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係列(第8輯)-《公司錦標賽》17(2 / 3)

比亞迪進入汽車業後,先在上海建了一個檢測中心,這一“多餘之舉”卻極富遠見,奇瑞旗雲在俄羅斯的對撞檢測中更被撞成一堆廢鐵。在進入汽車業後,比亞迪首先考慮的就是先把試驗平台打造好,避免出現類似悲劇。為此先後在上海和西安的基地分別建了一條試車跑道,還建設了碰撞實驗室、道路模擬、淋雨、高溫、綜合環境、抗幹擾等檢測實驗室。

F3上市前做了很多測試,比如耐久性試驗,在車裏裝上沙袋、石頭,24小時在試車場裏跑,人歇車不歇,正是這樣的笨辦法保證了F3的品質。使其成為國產車的主流經典。

目前,比亞迪的研發中心也在上海,已經有3000多名研發人員,60%的生產設備實現了自主研發。相對國內其他汽車企業,這一比例驚人,在他們熱賣F3的同時,一係列新產品正在試驗中。

在北京,比亞迪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模具中心,為整車製造奠定了基礎,此外,比亞迪還為美國克萊斯勒等國際巨頭生產企業模具,比較而言,2007年7月,奇瑞汽車和菲亞特汽車就曾因模具問題發生糾紛,奇瑞也正是由於沒有自己的模具,車型開發受製於人。

比亞迪汽車去年的增長速度是500%,今年計劃是15萬輛,增幅250%。如果能保持每年100%增速的話,到2010年時的年銷量就會超過百萬大關。未來剝離上市後,汽車將替代電池,成為比亞迪的最大產業支柱。

從生產電池到造車,比亞迪像袋鼠一樣繁衍了一個又一個新業務,汽車隻是最年輕的一個,但它傳承了比亞迪的基因。“一出生就風華正茂”。

為新產業建立保護性“育袋”

在2003年,隨著上市的最終完成,比亞迪登臨電池行業顛峰,舉目四望,後不見來者。對於一個不到10年時間即做到行業第一的企業來說,繼續電池行業,顯然無法滿足其勃勃雄心。

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布局的轉移與調整,由此成為比亞迪的自然選擇。

比亞迪從電池領域向汽車領域擴張,是一種從低門檻行業向高門檻行業的逆向擴張,先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和風險,以至當初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之時,股價狂迭20%,但是,比亞迪最後卻成為一個異數。

為什麼比亞迪可以成功而別人失敗?比較比亞迪與另外幾家進軍汽車行業的企業,我們可以洞察成功的產業轉移後隱藏的玄機。

美的、奧克斯、波導等,都身處完全競爭行業,對於他們來說,本來是逆勢能擴張,壓力巨大,再加上其主業領域,並沒有建立絕對競爭優勢,進行產業轉移,更象是進行兩線作戰,很容易陷入困境。而比亞迪則在電池領域建立了絕對競爭優勢,短期內,還無別的競爭對手可以超越他們。

而同樣是處於絕對競爭地位,為什麼格蘭仕向空調行業進行轉移陷入僵局,而比亞迪卻成功了?這個問題則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即產業本身的選擇。

格蘭仕進入空調行業的時候,空調行業已趨於成熟,格蘭仕逆勢擴張要想成功無疑是浪底淘沙;而在國內汽車行業,由於政策的限製,國外優秀品牌無法徹底進入中國,而隻能與一汽等國有壟斷巨頭合資,很顯然,合資品牌並非市場經濟體製下的最佳選擇,而在民營領域,則隻有吉利、奇瑞等稍成氣候,作為半開放的領域,其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比亞迪選擇汽車行業看似天馬行空,實際上是形散神不散,整個產業鏈各項業務之間可以發生聚合效應。日本汽車的崛起與電子器件在汽車中的廣泛應用有很大的關係,裝在他們汽車上的電控係統能安全可靠的運轉。同樣,在電子部件、模具、車載電池等領域的領先優勢,使比亞迪可以先握住某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零件,再組成整車的集成優勢,造就了一般民營企業無法超越的至高點。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迪成功進行產業轉移,具備幾個獨特的根基:其一是在主業方麵,建立了絕對的競爭優勢,使競爭者難以短期突破,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為新產業的成熟贏得了時間,造就一個母體的“保護袋”;其二是在產業布局上,選擇了處於發展初期的,未來潛力巨大的行業,可以迅速完成原始積累,不至於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其三,在於其區別於國內多數企業,比亞迪一向注重技術研發,使其在新產業領域具備強大的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