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4輯)15(1 / 3)

【深度解讀】 在外灘遇見明基

誰也不相信,明基會在這場巨人之戰中異軍突起。

和MP3、鍵盤等產品不同,在液晶領域,明基挑戰的是那些世界性巨頭。玩液晶的都是巨人。這是IT業對液晶廠商的定論,事實上,全球的液晶麵板生產主要集中在3、4家廠商手中,LG、三星和友達(明基控股企業)是前三強,並與第四名存在極大的距離。

當明基決定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沒有人對她抱有戒心。這不是隨便什麼人可以玩的遊戲,大佬這樣想。即使在這個小弟弟多次挑戰行業標準的時候,他們依舊後知後覺,而在他們終於幡悟的時候,明基液晶已經完成了飛躍——在未來和現實兩個端口,明基都已經開始超越的準備。

沉睡的市場

國內的液晶市場啟動於1999年。

1999年年初,在大陸市場有一定影響的主要是三星、飛利浦、優派和LG,當時的LCD也以10:1為主要產品係列獨霸市場,13寸的價格一般在4000元左右,14寸的價格則在 5000元左右。作為硬件產品,液晶顯示器受到了巨大的價格限製——消費者配置一個電腦,其他硬件的整體費用,幾乎和購買一個液晶的費用相當,市場前景一直很黯淡。

盡管當時已經有媒體預測,在顯示器領域,液晶必然取代CRT。但即使是液晶廠商自己也對這一前景預期心懷忐忑,很少有人認為這會在短期內成為現實。

追求環保、節能和健康的液晶缺陷明顯,色彩的飽和度、響應時間、多角度視覺上的缺憾、畫麵有拖影等等都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價格更是成為首要限製因素。2001年,《經濟觀察報》援引了勺海市場研究公司在上海關於液晶顯示器的定點調研材料,結果顯示,消費者認可的15寸知名品牌液晶顯示器價格主要集中在3000元左右,並普遍認為價格過高。

和中國IT曆史上作為後入者多次搶奪已經被瓜分的市場不同,這次明基麵對的是一個遠未開發,但競爭者也同樣還沒有找到鑰匙的市場。同樣是在1999年年底,明基正式投身LCD領域,開始在這一領域和已經顯山露水的韓國三星、LG 等品牌產品競爭。

“2000年年初,液晶還定位為貴族類產品,很多消費者不知道什麼是液晶,也不知道什麼是液晶顯示器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顯示器就是CRT。”對於這個市場,時任明基(原ACER)液晶產品經理田芝穎回憶說。

局麵開始改變是在2001年。7月7日,成為了中國液晶顯示器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這一天,國內的領導性PC廠商聯想推出了中國第一個液晶電腦概念,做了一個奔騰3的CPU處理器,加上一個14寸的液晶顯示器,定價為9999元,液晶產品的高成長性得到了空前的肯定;同一時期,在聯想的帶動下,大陸液晶市場開始虛火狂燒,眾多後來在液晶產業呼風喚雨的廠商紛紛投入到液晶顯示器領域。

“我們明基大概也是在2001年7月份做過第一波活動,當時的活動是以價格競爭為主,是把我們13寸的液晶的價格拉到了4000元以內。把我們14寸的液晶價格拉到了5000元以內。然後打出來的概念是DIY配液晶也能在萬元以內。”參與液晶推廣的明基高級經理朱駿說。

雖然在聯想和明基等廠商的帶動下,市場被攪動了,但這種動靜更多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短期效應,液晶顯示器的賣點依舊集中在過於空泛的健康,而受製於奇高的價格。雖然媒體到處宣稱一個液晶時代即將到來,但市場的反向卻平淡無奇。在業界認為液晶市場正式啟動的2001年,最有可能實現突破的聯想中國大陸雖然最終實現了十幾萬的液晶年銷量,但卻和60萬的銷售預期相差甚遠,這給了所有期待液晶的廠商一記耳光。

在國內液晶領域首先實現量產的明基和他的競爭對手一樣,在一次偶然狂熱後不得不繼續在沉睡的市場中尋找方向。

配圖:

1、明基第一則體現健康的液晶廣告。

2、2001年前,明基液晶廣告。

大品牌之戰:隻要16毫秒

液晶無法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高價低質,特別是本身存在的缺陷。

2001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液晶顯示器最大的賣點就是防輻射,廠商也把保護視力等健康因素作為主要的傳播點,但在產品的技術性問題,如拖影、畫麵的流暢程度等方麵,不僅是麵板廠商沒有進步,液晶的生產商也都在回避。

和一般的液晶生產商不同,明基推廣液晶具備產業鏈條的整合優勢,作為同一集團下的友達一直以來就位居全球五大麵板生產商之列,而麵板是液晶顯示器組件中最核心的元件,占總成本的8成以上。

