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到了同為宏碁出身的主板企業精英的總經理陳漢清,雖互為競爭對手,但正直的陳漢清還是把過去與廖敏雄等人共事的良好感受如實相告,並確保華碩團隊“技術實力在台灣無出其右”。至此如獲至寶的劉根山決定向華碩下單,還情不自禁地四處告知同行,為華碩做了大量免費廣告。
通過山汶,華碩的第一單業務,就將主板賣到了世界各地小型電腦廠商手中,自此跨進了自行組裝電腦(DIY)市場。——如此貼近最廣泛市場的切入角度,終於幫助華碩團隊找到了成就未來巨人的市場策略。
一邊摸著石頭過河,一邊梳理思維。四五年後,在施崇棠的帶領下,華碩終於形成了清晰的市場策略——向巨蟒(國際IT大廠)、地頭蛇(世界各地方品牌電腦)和螞蟻雄兵(散戶經銷商)全麵供貨,先期扶持後兩者,前者在企業壯大後重點出擊。
他們的邏輯是:①過去台灣廠商總要付出高價向當時全球最大的主板廠美國Micronics采購。低成本的本土華碩出世後,一塊主板賣1500美元,總是比華碩晚推出的Micronics卻要賣到2500美元,巨大的價差必然使華碩暢銷;②華碩因占盡市場先機和較低價格,一二三線的客戶均會樂意接受。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華碩主板的品牌知名度也將實現最廣泛的傳播;③後兩者因實力較小,華碩將能掌握更大的議價權;④後兩者的DIY電腦因其低價,同時各“地頭蛇”在本地擁有的比國際大牌更快捷的售後服務,都將使華碩順勢大量出貨;⑤DIY電腦的品質常常被千夫所指,而華碩恰好能滿足後兩者對高品質的渴望,“電腦中裝的是華碩主板”甚至是招攬客戶的“賣點”。如此互補形成雙贏,將促使雙方合力做大蛋糕……
就這樣,華碩在486時代一馬當先,成為市場上“優質主板”的代名詞,在大陸被稱為“金板”。與此同時,幫助華碩確立市場策略的施崇棠,也成了華碩的新任董事長。
施崇棠出山
不過,最初並無意參與華碩創始工作的施崇棠,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宏碁與四名學生“會師”?這一放在別處不可思議的情節,再次真實地發生在了華碩身上。而緣由,與華碩蹣跚學步所遇的困局緊密相關。
華碩初入市場一路高舉高打,第一年即營收2.3億台幣,1991年猛增至14億,1992年21.8億,但1993年突然停滯不前,基本與上年持平為23億。四人感到,企業已在發展戰略、管理製度、市場策略、人才儲備等方麵遭遇到了瓶頸,無論怎麼踩油門也感到力不從心。他們在辦公室裏無休止的爭吵甚至引起了員工的“憤怒”;更嚴重的是,他們明顯察覺遇到了一個強勁對手——這個對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老師施崇棠!
事實上,隨著這四人離開宏碁,他們與施崇棠的同事師友關係,也已經被競爭潛規則催生了幾分無奈的僵持與對立。在市場上“狹路相逢”,變成雙方無可回避的衝突。
與Intel的全麵合作,是IT廠商必爭的榮耀和製高點。有一年雙方都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參加國際計算機展,童子賢事先打聽到施崇棠將於第二天早晨八點與Intel主管舉行會議,於是立即與同事半夜急電至Intel主管下榻的賓館,輾轉查到房間,與對方敲定一大早七點先一步進行會議,試圖搶下宏暮的生意。隨時緊盯老師的動向對其“攔截、圍堵”,成了多年來華碩團隊最重要的任務;萬一落後一步,也得隨後跟上“滅火消毒”。
時日一久,童子賢心想:“幹脆把老師請出山,一勞永逸。”這一來,競爭對手的最強大,就能變成自己的最強大。
為了爭取施崇棠,四人曾有多次半夜還“賴”在施家不肯離去的紀錄。或是誠意感動,或是本就相互欣賞,成就更大事業的理想終於使施崇棠點頭允諾。1994年初,年屆42歲的施崇棠終於辭去宏碁個人計算機事業部總經理之職,遂了童子賢等四人當年的心願,出任年輕華碩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從此,華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之後十來年時間,施崇棠讓華碩迅速增長了200多倍,牢牢坐上了主板世界霸主位置,並有多個項目名列世界第一,筆記本電腦世界第四,一舉躋身世界500強。他曾說“這是一個龍的時代”,那麼無疑是施崇棠使華碩真正成就了“龍時代傳奇”。
不過誰也沒料到,施崇棠這個不吸煙、不喝酒、不喝茶,也不喝咖啡,看上去儒雅柔和,甚至有些弱不禁風的“最不像CEO的CEO”,身上卻暗藏了一股令人折服的堅韌和霸氣,他說:“要生存得好,就要做到最犀利最尖銳!”
