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職,此類傳言迅速散飛整個華北地區,後經媒體調查,手表廠事件有點出入,然而,滿城風雲並非空穴而來,“破三鐵”因缺乏相關社會福利製度保障而可能誘發的社會動蕩卻引起了決策層的警惕。在5月召開的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上,有人明確提出,轉換企業經營體製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破三鐵”。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刊發權威人士言論,稱“破三鐵,要謹慎”。一位叫賀中天的經濟學家批評說,“徐州搞破三鐵,市委規定虧損企業工人扣多少,廠長扣多少,政府職能不轉變,光扣廠長工人的工資,企業轉換不了機製”。北京大學校長吳樹青更論證說:“試圖用皮鞭加饑餓的辦法搞活國營企業是行不通的,每個公民都有憲法賦予的勞動權利,砸鐵飯碗是違法的。”於是,到年中,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就突然戛然而止了。7月,改革策略重新回到原來的放權主題上,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宣布賦予企業14項經營自主權,其中包括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資金支配權等。① 從《條例》的文字表述看,企業經營者的所有權利都已經被全麵地下放,因此,它被認為是政府自1978年放權試點、1984年頒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之後,第三次大規模的放權行動。從實際的執行情況看,這些權限中,有的早已下放,如銷售和采購權等,有的定義模糊,如資金支配和投資決策,有的缺乏政策配套,如進出口權始終被國家外貿係統所壟斷,其他企業根本不可能染指,還有的則根本不可能落實,如拒絕攤派。在新華社開展的對百家國營企業廠長調查中,90%的廠長承認“即使有拒絕權也不敢用”。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的國家,到底該如何管理和控製國營企業,始終在“收與放”的悖論間徘徊,進退維艱。鄧小平在南巡期間,專門就證券業說過,認為證券和股市要堅決放開試,錯了可以糾正。或許就是受這段話的刺激,這一年的股市從春天開始就呈現亢奮的態勢。5月21日,尉文淵宣布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麵放開股價—此前一直執行漲跌停板製度,上證指數從20日的616點連日上躥,到25日已高達1420點,豫園商城的股價升到10 009元,空前絕後。當時,全上海隻有證交所這麼一個交易點,股民每天把這裏擠得水泄不通,尉文淵突發奇想,包下上海一家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的文化廣場,作為臨時的交易場所。媒體記載:文化廣場是一個露天大棚,股民席地而坐,廣場每隔5分鍾播報一次股票行情,委托點接受單子後,馬上通過電話傳入上交所處置。這個交易大棚風雨無阻,一直開了一年半才關閉。在辦了文化廣場之後,尉文淵又發明出“大戶室”製度,那些有錢的人可以交一筆錢進入一些封閉的、有專線電話、能坐能睡能喝茶的“大戶室”,這裏的股票行情是即時通報的,買賣更是有優先權,比文化廣場幾分鍾才報一次行情當然要優越得多。中國股市從一開始就把股民在製度上分成了散戶和大戶—後來又有了“莊家”,成為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遊戲場。②在深圳,股市之熱有過之而無不及。前幾年無人問津的股票現在已成了萬人爭搶的寶貝,發行新股隻好實行抽簽的辦法。8月7日,深交所發布1992年度《新股認購抽簽表發售公告》,宣布發行國內公眾股5億股,發售抽簽表500萬張,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認購1 000股。認購者憑身份證辦理有關事宜,一證可花100元買一張抽簽表,每個認購者最多可持有10張身份證買抽簽表。發售工作將在兩天後開始。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 紀念版67(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