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5輯) 27(3 / 3)

劉桂仙和北京第一家個體餐館

就在珠江三角洲和溫州等地的“地下工廠”如雜草般紛生的時候,在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具有個體色彩的經濟活動還顯得那麼的小心翼翼和寥若晨星。長期的計劃經濟,人們已經習慣在一種格式化的、有紀律和有組織的環境中生活,一旦脫離那種慣性,往往需要極大的外力或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那些從事個體商業活動的人絕大多數來自社會底層,他們是失業者、返城人員、有刑事前科的人和低文化程度者,這些人被排擠在“溫暖”的、有“保障”的體製之外,在無可奈何之際,被迫走上了經商和創業的道路。在上海,一個叫周正毅的19歲的街道小混混因為實在找不到工作,便在熱鬧的楊浦區開了一間小小的餛飩店,後來他成了有爭議的“上海首富”;在烏魯木齊,同樣是走投無路的16歲輟學少年唐萬新跟隨大哥唐萬裏辦起了一間照相洗印店,誰也沒有料到20多年後他會從這個偏遠邊城出發,打造出一個市值高達1200億元的德隆帝國。在北京,一個叫劉桂仙的中年婦人則意外地領走了全城的第一張個體餐館執照。

劉桂仙是幼兒園的一個勤雜工,家裏有五個孩子,因為實在生計維艱,便動起了開小飯館的念頭,她的餐館開在東城區翠花胡同,取名悅賓餐館。現在已經沒有資料可以顯示,為什麼北京市會選中這個沒有背景的婦女來開第一家個體餐館。開業的第一天,區工商局局長專門跑來告誡劉桂仙:“這可是上麵批的第一家個體飯館,你要好好開,千萬別給政府抹了黑!”劉桂仙開店實在不容易,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食品――糧食、油、魚、肉、禽、蛋全都是憑票供應的,為了幫她弄到豆腐票、豬肉票和糧票等等,東城區動員了工商局、糧食局、飲食服務公司等部門,為悅賓餐館特別開“小灶”。隻有這樣,劉桂仙的小餐館才不至於關門大吉。因為是京城第一家個體餐店,每天都有很多外國記者來拍照采訪,而提的問題都大體一律:“這飯館是你自己開的還是政府要你開的?”“你擔心自己將來挨批鬥嗎?”“你掙了錢會不會被別人拿走?”事實上,這些問題劉桂仙自己也很想找一個人問問清楚。第二年的大年三十,兩個大人物來到了悅賓餐館,陳慕華和姚依林兩位副總理親自來給她拜年。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一個新的身份名詞開始在城市裏流行:個體戶,它指的是象劉桂仙、周正毅這樣的沒有國家保障、自主創辦小店小鋪的人,它聽上去似乎百味雜陳,有蔑視、有同情,也有小小的對“自由身”的暗慕。

作為全北京的第一家個體餐館,劉桂仙的事業從來就沒有走出過翠花胡同。二十年後,人們依然可以在那條狹長而日漸衰舊的胡同裏找到那間小小的、隻放得下七八張八仙桌的餐館。

陳春先:催生中關村第一人

1980年12月,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倉庫門口,46歲的陳春先站在寒風中,與一個個騎著自行車前來的人熱情地打招呼,來的人共有14個,每個人都相貌文弱,語調溫和。他們都是中科院物理所、電子所和力學所的研究人員,這次他們都是被老陳“忽悠”來的。在這一天,他們將一起開辦一件“大事情”。

這個“大事情”的首倡人就是陳春先。他是中科院出名的科學才子,他早年留學蘇聯,因成績優異曾經受到過斯大林的接見。他的學科專項是十分前沿的核聚變,他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並在合肥創建了中國的核聚變基地。1978年,中科院評聘第一批教授級研究員,全院隻有十個名額,他和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一起上榜。在過去的兩年裏,他作為中國最重量級的科學家之一三次訪問美國,而這三次考察卻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

陳春先去了著名的矽穀和波士頓128號公路,他深深為那兩個地方的高科技公司的繁榮而心動不已。報國心切的陳春先直覺地認為,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矽穀,讓那些沉睡在實驗室裏的科技成果可以轉化成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回國後,他多次在各種場合發言呼籲。在他的方案中,甚至已經圈定了“中國矽穀”的地點,那就是他工作所在的中關村。

中關村是北京城北麵的一個小村莊的名字。1949年以前,這裏是一個有70戶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周邊的墳地占了土地的30%多。1952年,中國科學院定址於此,再一年,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並,又在這個小村的北部形成一個教研院區。日後,中關村一帶先後建起了中科院的幾個重點研究所和大麵積的員工宿舍,成為科研人員聚集度很高的一個區域。在陳春先的心目中,“這裏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

陳春先已經被他的這個設想激動了很久,第三次考察回國後,他終於決定從自己做起,來催生出中國的矽穀。在他的奔波下,北京科協成了他的支持者,這個力量弱小的協會借給陳春先200元錢,並幫助他開設了一個公司帳戶。於是,在年關將近之際,陳春先在中關村的一個倉庫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陳春先的舉措在中科院內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是在社會上,這是一個十分不起眼的事件。沒有一個媒體對此進行報道,陳春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遠。這位中科院裏思想最活躍的中年人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科學家生涯,他將開始一段平庸而坎坷的企業家經曆,日後他整天為業務而奔忙,甚至還曾經因為債務糾紛而被人兩次綁架。他是一個失意的公司經營者。

可是,就是這個陳春先卻以一人之力撬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他為服務部所設定的經營原則後來成為中國民營高科技公司創辦的共同規律,那就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占國家編製,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在他被懷疑、辱罵和嘲笑的身後,一家又一家科技公司在中關村出生了。三年後,在沒有國家任何投資的前提下,中關村赫然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電子一條街”,到1992年,這裏的民營科技公司將達到5180家。

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整個12月共下了五場鵝毛大雪,有報道說,這年冬天的降雪量是近二十年來最大的一次。陳春先的服務部在開業兩個月後終於接到了第一單生意,海澱區一個街道小廠的廠長問上門兜售業務的核聚變科學家陳春先:“你能幫我們解決一下電源上的問題嗎?”陳春先楞了一下,然後說,“當然能,你可以給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