一來到華碩,這個著名的“技術狂人”就對企業經營思路進行了全麵調整,製定了上文所述的市場策略後,他進一步理清戰略,他問大家:“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第二高峰是哪一個?”眾人不知。施崇棠說,這就對了,問題裏麵暗含的意思是,華碩要為天下人知而不被芸芸品牌所淹沒,唯有“世界第一”這一條路可走。
爭取世界第一,不但要重視短期利益, 更要學會“下長棋、比氣長”,要比所有對手考慮得更長遠,更能堅持;同時企業素質需要全麵提高,在堅持“崇本務實”的工程師文化的同時實行“精兵主義”,一邊廣蓄業內精英,一邊從高校大量收進優秀畢業生。他說:“企業組織中人才絕不可偏廢,有如棋局中將、士、象、車、馬、炮、卒都要到位,而且要擺到正確的位置。”然後他年複一年親自上講台,對員工進行專業原理和業務素質的“魔鬼訓練”……
華碩就這樣朝著理想堅韌不斷地“長跑”,終於鍛造出一副強健的體魄。
到1995年,華碩營收增至78.7億新台幣。
主板全球霸主
就在施崇棠對華碩轟轟烈烈全麵再造的同時,世界IT格局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隨著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世界IT潮流隆隆推進;同時席卷而來的低價競爭又使各板塊利潤變薄,於是越來越多的大廠奮勇進入電腦主板製造行業,爭搶這塊還算誘人的蛋糕。
1995年全球IT巨人Intel突然宣布大舉進軍主板產業,第一年要出貨1000萬片,並且重點出擊中高端市場。大敵當前,施崇棠與台灣所有主板廠老板一樣,感到脊背發涼,手心冒汗!——幾乎占據全球70%市場份額的台灣主板企業,即將麵臨生存危機。
世界主板業形成以來最重大的一次曆史事件爆發了。
猶如一群螞蟻平日裏相安無事平靜爭食,突然間一隻巨大的恐龍闖了進來,各廠家豈止是驚慌失措?完全是朝不保夕,四散奔逃!所有主板廠都惶惶不可終日,不知誰有能力逃過這一劫難,大家紛紛以“Intel風暴”來形容這次產業衝擊。
Intel主板的高價定位,與同做中高端主板的華碩直接產生了衝突,一場麵對麵的陣地戰已是黑雲壓城。“當時業內都認為華碩必是這次風暴的最大受害者,也有不少人勸我說,Intel太厲害了,不要與他們作對。”施崇棠平心靜氣地回憶著這場驚心動魄的往事,“但我認為考慮這些都已沒有用,唯一的出路是迎接挑戰。”
施崇棠非常執著地認為,以技術為根本,找到一個精準的市場策略,加強自身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並聯合其他企業一起上,再以台灣企業慣有的效率、成本和彈性優勢,綜合評判,他覺得自己不一定會輸。
於是,有人很快萌發了“大打集體戰”的念頭,立即得到台灣各路英雄的響應。集體戰的策略是“圍魏救趙”——當時台灣主板業已在國際市場占有相當份額,每年向Intel采購的微處理器數量大約占Intel總出貨量的70%,顯然這是Intel被台商掌控在手的軟肋,隻要大家同心協力集體“叛變”,全部向Intel陣營以外的廠家采購微處理器,Intel就將被釜底抽薪,甚至麵臨滅頂之災!
Intel隻要一進攻,就會被“反噬”!“集體戰”的構想立即被各路廠家付諸實施,一場四麵楚歌的“人民戰爭”開始讓Intel感到手忙腳亂,滋味難受。領軍企業宏碁與康柏共同支持Mips公司的R處理器,其他廠商也開始停止向Intel采購,華碩則考慮到與Intel的密切合作關係,采取溫和策略迂回成立了“崇碩科技”,從側麵專事采購升揚(Sun)Spare微處理器,頗有有意向Intel展示其應變能力的意味。
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變成了飄忽不定被攻擊要害的“遊擊戰”,Intel不敢掉以輕心,終於打消了大舉進軍主板的念頭。一場大戰平息下來,台灣眾廠商毫發未損,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