個代理商、沒有一家經銷店;問十個人,十個人沒聽說過他們的牌子;把貨鋪出去,也沒幾家願意試銷。公司那邊給自己的,除了一捆產品說明書,就什麼都沒有了。記得第一次有客戶訂貨,是在自己連續拜訪二十多次之後,人家半信半疑的要的貨,結果公司發過來的,竟有一半是錯的。你看看,就是這麼一家公司。
一年多後的現在,代理商有了、經銷店發展到了縣城、即使淡季每個月也總有拿得出去的銷量。這個市場,真的是自己用“腳”一家一家跑出來的啊!想到這兒,Tom有點心酸。
他早就對公司有意見了。覺得公司忽略了像他們這樣業務人員的價值,把業務員當成挖土機,放到外麵,不問死活,等到市場開出來了,也不管前人是怎麼栽樹的了。
Tom想,他可是吃軟不吃硬的,市場和客戶是他帶給公司的,就連客戶也常對他說:“隻認他,別的不認”。象這樣下去,如果弄得不“愉快”,他一樣會讓客戶隨他一起“走”,並且沒有一點愧疚……
[小記]
事實上,像Tom那樣“心安理得”,把客戶資源視為己有的為數不少,很多公司也常常因此頗受重挫,甚至業績墜跌。
要想避免這樣的事,我們真的不能片麵的責怪員工,因為這不僅是涉及到職業道德單方麵的問題,還牽涉到企業及企業主對員工的價值評估及利益回報的問題。因為,客戶資源固然是有價值的,但挖掘和提升客戶資源的行為,也應當得到相應的認同與回報。所以,從許多員工離職後把客戶資源“連窩端”的惡性事件中,企業主要好好想想:如果你不希望員工帶走什麼,那你又為員工創造了什麼?這是一件互為因果的事情。
[情景二]夏先生:企業被員工當成了超市,能帶走的全帶走了,受傷的總是企業!
夏先生不願相信反饋回來的消息,決定自己親自給客戶再打一個電話。雖然從大馮走的那天起,他就覺得有點不放心。
夏先生:“李總,昨天我也說過了,報價是當初雙方敲定好的,我們這邊也已經做了很多的準備,不會因為人變事變,影響我們的……”
李總:“你不要誤會,絕對不是因為大馮!隻是我們這邊覺得在價格上,還是要商量一下,否則……”
夏先生:“李總,你知道,我們兩家打交道也很長時間了,我們是真心想簽下這個單,隻要有一點餘地,真的不會不……”
李總:“老夏啊,我們也是經過比較,才認為有必要在價格上……,你看能不能讓到……”
夏先生無法接受那個數字,因為,那連成本價都不到,看樣子,李總知道了這邊的底價,明擺著嚇退自己。
李總:“要不然,那就,以後有機會再……”
這個客戶夏先生讓大馮牽頭跟蹤了大半年,全公司上下也為此耗費了相當的人力物力,眼看著就要開花結果,可真的人變事變。前不久,大馮因為加薪的事和自己鬧了不愉快,情緒就急轉直下,月尾就離職走了人,怎麼留也留不住,滿腹怨恨的離開了。
夏先生擔心的事也隨之發生了,大馮剛走,客戶就變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