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君子知恥(2 / 2)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知恥,是放棄掩蓋,放棄麻木,雖還未改,已靠近勇敢。如果由此再進一步,那就是勇敢的完成狀態。

以上所說的羞恥感,都涉及道義大事,符合“恥之於人大矣”的原則。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不分大小高低,在不該羞恥處感到羞恥,在應該羞恥處卻漠然無羞。

因此,並不是一切羞恥感都屬於君子。君子恰恰應該幫人們分清,什麼該羞恥,什麼不該羞恥。

既然小人沒有羞恥感,那麼多數錯亂地投放羞恥感的人,便是介乎君子、小人之間的可塑人群。他們經常為貧困而羞恥,為陋室而羞恥,為低位而羞恥,為失學而羞恥,為缺少某種知識而羞恥,為不得不請教他人而羞恥,為遭受誹謗而羞恥,為強加的汙名而羞恥……太多太多的羞恥,使世間多少人以手遮掩,以淚洗麵,不知所措。其實,這一切都不值得羞恥。

在這方麵,孔子循循善誘,發布了很多令人溫暖的教言。即便在最具體的知識問題上,他也說了人人都知道的四個字:

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意思很明白: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也不以為恥。

這麼一來,在恥感的課題上,“不恥”,也成了君子的一個行為原則。因此,真正的君子極為謹慎,又極為自由。謹慎在“有恥”上,自由在“不恥”上。

“恥”和“不恥”這兩個相反的概念,組成了儒家的“恥學”。

對此,具有總結性意義的,是荀子。我想比較完整地引用他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歸結。他說: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荀子·非十二子》

這段以“恥”和“不恥”為起點的論述,曆久彌新。我自己在人生曆程中也深有所感,經常默誦於心。因此,我要用今天的語言譯釋一遍:

君子之恥,恥在自己不修,不恥別人誣陷;恥在自己失信,不恥別人不信;恥在自己無能,不恥別人不用。

因此,不為榮譽所誘,不為誹謗所嚇,遵循大道而行,莊嚴端正自己,不因外物傾倒,這才稱得上真正的君子。

“恥”和“不恥”,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閥門。如果這個閥門開漏,君子人格將蕩然無存;如果這個閥門依然存在,哪怕鏽跡斑斑,君子人格還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