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 紀念版67(1 / 3)

第二部1984~1992 被釋放的精靈 2

中策一攬子收購某地全部國營企業的做法,則顯得十分大膽和圖謀深遠。在泉州一案中,中策與泉州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合資成立泉州中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方以全部41家國有企業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作價投入,占股40%,中策出資2.4億元占股60%。中僑公司擁有大量土地儲備,其後續的地產經營前景十分可觀。就當黃鴻年在各地大肆收購的同時,尾隨其後的是由理論界和傳媒界人士組成的龐大的“拉拉隊”,他的出現讓改革派理論家們似乎看到了讓國營企業擺脫舊體製的曙光,於是,對之的稱頌便有點“上綱上線”,有些竟帶有幻想的玫瑰色。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策現象是國有企業重組的有效模式”,“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深化的時代產物”,黃鴻年的購並終於讓國有企業實現了多年未有突破的產權多元化,這將使得國營企業改革徹底地走出籠子裏改革的老路子。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學家劉國光更評論說,可以利用中策熟悉國外企業上市的原則和渠道把一些國營企業經過重整後,轉換成為具國際性的企業,陸續在國外上市,更多地吸引國外資金來投入國內企業發展。這些熱烈的言論給予了中策現象以無比崇高的改革定位,使之收購行為“超越”了商業利益的自身邏輯。在眾多媒體的轟擁下,黃鴻年和中策意外地成為了中國企業改革的新風標。黃鴻年後來回憶說,中策進中國,一開始是來試水的,沒有想到會受到如此大的歡迎,其收購成本又能如此優惠和低廉,其後便一起熱昏了頭,很多項目是糊裏糊塗地定下來的,泉州和大連的兩起“一攬子計劃”更是在熱浪中匆忙實施的“不可能任務”。黃鴻年在1992年的熱走,徹底炒熱了“資本經營”這個名詞,後來不少經營者在談及中策時,均印象深刻,認為其啟迪“超過100本教科書”。外來的中策現象,加上國內的牟其中“罐頭換飛機”,讓人們生動地看到了資源流通所帶來的神奇效益。黃鴻年的新聞出現在各大報刊的財經版頭條,自然讓各地的國企廠長們暗慕不已,他好像是一個“天使”:背著錢袋從天而降,用一堆真金白銀換走一張股權證,然後人不換,事不管,卻可以讓企業從此擺脫“婆婆們”的束縛,換來一個全新的“老板機製”。泉州的41家企業被收購後,泉州輕工局、商業局便被撤銷了,廠長們隻需對黃鴻年一人負責。中策提供的模式似乎可以繞開所有發生在國企改革中的難題。中策的突然成功自然引發了其他國際公司的效仿。就在他收購了杭州啤酒廠之後,與他背景十分相似的泰國華裔首富正大家族的四公子謝國民則來到了杭州青春寶藥業公司。① 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赫赫有名,是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岩創辦的胡慶餘堂的關門弟子馮根生,他於1972年白手創辦這家企業,研製開發出暢銷一時的保健藥品青春寶,1988年,全國第一屆優秀企業家評選,馮根生是浙江企業家中入選的第一人。青春寶當時是華東地區最賺錢,也是品牌度最高的藥廠,馮善於經營,性情剛直敢言,某年,正當他為了市場銷售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上級主管部門通知他去參加一場經營管理考試,他憤而罷考,鬧了一出不大不小的風波。到1992年,馮根生已經59歲,按照慣例他將在一年後退休。便在這時,在他的極力主導下,正大集團於第二年以淨資產核算的低廉價格獲得了青春寶的控股權。謝國民對馮根生做出承諾,他可以做到不再想做的那一天。一直到2007年前後,馮根生一直是正大青春寶的總裁。他也因此成為近30年來最“長壽”的企業家。青春寶被正大控股,引發了一場“靚女該不該先嫁”的爭論。在之前人們的觀念中,拿出來與國外合資的都應該是一些瀕臨倒閉、實在經營不下去的“醜女”,像青春寶這種盈利能力很強的“靚女”與外商合資,很有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日後來看,這個爭論基本上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那些國際資本並非慈善組織,如果沒有升值的潛質,則根本不具備被收購的可能。馮根生在評說青春寶合資一事時,自稱是“被迫披洋衣,欣然換機製”,言下之意,是通過出售控股權的方式擺脫原有的體製。而客觀上,他也因“披上洋衣”而得以繼續掌控這家由他創辦,卻在資產上跟他沒有關係的企業。如果說,突然間冒出來的黃鴻年提供了一種搞活國營企業的“另類辦法”,那麼,除此之外,確乎是看不到有什麼新的奇特招數。國務院頒布的各項通知,仍然是“繼續轉換企業經營機製”,“繼續限產壓庫”、“繼續抓好品種質量效益”、“繼續清理三角債”。在這期間,還發生了一起半途中止的“破三鐵”改革運動。由於效益不彰,搞活無策,龐大的冗員越來越成為國營企業不堪其重的負擔,一些調查顯示,在絕大多數國營企業中,在崗而沒有工作可做的工人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從2月份開始,因討論國營企業“生死”而聲名大噪的《經濟日報》刊發一組《破三鐵,看徐州》的稿件,繼去年報道“四川企業安樂死”之後又掀起了一股“破三鐵”的熱潮,這一改革措施得到了中央的首肯,並迅速在國營企業中廣泛實施。“三鐵”,分別為鐵飯碗、鐵交椅和鐵工資,實指國營企業的勞動用工、分配和人事製度改革,它們被認為是國營企業的傳統優越性所在,也是其內部機製僵化累贅的症結。所謂“破三鐵”,就意味著企業可以辭退工人,工作崗位將不再“世襲”,企業管理人員—之前稱為“幹部”—不再終身製,員工的工作也不再是鐵板一塊,而將根據效益和績效浮動。根據報道,江蘇省徐州市在過去的一年多裏,針對“企業辦不好,廠長照樣當;工廠虧損了,職工錢照拿;生產任務少,誰也減不了”的現狀,通過“破三鐵”讓企業恢複了活力。《經濟日報》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發稿36篇,它堅決地認為,破三鐵是國營企業改革的一次“攻堅戰”。新華社也發表述評,稱“破除三鐵,是今年企業改革的主旋律。”到3月底,全國“破三鐵”試點企業已逾千家。“破三鐵”,是企業改革15年來,第一次把改革的矛頭對準了企業中的一般職工,在此前,所有的改革理念和措施都是針對經營層與國有資產管理層的。“破三鐵”,其實也就是解除了企業與工人的“終身勞動契約”。在某種意義上,大張旗鼓的“破三鐵”是一次無可奈何的觀念運動,它讓人們意識到,他們一直以此為家的國營企業不再是永遠的保姆和不沉的大船。在媒體的熱烈鼓噪和“徐州經驗”的啟發下,本溪鋼鐵廠宣布10.6萬名職全部實行全員合同製,它被認為是中國大型企業第一次打破”鐵飯碗”,上海、四川和北京等地的老牌國營企業也紛紛以深化改革為名義大幅度裁員,大批工人下崗回家。有些地方政府官員更直接提出,以三鐵精神(鐵麵孔、鐵手腕、鐵心腸)來破三鐵。三鐵既破,然而社會保障體製卻沒有健全,成千上萬的工人下崗,一下子變成了無依無靠的社會棄兒,嚴重的失業迅速演變成一場社會危機,一些地方相繼發生被裁員工人跳樓自殺和行凶報複的事件。4月,地處京畿的天津市盛傳天津手表廠搞“破三鐵”出了亂子,工人罷工、女工自殺、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