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4輯)23(3 / 3)

◎張非冰:這也是我們國家現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今年剛好也有一個生態建築展。您剛才說到漢堡的風能是比較先進的。我們的企業可以到漢堡去學習他們的風能發電技術,然後回國來使用,是這個意思嗎?

◎潘瑞榮:這可以有多種方式。首先是設計,然後是核心技術,和管理技術。國內本來的想法是可以去購買它的licence,有些企業想做某些關鍵的定購或者和某些設計公司合作,可能會有多種途徑。

◎張非冰: 我以前在網上研究過一些漢堡的資料,覺得很有意思。有一種說法,如果漢堡人麵對一場戰爭,他們保衛自己的家園,不是要做一個勇敢無畏的戰士,他們寧願掏出錢來,用錢來買和平。也就是說,漢堡人骨子裏不是一個勇者,而是一個商人。您覺得,漢堡人的總體性格和上海人有什麼相通之處。

◎潘瑞榮:他們都很開放。漢堡人比較容易接納不同的文化。漢堡的商業文化受到整個歐洲商業文化和德國商業文化的影響,它更嚴謹,更細膩,更具體。上海可能會受到中國的一些影響。比如,一根針掉在地上,中國人的解決辦法可能是拿掃帚掃掃,看看掃掉沒有,沒掃掉再掃一遍,可能三下就解決問題了。德國人呢,會把地先打成方格,然後編上號碼,一個一個找過去,肯定能找到。這可能就是解決方法上的不同。我們的靈活性和他們的嚴謹性可以互補,這也是相互之間有吸引力的地方。這也是不同文化背景差異條件下人的相互吸引的地方。

◎張非冰:剛才我們談了很多大企業,政府間的經濟合作。我們其實接觸到的都是些小企業。您覺得他們在漢堡投資有什麼前景,有怎樣一些機會,或要避免的問題,或者您對他們有沒有什麼忠告?他們的成功率是怎樣的?

◎潘瑞榮:對中小企業,在漢堡的投資肯定是要尋找中國最缺的東西。德國相對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幾方麵的製造技術。德國的小企業可以把一個很小的問題做到頂尖,做到及至。有人跟我說了三個S:第一個simple ,簡單的;第二個special, 特別的;第三個stupid,執著的。國內企業跟風比較多,什麼掙錢做什麼。這有它的曆史原因,中國什麼都缺,隻要誰先想到先做了肯定能掙錢。中國的需求又是排浪式的,中國企業不去專業化,沒有simple, 沒有special, 沒有stupid。其實這個過程不會很長最後還是要回到這三個S裏麵。如果做三個S,我們許多小企業的人力資源,資本金也不是很多,它們其實應該走這種三個S的公司。其實解放前也有,叫三有合作社。不要什麼都做,要瞄準一個最小最尖的地方做,長時間堅持下去,肯定能做出成績來。德國的一些家族形的小企業,他們子女也不一定想幹,而中國有很大的市場,如果做這種合作肯定能雙贏。這方麵,我認為,首先在投資方式上。具體行業上,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什麼地方都會有機會的,隻要你是這個行業裏最好的。一個行業你堅持做十年,你可以成為這個行業裏的專家。你要把你的範圍限得很小。比如說,現在仿冒偽劣產品那麼多,你做防偽技術,做某一點的防偽技術,就能把你做發了。

◎張非冰:我們在漢堡的一些中資企業間有沒有經常性的溝通和交流?並已什麼樣的方式?

◎潘瑞榮:我們每個月有一個漢堡中資企業的聚會,進行相互間的無主題的溝通,交流信息。第二,我們有的行業間是有聯係的,我們會通過在它的文化交流中心,或星期天在什麼地方打球阿,星期天高爾夫,比如中國企業家的高爾夫俱樂部也是一種活動交流方式。但是相對而言,我認為,中國企業家應該關注,研究和學習的是一些德國好的文化,商業精神這方麵的研究還比較少。在這點上,歐洲的公司很早在中國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歐洲公司100年以前在中國有許多協會,除了做生意之外,他們還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不僅是滿足個人的需求,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