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8輯)-《公司錦標賽》13(2 / 3)

上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我去考察墨西哥以後有一種感覺,好像墨西哥經濟是殖民經濟,不是主權國家。因為很多流通抓在美國人的手裏,後來90年代中期我去了東南亞、泰國、印尼,我感覺他們的經濟也有點兒半殖民的味道,控製在華人和日本人的手裏,市場都是日本人在管理。我擔心中國也會出現這麼一個狀況。

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很難去整合國外的資源,也很難整合國內企業,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很難做大。這裏麵有文化、企業家整體素質、國內市場的問題。

雅戈爾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麵如何做大?也許隻有搬到香港去,搬到海外去,用國外的人才做。要求中國實業家用20年、30年的時間能夠像跟人家工業化200年、300年的企業相比,有點兒為難中國企業家了,在這樣的環境裏麵,有的人沉默了,有的人轉移了,還有的人醉生夢死。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能享受人生就享受人生。這樣,對中國企業很危險。雅戈爾說要做百年企業,提出這個口號實際上很難。

寧波商業銀行和中信證券兩案的投資成功深深刺激了李如成。前者的上市一把讓雅戈爾進賬近120億元股權收入。“這是有些企業做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李如成進一步想,“原來投商業銀行是被動投資,現在我為什麼不主動拿這100億去作戰略投資者?100億投到100家企業裏,有60家成功的話,都可以變成1000億。再讓我自己去辦一個最優秀的企業很難,但我可以去投!”

“現在不是我一個人在想,是所有企業家都在想這事兒。”李如成對說,“可是都不想搞實業了,都想搞股權投資,也有問題。”

富於爭議的“第二波”

從2007年開始,自稱比較封閉、喜歡隱居生活的李如成在全國各地遊獵,展開雅戈爾的投資“第二波”。

“我現在就是一個項目經理。”李如成對記者說。現在,雅戈爾的服裝主業由李如成胞弟李如剛負責,李如剛也是雅戈爾的創業元老,房地產板塊掌帥者為職業經理人蔣群,惟有投資業務李如成親力親為,搭檔中有他的獨生女兒。

浙江有一個企業家與各省官員之間的圓桌會議,李如成每年都收到請帖,幾乎從來不去,2007年參加了。去四川,據杭州商界的某位人士說,李如成說了句頗不像他風格的話,“我拿了100億,專門到這裏談投資!”

據李如成於2007年10月27日在集團第三季度經濟工作會議的講話,雅戈爾投資將“重點投資資源型、創業型、產業帶動型企業及擬上市公司,探索與金融合作的可能性,帶動社會資金,逐步形成私募格局,爭取打響中國PE品牌。”

在他的規劃中,雅戈爾不會在風險投資方麵涉獵太多,而是將絕大部分資本去做一些Pre-IPO項目。“很多不錯的公司,比如一些科技型的企業,他們都是專注科研的,對資本市場不太了解。我們進去以後,把他們作股權的重組與改造,然後上市。”事實上,在資本市場高溢價的背景下,能夠短期獲利、風險較小的Pre-IPO領域已成為本土PE競逐的熱土。如果說10年前投資廣博、宜科、寧波商業銀行、中信證券的成功是無心與運氣的成份居多,那麼雅戈爾現在的投資思路跟市場上的其他PE力量相比,並看不出新意與獨特個性。

但從雅戈爾(600177.SH)公告的投資清單來看,實際雅戈爾2007年投資的產業企業並不多,除了年底宣布收購跟主業相關的Smart和Xin Ma,雅戈爾惟一一筆產業投資是以3億元投向主營業務產品為摩托車儀表、汽車儀表和紙產品的上市公司——黃山金馬股份(000980.SZ),大額投資仍流向曾獲利最多的金融領域,其中以3億元申購南方穩健成長基金,以1.8億元投入浙商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最大手筆是在2007年11月以35.88億元認購海通證券非公開增發的1億股。李如成自言將集中火力做的Pre-IPO項目尚無公告(山西陽光和杭州創業軟件公司因數額過小而沒進入公告中)。而在雅戈爾曾證明自己具有盤活國有資產高超技巧的戰場(如廣博、宜科項目),2008年機會已大為減少。

據李如成透露,雅戈爾在2007年年初變現的中信證券部分股權,最初目的是投資雲南銅業,雲銅答應給雅戈爾8000萬股,但後來對方改變主意,雅戈爾的計劃中斷,“當時投了就不得了,至少能翻6倍。”李如成說。

海通證券是雅戈爾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也是業界對雅戈爾投資行動中最有爭議的一起。中信證券分析師李鑫認為,“雖然海通證券目前市場價格44.79元,(雅戈爾認購的)增發發行價格較之是80.11%的折價,但由於增發股票鎖定期為12個月,期間證券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且海通證券目前已流通的股票占比僅為2.84%,12個月後麵臨較大流通壓力。”

