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6輯) 20(1 / 3)

【案例寫作】 《快品牌》的四個細節

金錯刀:財經作家,《數字商業時代》總主筆,著有:《快品牌》、《三星進化》等。

“什麼是真正的速度?”

2003年,當我在位於韓國水原的三星展覽館參觀時,這是我頭腦中最大的疑問。在三星展覽館,我仿佛走進了一個時空隧道,看到三星幾十年前的電視機、電腦等產品,那是亞洲企業所獨有的烙印,甚至可以在不少中國企業身上找到這種影子。但是,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就像被上了發條的機器,劃出了另外一條“一飛衝天”的軌跡。

在以後的幾年裏,我把眼光盯向幾家和三星電子類似的企業身上,蘋果、索愛、摩托羅拉、Google、eBay、寶馬、星巴克、宜家,我對他們也同樣有著類似的疑問。

很不幸的是,很多中國品牌卻是遭遇到速度的詛咒。比如孫宏斌,順馳中國董事長,敗績:10億元的資金缺口導致“順馳模式”失敗。郭家學,東盛集團董事長,敗績:東盛科技巨額占款黑洞。李焜耀,明基董事長,敗績:明基購並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

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速度”不僅是品牌的核心,更事關生存大計。

在尋求“快品牌”的過程中,有四個故事對我影響巨大。

三星“生魚片”的啟發

“三星速度”的背後,是一些具體的數字。2001年品牌增長率為23%,2002年為30%,2003年為31%,2004年為16%,2005年為19%,2006年為8%。這種增長速度,簡直無人可敵,在2005年的“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榜”上,三星電子149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名20位(1999年為32億美元),首次超越索尼,2006年則達到162億美元。

關於速度,三星電子CEO尹鍾龍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生魚片理論”。其意思是說,當你第一天抓到高檔魚,在一流的日本餐館裏能賣個好價錢。如果等到第二天再賣,就隻能以一半的價格賣給二流餐館。到第三天,你就隻能賣到四分之一的價格,如此以往就成了“幹魚片”。因此,在把熱銷產品推入市場之前,就要先將產品變成“生魚片”,這樣才能售上高價。

但是,很多人誤讀了其中的真正含義,隻是把它當作領先一步的另一種說法。在尹鍾龍的眼裏,“速度經營”不隻是領先一步那麼簡單,而代表著一種新的遊戲規則。

為了解三星成為“快品牌”的一些新規則,我在3年時間內,采訪了數十位三星電子的中高層經理。他們嘴裏有一個類似的詞彙:有所區別。

三星在品牌上就采取了“有所區別”的戰略,放棄常規的營銷推動策略,采取了品牌引爆點策略。傳統的營銷策略是靠營銷推動,因此品牌努力的重點是營銷、廣告上的投入,這就需要非常多的資源和時間。在數字時代,三星電子將重點放在極端:即那些對品牌有非凡影響力的關鍵點上。比如高端人群、高端品牌,從而實現品牌的低成本、高增長。

2006年3月,在德國漢諾威的CeBIT展會上,我遇到三星電子全球CMO、專務李宗錫(Gregory Lee)。問及李宗錫眼中的“速度”,李宗錫表示,三星品牌下一步目標不是量的增長,而是質的提高。李宗錫把三星電子的超越目標放在了那些品牌內涵更深廣的品牌上,比如寶馬。

成吉思汗的速度

談及速度,不能不關注另一個“速度之王”——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