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韋很幸運,沒有因這一小小的禮節性的疏忽而失去一位好朋友,可是畢竟幸運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如果因為禮節沒到位而背上一個不重視朋友的罪名豈不是很冤枉嗎?
收到禮物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如果因為一時的疏忽把快樂一掃而光是不劃算的。因此當你接受了一位外國友人的禮物時,一定要當麵打開,並表示喜歡和感謝,這樣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送禮人的尊重。如果不這麼做,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你對他送的禮物不感興趣,或是直接反應出一種錯誤的信息,那就是會讓人誤以為你不在意他送的禮物,所以才不會當著他的麵拆開,這在涉外禮儀中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禮儀由於文化共性而具有許多通約之處,但也由於文化多元性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涉外禮儀的應用一定要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結合。
不要請外國人吃你認為“好”的中國食物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他的喜好也是與眾不同的。如果非要給他加上另外一個人的喜好,那麼他會感很痛苦。
由於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社會背景、自然環境等一些因素的差異,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個人品味。中國人喜歡吃小炒米飯外加幾個饃饃,而外國人則喜歡來幾片三明治外加一杯可樂汽水;中國人不喜歡油炸食品,外國人則吃得不亦樂乎;中國人看著刀叉無從下手,外國人使得刀叉順順溜溜;中國人不喜歡吃生食,外國人卻獨愛那一盤半生不熟的牛肉卷……這麼多的生活習慣的差異,也引發出許多的尷尬有趣之事。
一次,劉光請來公司談判的幾位工作人員吃飯。由於大家也都是剛剛認識,所以劉光也不清楚對方到底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在短暫的猶豫之後,他帶領一行人到了當地一個頗有名氣的海鮮大酒店。他也隻是來過一次,當時覺得口味不錯。大家都入座後,點菜的任務當然又是非劉光莫屬了,因為他來過這裏,也比較熟悉這裏的菜價。在謙虛一番過後,劉光點的都是能代表當地或中國特色的菜係,心想,這次可以讓他們大開“胃”界了。可是令他尷尬的是,等到菜都上齊了以後,那幾位外國友人都各自相望而不動筷子,後來劉光吩咐服務員拿上來幾付刀叉,他們還是“愁眉不展”,隻是呆呆地望著,劉光納悶了,一番詢問過後才知道,原來這幾位友人看到桌上的菜以後就根本沒有吃的欲望了,一是因為他們從來沒見過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不知道怎麼吃;二是因為他們根本“聞”不習慣這裏的味道,又何談食欲呢?
最後,這頓飯是吃得不便宜而且也沒有達到劉光預期的效果,一頓價格不菲的飯也沒有揮出其任何價值作用,簡直就是一種浪費。劉光心裏暗暗叫苦,下次再也不會冒冒失失地帶外國友人吃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中國食物了。
我們常說,如果沒有食欲,即使是山珍海味擺在麵前,也不會有胃口去吃。這就像是兩個人去買東西,對於同一件商品,一方會認為不錯,而另一方則對此完全不屑一顧,瞧不上眼。吃飯也一樣,你認為好吃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能接受。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因此,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愛好強加給別人,那樣會讓人覺得很痛苦。
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不要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意向中,那樣會顯得很沒禮貌。
跟老外就餐,無需爭著搶著替他付賬
成功需要搶占先機,這樣你才能淘到第一桶金,但是生活中並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搶占先機”,有的時候,比較保守和收斂的做事方法反而能收到出乎意料的驚喜。
在國內,熟人與熟人之間吃飯時,都會搶著結賬,以表示自己的熱情。特別是一對情侶一起吃飯時,男方肯定會搶在女方前頭把賬結了,為的是一種顯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在國外就不同了,如果你搶著和別人付賬,則別人會認為你這是對他的一種輕蔑和不尊重。不僅不會領情,而且還會有可能從此翻臉,連朋友都做不成了。
小孫最近談了一個女朋友,他逢人便說:“瞧我的女朋友多靚,地地道道地俄羅斯靚妹。”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語氣中似乎還是透著一種顯擺與滿足。因此,為了這個心愛的俄羅斯靚妹,讓他“過刀山下火海”他都願意,更不用說一頓小小的飯錢了。這不,一個星期天,兩個人甜甜蜜蜜地相約在一家浪漫小屋,一起享受一個沒有工作的周末。這是小孫第一次正式地請女友吃飯,臨出門前,他檢查了兜裏的錢,確定足夠以後才吹著口哨出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