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來看來,第二方案,如派出的是朱德,蔣介石也許會同意。
毛澤東采用了第一方案,又兼及第二方案。
毛澤東要“稱病”,稱什麼病呢?這一時期,毛澤東身體不錯,不大生病。上一回,毛澤東沒有去武漢,稱的是牙病;這一回,毛澤東則稱感冒——雖說時值盛暑,似乎不大會感冒。
8月1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給周恩來發來電報:“毛現患感冒,不能起程,擬派林彪同誌赴西安見蔣,請征蔣同意。如能征得蔣同意帶你至西安,你回延麵談一次,隨即偕林或朱赴西安見蔣則更好。”
據雲,這份電報是康生所擬,經毛澤東同意後以中共中央書記處名義發出。
周恩來接到電報後,即把中共中央書記處電報的意思告訴蔣介石侍從室,讓其轉告蔣介石。
不過,毛澤東斟酌再三,以為蔣介石已經“三請”,此次還是以一見為好。何況當時蔣介石“看不出有何惡意”。於是,毛澤東在8月19日致電周恩來,改變了主意;“依目前形勢,我似應見蔣。”
毛澤東還告訴周恩來,他是否見蔣,中共中央還在研究之中,未作最後決定。
周恩來仍以為,蔣介石和毛澤東會麵的時機尚未成熟——再說“張學良第二”的可能性並非沒有,因為不久前的皖南事變記憶猶新。在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後,周恩來於當天致電毛澤東:“最好林或朱先打開局麵,如蔣約林或朱隨其來渝,亦可答應,以便打開局麵,轉換空氣;一俟具體談判有眉目,你再來渝,便可見渠。”
毛澤東閱周恩來電報,還是以為以見蔣為好,“有益無害”。
毛澤東8月29日、9月3日兩度致電周恩來,與他切磋此事:“蔣到西安時,決先派林見蔣,然後我去見他。依目前國際國內大局,我去見蔣有益無害,俟林見蔣後即確定我去時間。”“乘此國際局勢有利機會及蔣約見機會,我去見蔣,將國共根本關係加以改善。這種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極大利益,哪怕具體問題一個也不解決也是值得的。蔣如約我到重慶參加10月參政會,我們應準備答應他。”“林彪準備在蔣電約後即動身去,我則在林去後再定去西安日期。”
周恩來反複考慮之後,於9月5日複一長電給中共中央書記處,詳陳己見。周恩來仍然以為:“見蔣時機尚未成熟。”
周恩來陳述了如下理由:
(一)蔣雖趨向政治解決,但他之所謂政治是要我們屈服,決非民主合作;
(二)蔣對我黨我軍的觀念仍為非合並即大部消滅;
(三)蔣對人的觀念仍包藏禍心(即打擊我黨領導,尤其對毛,西安事變後尚想毛、朱出洋,時至今日猶要葉挺太太勸葉悔過自新,吾屢次請回延不理,此次我在電答時提到願回延接林或朱出來亦不許),因此可說他對我黨我軍及民主觀念並無絲毫改變。
次之,在局勢方麵,並非對我有利:
(一)蔣對局勢的看法,一麵承認日寇有續攻中國可能,而英美一時無大力援華,且反內戰,但何(應欽)等卻看到蘇聯今日處境需要對華讓步,英美亦須中國拖住日本,他正好借此依他的想法解決西北及國內問題。
(二)中共‘七七’五周年宣言,本是我黨曆年主張的發展,而他卻認為由於蘇聯讓步,中共亦不得不屈服。
(三)毛出為謀改善根本關係,而蔣則利用此機會打擊地方和民主勢力,以陷我於孤立。
因此,蔣毛見麵的前途可能有兩個:一、表麵進行得很和諧,答應解決問題而散。
二、約毛來渝開參政會後,借口留毛長駐渝,不讓回延(此著萬不能不防)。若如此,於我損失太大。我們提議林出勿將話講死,看蔣的態度及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再定毛是否出來。
周恩來的電報,是打給中共中央書記處的,由康生收下。
毛澤東見到周恩來這一電報,以為有理,遂打消了與蔣介石會晤的念頭。這樣,毛澤東第四次婉拒了蔣介石的會晤之邀。
不過,毛澤東在8日給周恩來的電報中,仍表示:林彪見蔣時,可表明“我極願見蔣”。毛澤東以為,“目前似已接近國共解決懸案”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