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誼(2 / 2)

如果永遠是等量交換、同量往返,生活還有意思嗎?這就像到了無坡無溝、無壑無丘、無蔭無掩的一塊平地,旅行還有樂趣嗎?

因此,如果我們發出去的友誼信號沒有等到同樣的回音,千萬不要灰心,也不必尋找原因。我們沒有那麼小氣,小氣到放聲一唱,就要從山崖間撿拾每一縷回聲。隻管放鬆地走,隻管縱情地唱,隻管一路上播撒友誼信號,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這不是扮演瀟灑,而是秉承一個最古老的美好理念。孔子把這種理念表述得非常簡潔: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顏淵》

孔子注重家族親情,又習慣於把家族親情放大,來比喻天倫大道。在各種比喻中,最精彩的是這一個,把四海之內的各色人眾,都等同於血親同胞。這表明,孔子並不固守一家一戶的門庭倫理,也不在乎天下萬眾的種種界限,而試圖以仁愛之心全然打通。這已經上升為一種高尚的信仰,由此,孔子真正堪稱偉大。

正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那麼,孔子對友誼的理解,必定是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不同的職業、出身、學養,不同的地域、方言、習俗,不同的表情、行為、脾氣,都在覆蓋的範疇之內。這中間,當然也包括對友誼的信號反應得特別遲緩、滯塞、漠然的那一族。

不同的反應,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即使排除了這些因素,也不會變成同一的人。但是隻要記住,我們都是兄弟,那就可以了。不同,正證明是“兄弟”而不是“自己”。孔子在另一處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至此可以明白,日常友誼可以無限擴大,並由實用等級上升為信仰等級。

這種用漢語說出來的信仰,在世界上彌足珍貴。請想一想,四海之內,沒有異教徒,沒有十字軍,沒有種族隔離,沒有文明衝突,沒有強權對峙,沒有末日平衡,隻是兄弟。為什麼是兄弟?因為天下隻有一個家。

這種信仰,與墨子的“兼愛”、孟子的“利天下”等理念連在一起,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宏大隱脈,雖不時時顯露,卻也未曾失去。偶爾一見,總會感動。

整個大地都是友誼,但偶爾,靜下心來,還會懸想夢中的高山流水。極度寬泛的“常誼”和極度稀少的“至情”遙相呼應,互濟互補,組合成中國古代君子完整的友誼哲學。

既然“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什麼還需要孤影縹緲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可不可以忘記他們?

可以。但是,也應該允許有人記得。

這就像,大批年輕寫手可以天天文思泉湧、文筆滔滔,卻也會有幾個,心底藏下了《詩經》和《楚辭》。藏下了也未必實用,卻會偶爾出神遐想,悄悄地開拓了人格領土。