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成畫園林畢竟成畫 吞悲遠嫁終究吞悲(2 / 3)

正說著,趙姨娘一頭紮進來,說道:“我來的不巧了。我聽得我們姑娘哭了,便趕過來安慰。想著姑娘即嫁再回不來,喜歡的、厭惡的人都再不得見,因此要哭。隻是姑娘也要想開些,你並非嫁人做小,或到貧苦人家,竟去海外做王妃呢。平常人家姑娘如何巴望到這個福祉?”惜春不待趙姨娘講完,提步去了。趙姨娘愣愣的,望著惜春的後影,道:“四姑娘如何就厭惡起我來,我並未說他什麼,隻論我們姑娘的事罷了。”眾人皆不答腔,探春便說道:“我心上已自好過,不用姨娘費心。姨娘今兒既來了,我少不得勸導兩句。往後少說話。既說了,用些腦子心思,別惹人笑來惡去。凡事想著府上及太太的利益,姨娘的利處就有了。另有環兒,也須教他好的道理,走上正道,路自然越走越寬闊。既如此,此際一勢請姨娘將環兒叫來,我教導他幾句。”趙姨娘道:“可知,你一走,環兒就孤單了。我天天愁,多少個晚上睡不著。”探春惱道:“姨娘也不聽聽自己說的什麼話!怎麼‘環兒就孤單了’?府上人多力眾,兄弟姐妹這麼多,怎麼就孤單了?是姨娘將他孤單,是你們將自己孤單!叫我怎麼說話!”言罷眼中含淚。趙姨娘依舊遵照自己的心意,說道:“姑娘從來多嫌著我,嫌著兄弟!我早知道,白養你一場。放心,我們受氣遭苦,也累贅不到你。你享受你的榮華富貴罷。”李紈、寶釵皆勸道:“姨娘快叫過環兄弟來。”說著,起身送出趙姨娘。

紈、釵回屋,探春猶自啼泣。李紈、寶釵皆勸導:“姨娘就這性子,三妹妹快別生氣。環兄弟還小,等大些自然好了。你隻放心走罷。”說到“走”,由不得心內感傷,便不語了。又不便走,三人靜坐一回。竟說賈蘭下學回家,聽丫頭們說母親去秋爽齋了。想著今兒在學裏作了首詩送與姑媽,因將詩謄好親送過來。李紈見賈蘭來了甚奇怪。賈蘭說出原委,探春極喜,讓賈蘭坐下,又命侍書取來宮裏點心。探春讀罷詩,心中感慨,道:“蘭兒有才略,大嫂子以後必享其福。”李紈道:“小著呢,說不的那麼遠。”因取過詩讀,寶釵也湊近看,乃是一首律詩《陽春送別》:

高誌離桑梓,荒夷貴鳳鸞。

鄉音前後失,世故古今端。

鴻雁焉飛海?蟾光豈譯官?

花開如笑靨,異族一般歡。

寶釵讚不絕口,道:“蘭兒好才情,連我們心裏的意思都寫出了。”李紈謙遜道:“那裏說上才情。隻對他姑媽敬份誠心罷了。”李紈母子及寶釵用了點心,又與探春說些衷腸話方告辭。才出院門,見趙姨娘帶著賈環,一顛一搖走來。賈蘭給賈環請了安,又問道:“三叔叔這幾日因何未去學堂?”賈環麵露得意,說道:“三姐姐即將遠嫁當王妃,老爺特準的假。”賈蘭“哦”了一聲。李紈向趙姨娘道:“姨娘忍耐些,休再氣著三姑娘,往後不知那日再見呢。”寶釵又對賈環說道:“好好聽聽你三姐姐的話罷,日後想聽也難了。”他母子聽著,入進院裏。

探春見母親與兄弟來了,心生憐惜。讓二人坐,趙姨娘別別扭扭坐下。賈環見桌上有點心,說餓了。探春命侍書將桌上殘跡收去,重新取過新鮮的來,又給他二人斟上茶水。探春見賈環不論坐姿吃相,終究有猥瑣與浮躁之氣,思想此氣質非一日之成,故欲說又止。

趙姨娘突然從腰間解下一塊葡萄玉佩,捧給探春,道:“姑娘請收下此佩。我沒有什麼好東西送你,但這塊佩有些意思。原是你姥姥的主子賞他,姥姥臨終將此佩給了我,我一輩子就養你一個閨女,不給你給誰?姑娘收好,望你海外宮中還能念想起我。”探春一言不語,接過收下。趙姨娘又道:“好不好,是我生養你一場。我不指姑娘報恩,你這親兄弟,姑娘總該扶持。”又推著賈環道:“你要說的,現在不對你姐姐說,幾時再說。”賈環抹一下嘴,道:“望姐姐當了王妃,不要忘本忘恩忘了我們。有使者來,必修書來家,記得提攜兄弟。人知你有心提攜我們,就沒人敢欺負我們了。”探春長歎一聲,道:“我若再和你們慪氣,人也議我。我若能平心靜氣,聽你們說這些話,也不是我了!環兒一心上進,老爺太太怎麼不疼他,說那要人提攜的話!堂堂公子少爺,怎麼就要人欺侮?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怕丟人。環兒,我告訴你。你好好讀書,圖個進取,果真未求上功名,你一心一意聽老爺太太的話,以後也沒有你的虧吃,姨娘也沒什麼可愁的。除非你們原有私心,再聽那些奴才小人挑唆,便是自取繩縛。別說我,老天也不容力助你們。姨娘也當安分守己,隻學那周姨娘行事,又省心,又可圖個安好。凡百利益,不爭,該你的還是你的;爭了,失去顏麵,又把該得的弄丟了。這個道理極淺顯,你們兩個竟須深思。再有,我走的遠,日後什麼光景,我自己並不知道。惟知好好的過活,不辜負朝廷關愛,老爺太太教導,亦不枉費此生天賦。至於將來能否惠及府上,我亦不知,惟恐心有餘力不足。”

