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的承諾,一定要兌現
父母不要輕視一些生活瑣事,人的變化往往從這些小事開始,注意這些小事,是可以使相當多的孩子不在青春期誤入歧途的。——科威特作家穆尼爾·納素夫
在中國,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其實對孩子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很少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因為他們知道“言而無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他們往往認為對孩子說話算不算數無關緊要。所以,中國流行“哄孩子”的說法。本質原因就是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也沒有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是承諾,沒有理解父母與孩子質檢的關係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因為孩子沒被父母平等的對待,他們也特別渴望平等。
我們最常見的家長對孩子不講承諾的事很多,例如: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時間發脾氣了,爺爺奶奶總會哄上一句無法實現的諾言:“吃完飯我們下樓去玩了!”“乖乖穿上鞋,我們就可以吃水果了!”“洗完臉就可以講故事了!”
在百度的一個父母吧裏,一個匿名帖寫道:“媽媽,你答應周末帶我去科技城又沒實現,你不理解那種感覺。當你答應我的時候,我是那麼開心,幾乎興奮得睡不著覺,但你卻一次次沒有履行你的承諾,我真是很討厭你這樣,你能不能改一改啊!”此留言真實展現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得到了不少孩子的同聲回帖。父母的一句話能使孩子小小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連鎖反應,他們討厭父母把自己說過的話不當回事兒。這種不把孩子當作權利個體,片麵地用哄騙方式教育他們的態度,實在不可取。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忽略掉孩子的心理,其實,那是因為我們總是習慣站在高他們一等的位置上和他們相處的。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危機,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嚐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盡可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並且,要時刻注意兌現自己的承諾,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會誠信做人。
批評一定要有理有據,且選好時機
任何批評,其根本目的不僅在於抑製孩子的過錯行為,更重要的在於激發起孩子好的行為。
批評是家長教育孩子時常用的一種手段,但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家長不能很好地進行批評,從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那麼,家長應如何批評孩子呢?
有這樣一個好的例子下麵向大家來講述一下:
一天夜裏,妻子推醒丈夫。低聲發顫地說:“今天派出所找過我,咱家的小三跟幾個同學在假期裏偷過幾家商店。丈夫聽了大吃一驚。妻子接著說:“他們說,已找過小三和他的同學,他們也承認了。丈夫聽了頓時怒火中燒,真想立刻衝到兒子房間,狠狠揍他一頓。但理智沒讓他去成。丈夫覺得兒子剛12歲,還是個孩子,又是初犯,如能通過批評教育及時正確引導,比打一頓的效果會更好。於是,囑咐妻子說;“一,在他哥哥麵前隻字不提,以防兄弟間發生口角時揭他的短,刺傷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對小三談,我暫時回避,日後找機會再跟他談;三,對小三的批評重在正麵引導,體貼他,溫暖他,切勿用冷言惡語刺激他,更不能打罵。”幾天後的一個中午,提前下班,兒子也第一個放學回家。丈夫就把剛收到的一份《法製報》遞給他,讓他看了一段關於“少年犯”的文章。等兒子看罷,父親就趁熱打鐵,從一條小蟲毀了一條大船談起,談到盜竊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後就會犯更大的錯誤……兒子聽得很認真,不斷點頭,但父親仍沒有未觸及兒子偷東西這個事。
十天後,派出所將小三盜竊揮霍掉的東西折款245元責令退賠。從妻子那裏得知,小三為此很著急。因為他清楚家裏條件並不寬裕。父親認為跟兒子直接麵談的時候到了。晚上,他單獨和兒子直接了當地提起此事。先講了如何做人、遵紀守法的道理,最後說:“盡管咱家很困難,但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賠上,但有兩條你必須記住:一,吸取教訓,從此堅決洗手不幹;二,必須抓緊學習,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兒子聽後,發自內心地哭了說道:“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幹壞事了。”
此後,小三真的變了,到了期末;還拿回家一張獎狀。
一位可欽可敬的父親!真可謂教子有方。看來,批評孩子也是一門藝術。那麼,這位父親的教子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