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離去時,原本一行五人,此時變成了六人——劉鼎亦隨他前往瓦窯堡,向毛澤東彙報。
對於中共改變“反蔣抗日”口號,張學良的意見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巧,就在1936年4月9日晚12時——那時周恩來正在膚施跟張學良密談,毛澤東在發給洛甫(張聞天)的電報中,便寫道:
目前不應發布討蔣令,而應發布告人民書與通電。
在此時機發討蔣令,策略上把我們自己最高的政治旗幟弄模糊了。我們的旗幟是討日令,在停止內戰的旗幟下實行一致抗日,在討日令旗幟下實行討蔣,這是最便利於實行國內戰爭與實行討蔣的政治旗幟,中心口號在停止內戰……
毛澤東所說的“在討日令旗幟下實行討蔣”,亦即“反蔣抗日”或“討日討蔣”。
周恩來一行離開膚施不久,遭遇大雨,不得不中途住十裏鋪,於4月12日回到了瓦窯堡,向毛澤東及中共中央彙報了膚施天主教堂密談的內容,特別是轉達了張學良的“聯蔣抗日”的意見。毛澤東接受了張學良的意見。
1936年5月5日,在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聯名發表的《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中,不再像往常一樣稱“賣國賊蔣介石”了,而是以“蔣介石氏”這樣中性的不褒不貶的稱呼相稱。
《通電》向南京政府“諸公”進言:
……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在全國範圍首先在陝甘晉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此不僅諸公之幸,實亦民族國家之福。
如仍執迷不悟甘為漢奸賣國賊,則諸公的統治必將最後瓦解,必將為全中國人民所唾棄,所傾覆。語雲“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又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願諸公深思熟慮之。
這一段話,有著鮮明的“毛氏筆法”的特色,雖朱毛聯名通電,但顯然出自毛澤東筆下。
到了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的內部指示,則明確地指示全黨改變“抗日反蔣”的口號為“逼蔣抗日”:
(一)目前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
(二)在日帝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之下蔣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