國信證券分析師方軍平則說,證券行業是雅戈爾相對陌生的行業,“海通證券不是雅戈爾有能力可以控製的,因為證券公司的業績,誰都說不好。沒有理由讓投資者相信雅戈爾有這方麵的能力。”

“投資不是炒股票,不能說隻看一年的,要看趨向。我就把它放在那兒,等待機會嘛。”李如成這樣回答質疑,他認為投資海通的成本並不高。

“在我來看,雅戈爾會慢慢梳理和調整它的投資方向。”寧波民營企業商會秘書長黃江偉說,“企業都會經曆這樣一個過程,最先是逐利,什麼賺錢什麼來,最後它也會發現有所為有所不為,會把投資方向、從某種角度在一個大的方向上框定。”

李如成也說了類似的話。

黃江偉進一步分析,分析者單看數據看不懂、看不明白中國的好多現象,“李如成在投資上的判斷一定是多維的,拍板時一定綜合了多種因素,不會單憑數據來判斷。你把雅戈爾曾經的機會放在金融學教授麵前,他未必會操盤出一個現成的李如成。實踐出真知。”

謙和的外表下,李如成有一個堅硬的內核,多年來實業的一帆風順培養了他的自信,他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數次逆風而行上。“他能很快建立對別人的信任,但要很長時間才會考慮聽取別人的建議,在投資方麵一直獨立思考。”某家財務谘詢機構負責人說。

李如成還是想在投資方麵搭建起一個精良團隊,而不是靠他單獨決斷。他承認,整個2007年,他在尋找投資人才上花了很大精力。但他拒絕透露具體進展。

投資界很多人都願以“觀望”來表示他們對雅戈爾的態度,在預測它未來的投資業績時出言謹慎。國信證券的方軍平說:“雅戈爾做投資才多長時間呀?就跟一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你就說他將來能當皇帝,這太荒謬了。”

實業再發力

當雅戈爾在資本市場風頭正勁時,相熟的金融業專家曾給李如成提過類似建議:放棄紡織、服裝——遭到李如成拒絕。

“雅戈爾通過金融投資獲利最多,但未來我倒認為他應該側重產業投資。特別是產業和金融投資的組合。”世紀縱橫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總裁閻同柱說,“實際上是一種類PE的方式,通過購並、整合、收購,提升價值。”

在上一輪多元化潮時,李如成就不曾放棄主業。1997年,是雅戈爾與同行的分野,大批紡織服裝企業有感於主業利薄,又需要為手中的錢找出路,紛紛走上多元化,例如杉杉開始投資銅箔材料、熱縮材料等高科技項目,李如成則不同,最初投資仍圍繞主業,例如廣博、宜科以及貿易公司,與紡織、服裝廠都有業務往來,而投資商業銀行和券商隻是作為調節主業資金餘缺。

黃江偉說,“如果雅戈爾願意,它是最可能改變中國服裝業格局的力量。李如成在服裝行業浸泡了這麼多年,他對裏麵的門門道道,跌宕起伏,看得太清楚了,現在又有強大的資本支撐。(整合海外資源),非他屬誰?”

當在投資上花費太多精力,收益已遠遠超過實業收益時,再回到辛辛苦苦的製造業需要勇氣。李如成曾表露出的對實業悲觀的情緒無疑是真實的。在服裝企業營銷成本、物流成本越來越高、競爭加劇、利潤趨薄的情況下,用老打法在服裝業鏖戰,雅戈爾的確很痛苦。該開的店開了,該推的品牌推了,該有的價位有了,但雅戈爾始終隻是一個服裝中檔品牌,向上很難,想下走就得打價格仗。雅戈爾在前幾年被迫搞“金色雅戈爾”、“綠色雅戈爾”,就是希望借此突圍,但市場對這些概念認同度一般。

但是,業界與同行的新打法給了李如成衝擊。

一個是PPG的崛起。2007年,寧波服裝協會開會時,這三個字母頻頻出現在傳統服裝業大佬口中。過去寧波服裝企業都講網上銷售的缺點,認為簡直不可能,PPG出現後原來的反對者也動心準備開拓網上市場。但他們忽略了PPG的成功不僅是利用網絡,而是做了減法,襯衣款式、色彩單一,男人比較“懶”,不太在意逛店的樂趣,價位又比較便宜。不過PPG畢竟提醒他們,紡織服裝產業也可以“做輕”。雅戈爾以襯衫起家,苦心經營20多年,2006年襯衫的銷售額才達到8.7億,而PPG用了2年時間就做到10億元(PPG預計的2007年銷售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