趙姨娘與賈環靜穆聽著探春訓導,聽兩句,點一下頭,想說什麼又說不出。探春從書櫃中取出一套文房四寶及兩幅古畫送給賈環,又從首飾盒裏取過一隻金鑲寶石戒指,一對金累絲耳墜,送給趙姨娘。二人接過,謝了。趙姨娘道:“姑娘的話我都聽著了,隻一句我不服。周姨娘拿什麼與我比?我肚裏孵出一兒一女,如今兒子快成人,女兒當上了王妃,我對賈府多大功勞?周姨娘有什麼,我如何學他行事?我學他,不如叫我去死。”探春聽畢,但恨不能撞牆,滿眼是淚,對趙姨娘道:“姨娘冤,姨娘苦,姨娘錯,就是這個因!姨娘若有功勞,誰人又是瞎子?別人讚得,自己說不得。說了,什麼也沒有了。隻記著,自己是個姨娘,隻管照姨娘本分做事,人就敬姨娘,且自有利益。還聽不明白,我也不好再說了。今兒這樣的話,聽也罷,不聽也罷,是最後一次了。姨娘有福,且聽;沒福,便不聽。”言罷,長歎一聲。趙姨娘咕噥著:“我是姨娘,至死是個姨娘,不是肚裏養出兩個孩子的娘……”探春道:“明白了,海闊天空。”

正說著,賈母屋裏丫頭過來請探春過去吃飯,探春答應。趙姨娘與賈環遂辭別,探春看著他兩個趔趄著出去。趙姨娘剛跨出門檻,猛可聽見探春在身後喊道:“娘,我是知你孕育之恩的。”趙姨娘一個跟鬥栽下去,跌倒台階上,回思隻似夢中。探春自己也怪異才剛說出那句話,趕忙過來扶起趙姨娘,親與他撣掉身上的灰。看他扶著賈環,一步一跌走出院門。一隻幼鴉撲棱棱掉地,複又飛上樹梢,賈環連歎“可惜”不曾逮捕。探春折身進屋,坐在椅上,愣一回神,掉一回淚,再洗麵修飾,往賈母處去。

探春此嫁自是不同尋常,眾親戚故交一般贈送賀禮。府上定了初一、初二日宴請親友,自有一番熱鬧鋪張。初一日賈母勞乏,第二日且在內養息,不見外客。偏初二日南安太妃坐轎親來為探春賀喜送行,賈母隻得勉強換裝接待。南安太妃見賈母精神不濟,並不為難,說:“老太太隻管休息,我隨意坐坐。”賈母稱謝,說道:“老不中用,叫太妃笑話了。”另外兩位公侯誥命,及王子騰夫人、邢夫人、王夫人等皆賠笑。南安太妃笑道:“等我有老太太高齡,還能站著說話,看孫女做王妃,乃是佛祖照護了。”眾人皆笑,兩位公侯誥命笑道:“皆當得福東海,壽南山。”一時南安太妃被請至大觀園中去,賈母亦不客套,自歇去了。

此日,賈政又與賈赦帶領賈珍、賈環等並幾位族人,送探春往禁宮晉見元春。至禁門外,早有內官迎候。男丁出轎下馬,林之孝等多名家人及族人外麵守候。禁門三丈高城牆墩台上,九間大殿富麗巍峨,角樓高崇,直似三巒環抱,五峰突起,聲勢浩浩。內官帶領諸位賈氏自左側門入。探春依舊坐轎,父兄等步行跟隨。莊嚴肅穆,眾人心內難免戰戰兢兢。庭內闊疏森嚴。金河蜿蜒,橫亙東西,碧流之上飛架五座金橋,漢白玉欄杆依波宛轉,恰似綿綿玉帶。登入世和門,遙見天和殿,煌煌威威,氣象崢嶸,上麵垂簷廡殿,黃色琉璃燦燦閃輝,兩端吻獸靈動威嚴。紫殿崇坐十丈高的三層重疊基台,各層皆飾漢白玉精雕,欄板透雕,望柱雲龍祥鳳,龍頭威儀。娟麗玲瓏,疊疊起伏,一如漢白玉砌就之天上山巒。探春於簾內朦朧見識,感慨無已: 此番天工偉創,世間決無二國,惟泱泱天朝君匠,才有此氣魄製度。眾人謹過世和殿,恭過曦和殿,肅過安和殿。宮中那份磅礴壯麗,天命威威,皇權赫赫,石頭也曾錄詩歌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