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4輯)28(3 / 3)

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轉型階段的成功探索者,中國的企業家們身上存在天使與魔鬼的雙重屬性。一方麵,他們顯然是那一代人中幾乎最勇敢、最精明、遇上了最好的機遇,他們把握住了社會變遷的潮流,提升了生產力,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麵,他們之中有相當一批人,具有恐怕自身也難以完全駕馭的擴張本能,他們往往憑借對商業遊戲規則的熟悉,利用社會規則的漏洞,在灰色地帶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地擴張自己的財富。

事實上,商業就是競爭,它能挖掘出我們最好的東西,可有時也會讓人性的醜惡在瞬間膨脹。每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都曾經在某些方麵打破過某些規則,有時候對規則的破壞讓世界獲得了加速度的進步,而更多的時候,它也造成新的社會不公。

“有人問我:你成功的訣竅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沒有訣竅,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東西。我的一個基本認識是: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是完美無缺的,所有的概念、所有的事物都有它內在的缺陷,我就力圖去找到這些缺口或弱點。”這一段話是喬治·索羅斯的自述,用來形容目前的企業家同樣適用。

“星戰前傳”第三部《Revenge of the Sith》,是星戰係列六部電影中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部。因為在這一部中,星係帝國的平衡終於被打破,黑暗勢力占據了上風。天行者阿納金,在眾多星戰迷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以後,不負眾望地投向黑暗。

西方電影中相當喜歡運用這樣的元素,黑暗的勢力無處不在地引誘著一個人的內心,如阿納金由光明力量栽培長大,卻隻需要小小的謊言,輕輕的推動,不知不覺中便開始脫離光明的控製。

同時,現在的企業,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令人目眩的程度,比爾·蓋茨一個人的財富比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國40%的個人收入的總和還多,而每一年在美國金融家赫伯特位於愛達華州太陽穀的牧場中聚會的商界名流掌控的公司財富比世界上前七名之後所有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多。現代學者們認為與其說這些太陽穀聚會的座上賓是商業遊戲的主宰者,不如說是他們的公司在進行著這場遊戲。這些龐大企業的經濟權力和影響深遠的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用自己的非凡成就把商業社會的價值取向銘刻在人們的集體意識當中。

雖然中國的企業家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控製資源能力,但是他們對於公眾生活的影響,顯然正在以一種不易覺察但是又迅猛的速度蔓延。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對於人文以及曆史的思考和沉澱,就變為極其具有研究價值的標本了。

李嘉誠每年一兩次在長江商學院對著學生們的演講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去年他在“奉獻的藝術”主題下,他用現代人的語境去分析一個中國曆史上的成功人士:

“範蠡沒有日記,沒有回憶錄;隻有他行動的記錄,故無法分析他的心態。他曆盡艱辛協助勾踐複國,又看透勾踐不仁不義的性格,他建立製度,卻又害怕製度;他雄才偉略,但又厭倦社會的爭辯和無理;他成就偉大,卻欲深刻體會到世間上最強最有殺傷力的情緒是嫉妒,範蠡為什麼會有如此消極的抗拒(不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抗拒)?”

他歸納的範蠡的性格,是不是與我們今天時常見到的在胡記或者福記富豪榜上麵出現的名字的這一群人神似的寫照?

當然,我無意誇大,企業家們是否都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實際上,在很多企業進入十年、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周年的時候,他們都開始忙於歸納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出版企業專著或者老總名言錄,樂於爭取受尊敬公司和企業公民等五年前十年無人知悉的稱號。我相信,這些看起來還有點生硬和笨拙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贏取一點媒體的注意力。本質上這些能夠存活和發展得不錯的企業,都已經有危機意識,明白在可見的未來企業需要這些元素才能維持更長久的發展。

這就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柳傳誌、張瑞敏、王石等等名字經常會出現在財經媒體的重要位置,為什麼他們說得似乎大同小異的一些企業做法和管理思想會經常被不同領域的管理者們時常提及。因為商業社會需要有成功的企業案例和正麵的人物標本。某種意義上,這些企業家就是他們同時代人經驗積澱的符號,是一種具體的精神體現。

當然,李嘉誠也在演講之中推崇美國偉人富蘭克林的13個人生信條——節製、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

