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禮儀是家庭幸福的資本(5)(1 / 2)

她作為曉曉的母親在體會到孩子給家庭帶來的歡笑和快樂的同時,也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的缺點,如自私、刁蠻、任性、倔強等等,一開始,她認為這是一般獨生子都有的“通病”,等長大些也許就會改變吧。可是,當曉曉漸漸長大以後,夢凡還是覺得孩子的缺點沒有改,反而還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夢凡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她越是感覺放不開手,如此循環,曉曉越大,夢凡就管得越嚴。這樣就讓曉曉也越來越反感,他性格中的叛逆被徹底地激發出來了。越是夢凡不讓做的事情,曉曉越去做。最後,夢凡實在沒有辦法了。隻好求助老師。

老師告訴她,她是對孩子看得太“緊”了,一般處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們,都不喜歡大人把他當小孩看。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處理了。所以,他們做起事來看上去有些“我行我素”,但這是每一個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過程,家長也不必為此而煩惱,適當地放手,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不能把他們像小鳥一樣關在“籠子”裏。適當的放手,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

對待父母,光有孝敬還不夠

與其讓輿論譴責,不如讓其褒揚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所以說,父母之愛位於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之上。

中華民族曆來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報,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個人如果對付予自己生命的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人生來就該有的良心,試想,如果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他又怎麼會去愛別人呢?可見,人世間所有的愛都需要從愛父母開始。

一代偉人毛澤東始終告誡人們不應該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他每次回歸故裏,總不忘到父母的墳前走一走,看一看,親手采集鬆枝,獻在父母墳前,然後深深地鞠上一躬,表達自己的思親之情。最為感人的是敬愛的朱德元帥那篇回憶母親的文章——《母親的回憶》,他說:“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他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誌,鼓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元帥為了報答母親的深恩,他不僅使母親生活上得到照顧,而且使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而進行英勇的鬥爭,使母親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於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光有孝敬是無以回報的,那就讓我們做理更好一點,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在心中,還要常回家看看

一百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孝在心,還要常回家看看。

幾年前,陳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歌中這樣唱道: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總操心隻奔個平平安安”。歌曲真正道出了父母的心聲。

父母為兒女們忙活了半輩子,到老了唯一的願望就是和兒女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可是,就連這個願望,很多父母都難以如願,迫於生活的無奈。很多人都想趁年輕把生活的基礎打得結實些,到老了就無後顧之憂。但是,他們卻忽略了父母的感受。當每天忙碌著在外賺錢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想到,家裏的父母望著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沉思……

有句話說得好:“錢是賺不完的,金子是挖不完的。”而親情對於我們來講卻是無價的。在忙碌之餘,別忘了常回家看看。“心動不如行動”,光有孝心是不夠的,要把它付諸於行動,讓心動成為現實,讓父母的心願能如願以償。

人若是不能親到,電話就要常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