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司徒雷登!(2 / 2)

黃華則明確指出,美國政府如果願與新中國建立新關係,首先的條件是不幹涉中國內政。黃華提及,美國駐青島的軍艦、陸戰隊,必須盡快撤走。

在這次會談後一星期,駐青島的美軍果真撤走了。

不久,傅涇波來見黃華,說司徒雷登要和他一起飛美一次,向美國政府請示有關問題。

6月3日,中共中央致電中共南京市委及中共中央華東局《關於允許司徒雷登及傅涇波赴美的指示》,指出:“青島美軍艦隊確已退走,國民黨匪軍已東撤完,我軍冬或江日可入青市。”“可同意司徒帶傅涇波飛美,當其提出申請並完成手續後,即予許可,並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發給傅涇波以個人名義的出國護照。在司徒赴滬前,黃華可與之見麵一次。”

中共中央的電報,還就黃華的談話內容作了指示:“黃華與司徒會麵時,可向司徒指出,我方久已宣告不承認國民黨反動政府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現在國民黨政府已經逃亡,不久即可完全消滅,各外國不應該再與逃亡政府發生關係,更不應和逃亡政府討論對日和約問題。否則,我們及全國人民將堅決反對。”“黃華可向司徒或傅涇波透露個人看法,新政協可能在占領廣州後召開,不要說很快召開的話。”

黃華接到中共中央電報三天後——6月6日,在南京軍管會外事處約見了司徒雷登和傅涇波,轉告了中共中央的意見。黃華又一次強調,美國政府如果要和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其前提是美國政府必須斷絕與國民黨逃亡政府的外交關係,停止對蔣介石的援助。司徒雷登則不願正麵作出答複。秘密會談的氣氛雖說客客氣氣,但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原則。

司徒雷登回去後,改變了主意,不急於回國請示。6月8日,他又派傅涇波去見黃華,詢問在返美之前,可否去一趟北平,以便直接了解中共高級領導人的意見。傅涇波問及黃華是否跟周恩來有著聯係。黃華當即明白,司徒雷登想去北平拜會周恩來。

黃華迅即電告中共中央。北平表示,既然美軍果真從青島撤退,表明美國政府對中共的政策有所鬆動,而且司徒雷登也還是做了好事,讓司徒雷登來北平有好處。但是,司徒雷登畢竟是美國政府駐中華民國的大使,他以這樣的身份來北平,自然不便。於是,中共中央建議司徒雷登以私人身份,前來北平。

司徒雷登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想出一個非常體麵而又符合邏輯的理由:他長期擔任北平燕京大學校長,每年6月都返校過生日,今年也不例外。

司徒雷登給燕京大學陸誌韋校長寫了信,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也就在這時,中共中央電報中提及的“新政協”,於6月15日召開了籌備會。

司徒雷登注意到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所講的關於對外關係的一段話:“任何外國政府,隻要它願意斷絕對於中國反動派的關係,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並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願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的基礎之上,談判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

6月28日,黃華前往司徒雷登住處,轉告他,周恩來歡迎他去北平燕京大學,也歡迎在北平跟他會晤。

司徒雷登急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

7月1日,艾奇遜電複司徒雷登:“根據最高層的考慮,指示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訪問北平。”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關上了與中共談判的大門。

於是,司徒雷登不得不結束了他的使命,告別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的中國,於8月2日和傅涇波一起啟程返回美國。

於是,8月5日,美國國務院公布了《美中關係白皮書》。

於是,8月14日起,毛澤東開始接二連三地抨擊白皮書。

毛澤東在8月18日,發表了《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毛澤東寫道:“美國的白皮書,選擇在司徒雷登業已離開南京,快到華盛頓但是尚未到達的日子——8月5日發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失敗的象征。”

毛澤東詼諧地稱司徒雷登為“滾蛋大使”,笑稱艾奇遜為“一位可愛的洋大人”,“不拿薪水上義務課的好教員”(因為毛澤東稱白皮書為反麵教材,艾奇遜為反麵教員),又稱杜魯門為“馬歇爾幕後總司令”……

司徒雷登回到美國,艾奇遜囑他要避開新聞記者,免談中美關係。

1952年,司徒雷登辭去了有名無實的駐華大使之職,埋頭於寫回憶錄《在華五十年》,此書於1954年出版。

1962年,司徒雷登病逝於美國華盛頓寓所,終年八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