我不知道李嘉誠是否做到了這些,但是我讚賞他的期許:“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但願有更多的企業家也能夠這樣去做。

【我有話說】

【編者按】在《案例。》第三輯的【主題案例】中,我們以“返回原點”為主題講述了維維集團的回歸話題,並請了三位專家和兩位EMBA學員對此話題發表了不同的觀點,《案例。》第三輯出版後我們收到了一些讀者發來的自己對該話題看法,我們從中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發表在這裏,是為“我有話說”,歡迎讀者對我們的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

程烈: 中國商務執行力專家,上海世佑企業管理谘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在雙管齊下中重新定位——也說維維集團

觀點:

任何放棄牛奶的戰略轉型對於維維集團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那將意味著前期大量投資的沉沒,更何況“維維天山雪”已經成長為一個很有情趣的牛奶製品品牌。

回顧:

其實牛奶製品業這十年以來就是幹了一件事:將散裝的保質期較短的產品,改成小包裝保質期更長的產品然後大規模出售。所以從市場認知來看沒有太多的“新”東西,市場溢價支付理由不充分、消費方式單一,是導致牛奶產品有規模沒利潤的根本原因。

而豆製品業在這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豆油已經在全國普及、以豆漿為主要產品的“永和豆漿”餐飲連鎖紅遍大江南北、街頭巷尾數不勝數的豆漿豆腐作坊、當然還有將大豆做成速溶飲料的維維豆奶。由於大豆經過了不同方式的深度加工,滿足了不同的消費方式,所以今天的豆製品行業繼續擁有著較為豐厚的利潤。

建議1:

無論2000年還是2005年,壟斷的市場份額讓維維集團發出“為什麼無人加入競爭”感言的背後,恰恰體現了維維決策層戰略智慧的狹隘。因為長期以來維維集團一直找錯了行業參照點!

維維集團一直把他的行業參考點定位在“飲料行業”,其成功的營銷強化了市場對其飲料屬性的認知,也就是說維維在教育市場的同時忽視了市場的更多需求,忘記了教育自己。

我們認為某一產品的成功為與其關聯產品的登陸創造了平台。對於一個成功的產品,市場的分類方式將發生根本的改變。市場不再以年齡、職業、性別等進行分類,而是被分為兩類:維維的市場和非維維的市場,既然維維已經壟斷了市場的80%,那麼維維的市場將是一個沒有競爭的“純淨”市場。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機會!然而時至今日維維集團居然還稀裏糊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維維的行業定位沒有隨著壟斷事實的到來進行調整。

我們建議:維維集團將企業定位調整為:豆類食品專家。結合市場不同的消費方式實現多業態的發展戰略,而不僅僅是同一業態範圍內的產品多元化。

建議2:

目前的牛奶製品行業是在政府的營銷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的行業,牛奶製品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禁止鮮奶銷售、建立行業生產標準、流通出售準入等一係列舉措從根本上消滅的散裝牛奶的出售,實現了小包裝牛奶製品對散裝牛奶製品的替換,為全國性行業壟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目前的牛奶製品充其量隻是在完成一個市場的普及過程,其發展的智慧瓶頸在於牛奶製品的消費方式還較為簡單,原因是中國人對於牛奶的消費方式和文化需要一個接受、積累和創新的過程。

牛奶製品的消費文化和方式到目前為止基本上伴隨著西方的消費文化和方式被引入。而中國本土沒有固有的消費文化和它進行對接,這導致中國人像喝水一樣地喝牛奶,所以在消費方式和市場價格上中國人消費牛奶的參考點是豆漿和普通飲料。

我們建議:改變“天山雪”行業及產品參考點,品牌市場訴求不變。可以考慮的參考點有:“奶茶”鮮奶含量在20%-40%之間、“天山雪”酪作為一種高檔品供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士享用等等。

結論:

目前的豆製品行業是消費向上延伸行業,牛奶製品行業是消費向下延伸的行業。所以導致目前的豆奶業規模發展緩慢且利潤穩定、牛奶製品行業規模迅速擴大但利潤微薄。維維集團同時跨有這兩個行業,好像有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不過隻要在戰略上調整一下行業參考點,巨大的商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