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 大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
萬中興:中國隱形冠軍研究者,《案例。》特約作者,合著有《專注——解讀中國隱形冠軍企業》。
這是一個離我住所最近的隱形冠軍公司,我得知這個消息是在2006年底的1個月前。2006年11月,廣東省國資委一位朋友跟我說,你們一直在研究隱形冠軍,怎麼離你不到5公裏的地方有個做了20年的冠軍公司你都不知道呢?我笑著說:這更符合隱形冠軍的特性呀。確實如此,在我接觸的冠軍公司中,超過6成的公司當地人都從未聽說。
大華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從1984年開始就始終偏居廣州番禺南村鎮的一個角落,20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發製造自動化製麵生產成套設備。可能很少有人知曉這個企業,但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肯定吃過大華麵機製造出來的方便麵:中國排名最前的幾個方便麵廠家——康師傅、統一、思美特、白象、日清等的製麵設備大都是大華提供的。
“多了我不做”
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的方便麵行業一路高歌猛進,最高峰時的年需求量達到了150條生產線,最低需求不過50條(2006年),平均也不低於100條,除5%左右的進口以外,其餘都是國產。但不管市場如何變化,大華的年產量始終是40條左右。大華的總經理林炎明說:“我隻要這1/3的市場分額,多了我不做。”
是訂單不夠嗎?林炎明說:“我們從來就沒有停過產,訂單一直排到了2007年的5月。”
是產能跟不上嗎?林炎明說:“我們可以再增加20條產量。”
那是什麼原因,有錢都不賺?
“沒有什麼原因,這是我自己的一個底線。因為這樣我的企業做的很輕鬆,我自己也很輕鬆。” 林炎明說,“最關鍵的是我需要的客戶一個都沒有落下。”
他和很多的冠軍公司市場定位聚焦原則一樣,隻取既定的目標客戶。林炎明說:“市場份額隻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我們注重的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是我們的產品賣給了誰。我們的用戶的效益一定是行業裏最高端的。”
他的邏輯很簡單:首先是為了所謂的市場分額,辛苦地去推銷,人也很累,可能得不償失;另外是這樣也給同行留了一個空間;最重要的是,他早就知道:一個製麵企業訂單很大,但市場上沒有地位,風險會有一半在設備供應商上,回款等問題很棘手。
所以大華20多年來一直選擇優質客戶為服務對象,它的客戶可能用10個手指就能數得清,但這並沒有妨礙它穩健成長。
至於剩餘的2/3,按林炎明的說法是留給了同行一個空間,在我看來,其實是留給了同行一塊雞肋。隨著在國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廣州人民機械廠的日顯式微,大華完全沒有了競爭對手,在方便麵這個利潤本來就不高的產業下的製麵機械行業,大華留下的這些中低端的部分利潤之低可以想象,所以大華毫不惋惜甚至是有意識地留給了它的同行們。
這也是大華放水養的魚。說到這裏。林炎明很自然地用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如果隻有10萬元,他隻會去買一輛10萬元的車,等他有了100萬,就會去買奔馳寶馬了。企業也是這樣。我們就等他有了購買能力後再來找大華。
他就這樣從容地服務著金字塔最上端的客戶,同時吊著中端處於上升層麵的製麵企業的胃口。所以他敢說:隻要這1/3,多了不做。
“無事挖坑,水到渠成”
大華從1984年開始進入這個行業,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時間,其間,無數原有的同類企業被淘汰出局,剩下的也在苦苦掙紮;無數的非企業嚐試進入,但無一例外地铩羽而歸。大華就憑著每年40條左右的生產量,步履卻穩健得象一台時鍾,套用水木年華的歌詞來說是“無數人曾在製麵行業中來了又回,隻有大華一直陪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