曾文祺在談液晶的時候,喜歡重複友達的重要性,而事實上,正是友達的存在,讓曾文祺在2001年下半年,從眾多液晶廠商共同的泥潭中提前走了出來,找到了啟動市場的支點。

“這是一個革命的時代,而不是進步的時代。”2005年談到液晶市場時,曾文祺說。曾文祺所謂的革命就是響應時間。

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是液晶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響應時間越短則使用者在看動態畫麵時越不會有尾影拖曳的感覺。在CRT顯示器中,電子束擊打熒光粉立刻就能發光,而輝光殘留時間極短,因此傳統CRT顯示器響應時間僅為1~3ms,液晶顯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轉控製光的通斷,而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一個過程,所以LCD顯示器的響應時間要明顯長於CRT。這也是LCD會形成拖影,讓使用者最為頭疼的地方。

16毫秒響應時間示意圖

(圖解中方塊以每秒100像素的速度移動時,16毫秒已經完全捕捉不到拖影的存在,而同等情況下,30毫秒的響應時間,則存在明顯的拖影)

16毫秒的動態顯示效果 30毫秒的動態顯示效果

關注產品本身,是明基在分析LCD市場時的切入點。明基高級經理田芝穎回憶,當時市場上主推的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都是30毫秒,25毫秒。從技術角度來看,液晶顯示器響應時間在30毫秒,隻能基本滿足DVD播放的需要,響應時間25毫秒則在玩一些激烈的遊戲的過程中,均會出現拖影。所有的品牌商,都沒有把賣點集中到LCD本身需要進步的響應時間上。

“響應時間在液晶顯示器領域是一個劃時代的一個參數,前提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從產品的本身出發的。”對於當初的選擇,朱駿表示,“從健康角度說,怎樣去取得輻射量的減低是CTR的關鍵,而液晶是完全沒有的,友達和我們一起關注這個參數後,我們的產品在響應時間上接近了CRT。”

?16ms意味著什麼?

30毫秒=1/0.030=每秒鍾顯示33幀畫麵

25毫秒=1/0.025=每秒鍾顯示40幀畫麵

16毫秒=1/0.016=每秒鍾顯示63幀畫麵

在和友達多次溝通了LCD的響應時間問題後,明基開始將降低液晶的響應時間作為其液晶顯示器的賣點。

友達出色的技術能力保障了16毫秒概念的出爐。2001年10月份,明基正式推廣響應時間為16毫秒的新產品,並宣稱16毫秒液晶能夠達到人體肉眼可以接受的程度了,已經具備取代CRT的技術基礎,拖影等問題可以基本解決。

一整年沒有找到興奮點的媒體顯然比消費者對這一新的產業賣點更感興趣。開始每提液晶顯示器,必談及響應時間,而在這個時候,市場卻開始形成了兩大陣營,一邊是獨扛響應時間大旗、宣稱響應時間將改變液晶顯示器命運的明基,另外一邊則是包括三星、愛國者、LG、菲利浦等在內的毫不動容的品牌商。從2001年10月開始,三星和LG通過媒體表示,響應時間並不是液晶顯示器的核心技術問題,消費者關心的是尺寸、品牌和健康,同一年的11月,愛國者開始推廣他的“無亮點”液晶,並認為“液晶板上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亮點是液晶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有無亮點也因此成為劃分液晶顯示器品質的一道重要分水嶺”。與此同時,台灣的冠捷也在國內推出了它的無亮點液晶顯示器。

“我記得剛開始做這個響應時間的時候,發現所有的競爭對手故意抵製你這個賣點,因為當時他們沒有這東西,當時他們會去宣傳別的東西,宣傳省電,健康或者別的一些賣點等等,或者直接說你這個賣點不行,所以當時我們在做宣傳的時候,甚至我們自己的銷售人員會有所疑惑,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朱駿說。

提出了產品新標準的明基陷入了新的困難中,如何讓市場認可?如何把這一可以切實解決液晶顯示器拖影問題的新技術點讓同行接受,然後共同做大遠沒有打開的液晶顯示器市場?

擁有16毫秒優勢的明基需要一個啟動市場的支點。

配圖:

以響應時間為賣點的液晶廣告。

品牌群起響應時間

明基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如果不通過一款獨特的產品打開市場,並讓更多的品牌進入這場標準之戰,液晶市場的爆炸性發展還將被推後。

“如果很直白的去講你的賣點,對消費者而言沒有多大意義,消費者不懂什麼是響應時間,你也不可能花很多時間去教育他,所以當時我們需要結合16毫秒響應時間推出具備時代意義的產品。”朱駿說。

不久,明基就推出了一款到現在還被人不斷提起的跨時代產品FP581。

“FP581 是我們友達配合明基首先做出來的。”朱駿描述說,“FP581看上去非常纖細,也非常漂亮,她的外觀,看上去更像一個工藝品,不象是一個IT產品。”

FP581在業內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進行大麵積市場化推廣的16毫秒響應時間的液晶電腦,除了16毫秒這一賣點外,FP581采用了超薄機身設計,厚度僅為3cm,隻有一般液晶顯示器的一半厚;在產品功能和技術上,FP581采用明基獨有的“Smart Integration”技術,可將顯示器內的零件整合,減輕了產品的重量和體積;同時其采用的Auto Phase技術,使其可在顯示器接上計算機時立即處理訊號,使畫麵迅速穩定;其擁有的“iKey”技術則可以幫助用戶自動針對各項基本設定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