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蔣介石都著手安排身後事(3 / 3)

蔣介石有意栽培兒子蔣經國,隻是兒子畢竟在國民黨內資曆甚淺,一步登天,恐不孚眾望。蔣介石對蔣經國有一個扶植過程:1950年3月蔣經國出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1960年,蔣經國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副部長”,此後出任“國防部部長”。

蔣經國的權力不斷膨脹,以致與陳誠之間產生爭權齟齬。陳誠雖是蔣介石“欽定”的繼承人,但在“蔣太子”麵前不得不禮讓三分。所幸在蔣經國出任“國防部部長”的第二個月,陳誠便病故。

也正因為這樣,台灣《傳記文學》雜誌在1993年第5期發表《陳誠年譜》時加了前言,稱《年譜》在陳誠去世後不到四個月即已完成,但當時“為了避免觸犯忌諱,不擬發表”,因為在當時有關陳誠的“一切言行,均被視為敏感問題”。其中緣由,便是蔣經國和陳誠的不和。

陳誠在病重之際,便於1963年向蔣介石辭去“行政院院長”之職。雖然蔣介石已內定蔣經國為繼承人,但此時尚不能由蔣經國繼陳誠之職。蔣介石提名嚴家淦於1963年12月出任“行政院院長”。1966年嚴家淦出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

嚴家淦實際上是一過渡性人物,雖說他取代陳誠成為台灣的第二號人物。

就在嚴家淦上台之際,毛澤東也更換了第二號人物,即以林彪取代劉少奇。林彪並非過渡性的人物,而是毛澤東指定的新的接班人。為了使林彪成為“鐵定”的接班人,1969年4月召開的中共“九大”,史無前例地在中共黨章中載明:“林彪同誌是毛澤東同誌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

毛澤東的接班人,處於不穩定狀態。就在中共新黨章印行才一年零四個月,在1970年8月末至9月初召開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就完全垮掉了。會議批判的是陳伯達,實際上矛頭所向是林彪。終於,又過了一年零一個月,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離毛澤東,私自乘飛機出逃,捧死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漢。

毛澤東隻得三擇接班人。這一回,毛澤東選定上海年輕的造反派領袖王洪文為接班人。

在1973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大”上,王洪文直線上升成為中共中央副主席,排名於毛澤東、周恩來之後,成為中共第三號人物。毛澤東讓王洪文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處於接班人地位。

在毛澤東選定王洪文稍前,1972年6月1日蔣經國出任台灣“行政院院長”。這樣,蔣介石最終完成了“父傳子”的程序。蔣經國作為蔣介石的繼承人的地位,已經完全鞏固。

不過,毛澤東很快發現王洪文不適宜於接班。王洪文跟江青以及張春橋、姚文元拉幫結派,毛澤東稱之為“四人幫”。

毛澤東不得不四擇接班人。他起用原本被作為“中國第二號走資派”而打倒的鄧小平,給他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這樣顯赫的黨、政、軍職位。

鄧小平上台之後,大力整頓,否定了“文革”那“左”的一套,引起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的極度不滿,也使毛澤東不悅。

於是,毛澤東隻好五擇接班人。華國鋒作為“黑馬”,被毛澤東選定為接班人——雖說江青極力想搶班奪權。

從劉少奇而林彪,而王洪文,而鄧小平,而華國鋒,毛澤東五擇接班人,足以表明中國大陸政爭之激烈。

台灣政治舞台,原本也非風平浪靜,僅從蔣經國和陳誠的權力之爭,便可見一斑,隻是由於蔣經國憑借父親蔣介石之勢力,這才使他的對手們無法跟他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